
序二
写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
今年是父亲唐翔千百年诞辰。4月4日清明节前夕,我们众子女陪伴母亲来到无锡青龙山公墓,祭拜父亲,缅怀他的音容笑貌。父亲于2018年3月10日走完了他的95个辉煌灿烂的春秋,我因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未能见他最后一面,这始终成为我心中一道抹不去的痛楚。在提笔纪念他百年诞辰之前夕,再次勾起我对他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怀念。
若说父亲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也许是吧。祖父唐君远大学未毕业就开始创业。无锡丽新染织厂投产不久,父亲就在城里诞生了。孩童时期的他不仅是父母的,也是祖父母和氏族其他长辈的掌上明珠。他有机会跟着大人见识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交场合,对所见所闻善于独立思考,分析研判,更何况他接受的西学东渐的基础教育在当时是一流的。但含着金汤匙的日子并不长久,到1937年日军侵华,少年唐翔千的好日子戛然而止。唐家宅院和纺织生产基地都被炸毁,设备和纺织产品被抢掠一空。父亲随家人逃离无锡,到上海避难。侵略者造成的惨不忍睹的场面深深刺痛了他。父亲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家庭的沉浮与国家的兴衰是如此休戚相关,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爱国报国、创业弘业的种子就在他心里开始萌发。
父亲在人生中超过七成的岁月里投身于实业报国、守正创新的宏伟事业。1950年,他从海外学成归来即到上海金融界就业,因熟悉外汇业务,被派到香港的银行工作。他修学经济,实践金融,了解香港,加上深谙父辈实业报国利民的理想及艰辛创业的经历,他体会到,“创业,不仅要考虑个人经济利益,更要利于社会及民生,办实业才是正道”。从1953年起,他在香港开办纺织企业,从布厂、纱厂、针织公司、成衣公司,做到合资联办的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那是当年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后来又开始进军电子产业。他既承袭了纺织之道,又拓展出新的实业天地,绝非枕着前辈的家业发端。我悟出,实业报国利民的情怀和守正创新进取的精神正是他获得成功的根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回顾、深入探讨的议题,我想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国现代制造,推动伟大的民族复兴,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父亲是个真正的赤子,忠诚于国家,挚爱香港。可以说,爱国爱港情怀浸透于父亲的一生。他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每年春天他去北京开会,在内地考察,回来后总是喜形于色、信心十足地向我们描绘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与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第九届全国政协换届之前,香港还处于回归过渡期,父亲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对香港回归事宜提出不少建议。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为实现“一国两制”出谋划策,参与了《基本法》的起草和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及推选委员会的工作,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的爱国爱港精神也体现在一系列助推改革的行动中。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他身体力行,率先在内地投资,创下多个第一,如参与深圳的第一批补偿贸易,开办新疆第一家合资经营的天山毛纺织厂,创办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领取了开创先河的上海合资企业第00001号营业执照。更重要的是,他秉持诚意合作、互信互利的理念,导入现代企业的先进经营模式,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共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他鲜明的印记。我为父亲倍感自豪,他以博大胸怀,见证时代风云,把握进取机遇;他以坦诚之见,参政议政,与祖国休戚与共,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亦已深深地嵌入我的骨子里,对我做事做人,特别是跻身香港政务与服务国家发展的实践,起到了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唐氏家族素来有着乐善好施、重教育才的优良传统。祖父唐君远从创业起步阶段就开办职工学校,还捐助家乡义务教育。父亲是继承和发扬唐氏“善济重教,乐育英才”的典范。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捐助香港中文大学,支持新亚书院发展,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和新亚书院董事会主席。1987年,他依随父愿,捐资母校上海大同中学,设立唐君远奖学奖教金,后经多次增资,成立了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他还从个人积蓄中捐出8 000万元,为江南大学和上海大学分别建立君远学院和翔英学院,培育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上述项目中有的已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父亲泉下有知,一定倍感欣慰。10年前我很荣幸接任了基金会的理事长,30多年来,我们累计捐赠人民币近4亿元,资助了100多个教育项目,惠及师生8万多人次,基金会自身也发展成5A级中国社会组织。最令我感怀的还是父亲高瞻远瞩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他屡屡强调:“国家需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思想与知识非常开阔,积极投身国家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年轻人才。”他始终坚信:“兴办教育,培育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教育兴国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他的教育观还包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育为制造业服务,为制造业留住人才”。父亲毕生致力于推进“科教兴国”,他的理想与抱负一定会在后人身上得到继承与发扬。
尽管长期住在香港,父亲还是说着一口道地的无锡话,虽然他出生时祖父已在无锡城里办厂,但家乡羊尖镇严家桥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总是出现在祖父母的日常话题中。改革开放之后,父亲有机会回乡溯祖,他对家乡的情结愈加深厚。父亲和宗亲们欣喜地发现,当年唐家参与捐资建造的梓良桥、永兴桥、万善桥,还有氏族的发源地唐家码头、唐氏仓厅等都保存完好。从那时起,父亲与家乡的“互动”愈发密切。世纪之交,羊尖小学的孩子们摸到的第一台电脑以及后来新校舍里的报告厅,严家桥小学运动场的塑胶跑道,村里老年活动室的设施都是他捐助的。后来,基金会又为家乡唐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继续以资金和文物的形式予以资助,累计超千万元。每每可回想起他与乡亲们以乡音叙旧,欢声笑语不断。在家乡人眼里,父亲是一位仁德慈爱的长辈,当地党政部门也曾多次组织村民,一起到香港看望父亲和唐氏族人,对他们始终心系故里、不忘振兴乡土的情结与善举倍加赞颂。父亲总是说:“一点小小的心意,不值一提。”父亲仙逝后,基金会为父亲铸造了铜像。2019年3月,严家桥的父老乡亲举行了隆重而俭朴的仪式,将“他”迎回故里,从此父亲永远扎根在滋养了他、又深得他挚爱的这块土地上,永远与父老乡亲日夜相伴,鼓励着家乡人民为振兴乡村、富裕生活步上新的台阶。
很多人都认为,父亲是唐氏家族精神继承和文化创新的典范,是一位极具江南特质的谦谦君子,宽厚仁慈、立身树范、人格高尚。我还想说:经世致用,躬身践行,力求上进,敢为人先,家庭和睦,交友天下,这样的唐氏家风在父亲的身上得到发扬光大,他是家族中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与父亲相处相依的几十年中,让我感触和领悟的事例不胜枚举,不知从何说起。从小我就有这样的印象:父亲非常的勤奋,他与我们一起休闲度假的日子极少;他非常的谦逊,总说:“多受美名,相形之下,难为情咯!”他也非常有骨气,像祖父那样,是非分明,经得起挫折。他曾说:“在唐氏子孙的血脉中,永远不缺硬气!”父母双双睿智过人,双双太平绅士,他们在我的眼里,孝敬长辈,恩爱有加,抚育小辈,善待同辈,提携后辈,为我们安排好一切所需。父亲更是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自律慎行,引导我们认真踏实地做人做事,诚心诚意地服务社会。写到这里,我思绪万千,是国家的栽培加上家风的训育,让我一生着眼于民族大业,专注于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对香港社会的躬行,以及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助推。
前缘往事,历历在目。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2008年,我以香港政务司司长的身份,向父亲颁发“香港杰出工业家奖”,代表香港特区人民,感谢他为经济发展和香港社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我的心里也很清楚,若非父亲一如既往的关爱、激励与悉心栽培,我哪有机会在台上为他颁奖?父亲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的楷模!我们定将他的懿德与精神发扬光大,造福国计民生,祈佑太平天下!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