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悲欣交集:李叔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在父亲的葬礼上,与佛结缘

杨枝净水

杨枝净水,一滴清凉。远离众苦,归命觉王。

1927年,丰子恺在家里接待李叔同,并在自己生日这一天皈依佛法,正式拜李叔同为师。两个人商量共同编写一本《护生画集》,丰子恺画画,李叔同撰文作诗。

《护生画集》是一部奇书,是丰子恺先生重要的代表作。遵弘一法师嘱,从这一年开始,每十年作一集,各为五十幅、六十幅、七十幅、八十幅、九十幅和一百幅,与弘一法师年龄同长。这部画集共有六册,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四十六年。

弘一法师在世的时候,丰子恺先是把它看成送给弘一法师的寿礼;弘一法师圆寂之后,丰子恺又把它看成是对弘一法师的怀念。

当然,《护生画集》最主要讲述的是发自心底爱护生灵与心灵的呼吁。书中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也写尽了一代大师大善的情怀——护佑万种生灵。犹如玉净瓶里的水,每一滴,都是清凉的、超脱的。只有深入众苦,才能远离众苦。

唐朝时,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渐渐老去,就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要求弟子们每人作一首关于禅意的诗,看谁作得好就传衣钵给谁。大弟子神秀是弟子中的翘楚,他也很想做这个继承人,又怕太高调了会显得目的性太强,违反了佛家的意境和宗旨。所以,他就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禅意诗:“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抗拒尘世的诱惑。

第二天早上,大家起床看到了这首诗,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有人还大声诵读。只有弘忍大师没有言语,任凭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

这时,厨房里一个烧火的僧人慧能听到了,随口吟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一听,行啊,这个人才是有慧根的人,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了他。

神秀还是入世了,他强调了修行的重要,却没有清空心灵,慧能却正好相反,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若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深入万物才能体会万物,深入万物才能超脱万物。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

怜幼鸟,从而想到人。无论是鸟还是人,谁失去了亲人能不悲伤凄楚呢!所以,人类啊,对苍生悲悯一点儿,再悲悯一点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同等享受这世间安定吧!

《护生画集》,处处都是杨枝净水、一滴清凉的况味。

它也类似于动物保护协会,秉承着众生平等的原则,不提倡杀生害命,更不提倡吃小动物的肉。不过,《护生画集》更多了些超然,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基本上达到了众生万物同等的境界,其中不但包括小动物们,也有植物。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

落花飘然,在夕阳沉坠的一瞬间,落在了地上,一声哀哀长叹如撕裂般晃疼了秋心!落花坠地,离开枝头,亦是离苦。

他听到了、听懂了落花辞枝的声音,感觉到了那一刹那秋心的无奈不舍,如撕如裂。一个人只有心里怀了真正的大悲悯,才能放下诸多的红尘纷扰、口舌诱惑,从内心里,去关注一花一木,一虫一鸟。这便是佛缘、慧根吧,也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修行——修身,也修心。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的作品,亦是李叔同的心语心声,天下,是万物的天下,是全部苍生的福泽。

将心清空,摈弃名利、贪念、欲望,方能感知一花一草的喜怒悲欢、一虫一鸟的心灵渴望,方能佛缘起,净化成佛。

1885年,李叔同五岁,李世珍七十二岁高龄去世。李家大宅肃穆一片,到处都是哭声,门厅里来来往往,参与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就有李鸿章。李鸿章平时和李世珍来往较多,时常出入李家宅院,是当时津门津津乐道的话题。碍于李叔同年纪还小,所以之前并没有机会得见贵客。

一个晌午,太阳懒洋洋地不愿意出来,天空飘着阴霾的云,天气也有着应时应景的悲哀。五岁的李叔同戴着重孝,被家人安排在灵堂,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觉得,不能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些沮丧,垂着头,跪坐在灵堂边上二哥文熙的旁边。

客人少,好容易得一会儿清静。

突然,前堂传来凌乱的慌张,几个仆人奔跑过来给二哥送信,报告说有重要人物来吊唁了。二哥整理了一下衣服,顺手拽了一把神游的小弟叔同。他还没来得及问明白,一个步履稳健、身材高大的老人就大步走进灵堂,尽管穿着素服,但还是威风凛凛。

老人鞠躬,落泪,叹息老友走得太匆忙。一旁的文熙急忙拉叔同一起回礼。

然后,家人引领李鸿章到后堂休息,喝茶间,他一眼看到了李叔同静静地立在一边。端详片刻,不禁拍案道:“这孩子,就是李兄最小的爱子吗?”

家人急忙答是,并将李叔同推到前面来行礼,见过李大人。

李鸿章早已经站起身来,很激动地说道:“这孩子,像极了他的父亲,悟性也绝不会逊色,如果能教诲得当,我敢保证,长大后必是李兄后继之人啊!”

年仅五岁的李叔同当然听不懂李鸿章的意思,却被他威风凛凛的样子和指指点点的激动与兴奋吓了一跳,继而哇哇大哭。

这是李叔同和李鸿章的见面,也预示着,他既然继承了父亲的相貌,也便真的继承了父亲的心智与潇洒,注定不会走李鸿章那样一条路。

万事讲究缘分,父亲的死,对于年幼的李叔同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佛教的玄妙与神奇。

李叔同这一生,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大师头衔于一身,在多个领域里都是佼佼者,但是,他最出色的、留给世人更多的精神食粮,还是佛学成果。

佛曰:缘分有三,善缘,孽缘,过客。

隋智顗大师《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

说起来,能否结缘,其实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同是在父亲的丧礼上,幼小的李叔同,与李鸿章的缘分,与那个身份、仕途的缘分,便成了匆匆过客,而却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邂逅了另一种缘分——佛缘!即善缘。

李世珍去世,是津门一件大事,排场大、影响大。为了超度,家里请来了很多和尚、道士前来诵念经文。

他们身披袈裟、道袍,神态肃穆庄严,不惊不惧,不慌不忙,自有一番气度和沉静。那经文,也是空灵玄妙得很,听一听,心会沉静下来,再听一听,心就会空灵起来,不再怕,也不再惑。李叔同看得呆了,忘记了灵堂内外的纷纷扰扰。

第二天,他实在忍不住了,悄悄拉过母亲,问:“娘,他们怎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什么人?”

母亲说:“孩子,他们是出家人,我们是俗人,自然不一样。”

李叔同又惊又喜:“我也要出家,我也要做出家人。”

母亲拍了一下他的小脸蛋,告诉他不许胡说,长大了要继承李家家业,怎么能出家。

这个小插曲,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小笑话,流散在丧礼结束后的平凡日子里。

这是李叔同的第一次佛缘,就像一颗千年莲子,在心里深种,几时发芽却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如果没有那个契机,这颗种子就会存在心里,百年千年,也说不定呢。

关于诵经超度,在《红楼梦》秦可卿去世的那一段中是这样描写的: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因果报应,所以,请僧人道士超度解冤洗业,给今生赎罪,给往世超度,是世人的愿望。人世艰险,不犯错不结业的人几乎没有,那么,为了不至于下地狱,死后超度洗业一番,实在是有天大的必要。

其实,如果真有因果轮回,那么,说起来还是不公平,这些和尚道士,只有有钱有势的人家请得起,一般穷苦老百姓是请不起的。那么岂不是说,用钱可以买来超度,今生能解往生冤孽?若是贪官污吏、不法商人,死后都会遗下大笔钱财,多请一些和尚、道士,不就把今生的冤债都还清了,来世又是清白人?

这不合理。

人世间已经有诸多不合理,来世就不要这样了。想来,死者和家人只不过是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就像简·爱说的那样:“你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她跟你,与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样!”

生前罪孽生前了,死后都是一般同。无论你多富贵,请得起多少和尚、道士超度,当两个灵魂站在一起时,我们是一样的,要为业承担责任,要为善享受来生。

好像这一场法事,是为了成全一代大师的佛因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