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口译焦虑缓解研究概况
1.研究基础
在口译研究领域享誉盛名的Daniel Gile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s),[1]该理论为后期的口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以认知科学理论为基础,借用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任务的困难程度与任务实施的时限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两个主要认知概念,重在描述口译中译员如何分配精力处理听辩、理解、记忆、产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认为口译中大脑加工能力必须大于口译所需的能力并根据口译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同传口译模型”及“交传口译模型”。
(1)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言语传达(Production)
(2)“交传的口译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
交传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协调(Coordination)
交传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即口译中每项任务所需的认知能力必须低于译员的相关认知能力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口译质量。
另一方面,学生译员的口译焦虑从认知角度来看与学生译员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学生译员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笔记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技能间的协调性都决定着译员的口译综合能力水平。根据需求控制理论,当学生译员的各种技能协调运用能够轻松应对口译认知负荷需求时,焦虑水平就会降低;相反,当学生译员的各项技能不足或各项技能的协调运用能力无法应对口译认知负荷的需求时,学生译员的焦虑水平就会提高。所以,提升学生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口译认知技能以及这些技能之间的协调能力是缓解学生译员口译焦虑的有效方法,口译焦虑缓解认知模型的建立尤为重要。由卡塞克和西奥罗提出的需求控制理论认为:当学生译员的口译应对能力低于口译任务所需要的实际能力时,学生译员就会产生压力感,引发焦虑;当学生译员的口译应对能力达到和超过口译任务需要的实际能力时,学生译员压力感就会减轻或消失,随之焦虑感也会降低或消失。[2]
2.研究内容
在国际口译研究领域,口译被公认为一项容易引发焦虑的活动,[3]并促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探究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自Chiang[4]将口译焦虑与特质焦虑和二语习得中的外语焦虑分离开之后,口译焦虑就成为特殊的焦虑形式。如下图所示,目前国内口译焦虑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有限,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口译焦虑研究呈现上升趋势。首先,从国内口译焦虑相关文献的发文总数来看,文献数量除2014年略有回落之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最后三年的文献总数量分布较为均衡;从文献类别占比的趋势图来看,关于口译焦虑的研究中,论文文献数量在2015年达到数据峰值,随后与期刊文献数量占比相当。数据表明:第一,口译焦虑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有所提高;第二,整体来看国内口译焦虑研究处于发展期。
图1-1 国内口译焦虑文献年度分布表
从研究主题来看,目前国内关于口译焦虑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五类:1)口译焦虑的成因分析;[5][6][7][8]2)口译焦虑的相关性研究;[9][10][11]3)口译焦虑等级划分[12][13];4)口译焦虑量表设计;[14][15][16] 5)口译焦虑控制[17][18]等相关研究。其中,相关性研究主要以口译焦虑于口译质量或者口译表现相关性研究为主;口译焦虑的分类研究将口译焦虑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指出适当的焦虑有助于译员的口译表现,强调了控制和降低口译焦虑对译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口译焦虑量表开发研究多数根据国内外的焦虑测量量表提出了制定口译焦虑测量量表的标准和方法,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表1-1
续前表
基于焦虑现象及其成因的研究大部分都会在文末提出简略的焦虑应对策略,口译焦虑应对针对性研究的现有国内外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翻译策略、教师教学策略和译员能力要求。
(一)研究者针对口译焦虑现象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应对性策略建议。康志锋[19]提出通过焦虑调节和兴奋调节策略降低焦虑水平;郭泳[20]针对口译过程提出通过提高信息加工速度、提升译前准备效率等方式减少由言外因素引起的口译焦虑。潘桂林[21]针对口译焦虑产生的生理应激原理,提出采用深呼吸、渐进式放松、自我暗示等方式缓解口译焦虑。
(二)从教师的视角针对口译学员焦虑现象提出采用区分教学法、[22]优化课堂设计、提高学生自信心、采用合作学习、多元评价体系[23]等方式,降低口译学员的焦虑程度。
(三)从口译焦虑角度提出对译员的能力提升。[24]研究者提出通过提升译员语言能力以及非语言能力降低口译焦虑水平。非语言能力包括:心理素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25]情感控制能力等,提升译员的能力素养,从而降低语言及非语言因素的影响,降低焦虑水平。
综上,当前的口译焦虑研究表现为对口译焦虑的科学应对方法研究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研究内容中缺乏系统性口译焦虑应对机制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口译焦虑的原因分析、分类研究和相关性研究,针对言外因素下的生理焦虑研究涉及内容较少;其次,当前的口译焦虑应对研究方法论存在问题,现有的相关研究仅为理论假设或片面性建议,缺乏科学的实证结果为之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注释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Karasek-Strzygowski H.Wolhynisches Tagebuch.Marburg:Elwert,1979.
[3]Seleskovitch D.,Lederer M.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Paris:Didierérudition,1984.
[4]Chiang Y.N.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in Taiwanese student interpreters[J].Meta.2009,54(3):605-621.
[5]崔鑫.口译硕士口译焦虑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6.
[6]康志峰.口译焦虑对交替传译的效应与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12(01):19-21,18.
[7]康志峰,邱东林.交替传译与“AA+EA”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2):81-84.
[8]杨科.英语口译课堂学生译员焦虑控制研究[J].译苑新谭,2014(01):171-176.
[9]邓媛,朱健平,张威.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效度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03):451-462,481.
[10]王璐.口译认知心理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71-77.
[11]许华蓉.MTI学生译员口译笔记与口译考试焦虑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2]康志峰.口译焦虑的动因、级度及其影响[J].外语研究,2011(04):81-85,112.
[13]孟建国,康志峰.网络环境下口译焦虑模态研究——以听焦虑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81-86.
[14]邓媛,朱健平.口译认知加工焦虑与口译策略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07-112.
[15]董燕萍,陈焕鹏,余志斌.口译焦虑量表的研制[J].外语界,2013(06):57-64.
[16]邓媛,朱健平,张威.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效度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0(3):451-462.
[17]花亮,戴惠萍.分区教学对缓解口译专业学生听力焦虑的作用:一项干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02):177-180,213.
[18]李洋,王楠.预制语块对同声传译的缓解效应研究[J].外语界,2012(01):61-67.
[19]康志峰.口译焦虑的动因、级度及其影响[J].外语研究,2011(04):81-85,112.
[20]郭泳.口译译员焦虑现象及解决办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1]潘桂林.译员的生理应激与应对策略[J].海外英语,2013(16):158-160.
[22]花亮,戴惠萍.分区教学对缓解口译专业学生听力焦虑的作用:一项干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02):177-180,213.
[23]郑洵.刍议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口笔译学习焦虑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5):127-131.
[24]同[20][23].
[25]杨科.英语口译课堂学生译员焦虑控制研究[J].译苑新谭,2014(01):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