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用正确的信仰发展生产力
“信仰”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也是人一生赖以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奉献、去追求、去努力实现的东西。
当下,社会上一些人找不到奋斗的目标,缺乏信仰,尤其是受某些不正确思想的侵蚀,有些人失去远大的理想和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精神,而是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视为他们的个人信仰,在自私唯我中逐渐迷失了理性的思考习惯,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对于那些人来说好像是笑话。盲目攀比,讲究享乐,不思进取,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这种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成为部分人的信仰趋向。
信仰的缺失,从个人角度来说,就如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小船,找不到幸福的彼岸;如同断线的风筝,找不到依托的力量。从民族的发展来看,如同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奋斗的共同目标;从国家繁荣来看,就如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正确的信仰,会使人拥有高尚的理想,能够透彻地认识社会事物,坦然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风云变幻。
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崇拜,是人生最初的信仰;在求学的过程中,由于对老师的信仰,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通过父母、老师潜移默化的培育,懂得了社会责任、担当,懂得了辨别真善美,懂得了如何约束自我,这就是一个人树立信仰的基石。积极的信仰能使人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它支配人的一切行动,使人能够忍受一切艰苦、痛苦而达到所选定的目标。老一辈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那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全取决于他们坚定的信仰。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制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毛泽东有句名言:“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这句话凝聚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部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则是典型的把焦裕禄作为“精神变物质”的范例。
很多成就,来自正确的信仰。可以说,信仰就是生产力,而且是最大的生产力。现在物质丰富了,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产力。
(此文刊于2017年9月11日《三晋都市报·县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