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洪洞县政协主席 程延平(2018年1月)
洪洞这个地方,随着盘古开天辟地的一斧子声响便有了,只是那时不叫洪洞,至于叫什么有待考古,或许它就在没有名称的情况下,度过了亿万年。在尧、舜、禹、夏、商时代,它为冀州之域,仍然还没有称谓。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康王姬钊封自己的堂弟姬杼于此地为杨侯,它才有了第一个名字,叫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叫成杨县。隋朝义宁元年(617),李渊掌握隋朝实权后,因厌恶其县名与隋朝皇帝姓氏同为“杨”,就依据县城南有红(洪)崖、古洞,改杨县为洪洞县。
洪洞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古至今,有许多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在这里指点江山,叱咤风云;也有不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在这里激扬文字,潇洒风流。著名作家李存葆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数山西洪洞了。在洪洞,随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汁液,洪洞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说它人杰,是因为从古到今,洪洞出现了许多国家级的顶尖人物,伏羲、女娲、虞舜、皋陶、师旷、薄太后、郅都、叔向、徐晃、南汉宸、王世英、董寿平、孟伟哉……说它地灵,是因为有许多重量级人物在洪洞大地上活动过,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尧王访贤、赵氏孤儿、纪信诳楚、豫让报仇、刘秀敕建玄帝宫、唐王敇封兴唐寺、大槐树明初迁民、飞虹塔下护经、朱德马牧抗日、邓小平三临洪洞、江泽民视察汾河坝、谢觉哉留下一首诗……
对于洪洞五千年的这些事儿,历代和近代都不乏文字记载,但却东一篇、西一篇,今时一篇、彼时一篇。串不成一串串,订不成一本本,使人读起来没有连续性。且有些文章着重于概括性、资料性,对人和事的记载如同大事年表,使人读起来感到乏味。再有些文章的写法文言化,之乎者也的,使年轻的读者不好入门。还有些文章趋于考古、研讨、商榷,也不是普通读者所喜爱的。这样,就使洪洞许多美好的事儿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打折扣,更别说广为传播了。
为了弘扬洪洞的文明和文化,我们把洪洞的事儿故事化、系统化、通俗化、知识化,给广大读者,尤其是给青少年读者写了这本介绍洪洞历史的读物《洪洞故事》。让他们从小读一些历史故事,以便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历史上的许多事,从各个不同角度,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鉴意义。作为一个洪洞人,应该了解洪洞的历史和洪洞的事儿。只有通过《洪洞故事》这本乡土读物,了解了洪洞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洪洞的现在和将来,从而爱我洪洞、树我形象、建我家乡。
《洪洞故事》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本书中,对于洪洞本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我们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对读者了解历史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对于有地域之争的著名人物,我们只是把他们在洪洞民间流传的事迹写出来,或者真实,或者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于他们的老家到底是哪里,那是史学界的事儿。对一些在历史发展的某一时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或者与名人名事相关的人与事,也收集在内。一些人性化的故事,虽然离奇,但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也不能漏掉。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一个名人的一生更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编写一个人的故事,不可能把他一生的事儿全写出来,只是用一两千字的篇幅讲述了他生命长河中泛起的几朵大的浪花。
讲洪洞过去的事儿,对于年老者,或许是老生常谈,不足为奇,而对于一茬一茬的新一代来说,却是老事不老、故事常新。
愿这本《洪洞故事》有大量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