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往往依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呈现出新的、不同的特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有助于揭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的系统内部,各个构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系统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区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一般情况下,宏观环境就是大环境,微观环境就是小环境。例如,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可以称为微观环境,家庭之外的社会,则可以称为宏观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就是说,我们大多从常识的角度,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做出区分,以此为据,来提出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标准。在家里面,长辈对后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小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与更多的人相互接触、相互了解,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知识和道理,这是大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相对的关系,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特性。然而,也应当看到二者的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主要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是理论的需要,而二者之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对每个人来说,任何外在的影响都是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实现了统一。
依照环境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有利的环境和不利的环境。前者是指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生活在对自己的德行和品质有益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如在同一个班级里,大家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体贴,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这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它有利于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后者指个人处在一个小群体的控制之下,这个群体成员沾染了大量的社会恶习,如,抽烟喝酒,聚众赌博,偷盗成风,恶习难改等。中国古人早就对环境的优劣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也才形成了“孟母三迁”的典故问世,并流传至今。“朱”意味着良好的环境,而不单纯是好人;“墨”指的是不利的环境因素。孟母三迁就是从“墨”向“朱”的转向,是一种主动地寻找和适应良好环境,逃离不利环境的过程。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区分出环境的优劣,目的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时,格外关注环境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环境是不可以改变的。对于研究者而言,认识环境的意义,并深入研究环境的各种性质,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环境,通过改变环境而影响受教育者,从而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依照环境的实际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区分为开放性环境和封闭性环境。前者主要指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环境;后者则是不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环境。有人可能会说,任何环境都能够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否则就不是环境了。其实我们这里是着眼于环境的生态性和人为性。环境的生态性表明,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环境保持活力的基本要求。相反,环境的人为性指的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肆意割断环境与外界因素的关联,将其完全看作封闭的、僵化的、失去活力的状态。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也绝不会是优秀人才。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对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也是完全不同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如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存在、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律的要求去做。我们这里的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外界的关系而言的,也就是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而言的。
依照环境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意义上,自然环境也叫物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例如,山脉河流、森林草原、空气阳光、植物动物等等。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当然也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前者如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方式等。后者指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也可以叫做文明的状态。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具有物质性特征。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改造,获得的积极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精神文明。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实践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优秀的成果,也有精神的垃圾。它们对人类的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影响,有的是负面影响。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比较统一的分类有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外显环境与内储环境、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间接环境与直接环境、时间环境与空间环境的有机统一。
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具体环境,诸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等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指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之外的那部分宏观环境,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历史积累、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教化和导向的环境,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存在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它包括社会自然环境。这类环境,属无意识环境,如祖国山河、家乡风貌、城市建设、历史名胜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选择进行针对性教育。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和环境和谐相处,如何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现已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善于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活动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观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规格,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当社会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繁荣的经济环境会激发人的内驱力,人们会自觉地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受教育者就容易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恶性状态时,人们容易丧失动力和目标,社会主流思想就会受到挑战,教育者用社会主流思想去作用于人们时,由于失去了相应环境与之配合,就会陷入一种被动局面。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科学文化体制及人们思想观念等社会各要素和结构的变革。然而,这场变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体制的转换,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变动,以及个体在改革中受益程度的不同,就会改变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任和理解;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与日俱增,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然引起个人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等思想意识领域的重大变化,这种种由经济环境变革引起的改变,也势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社会政治环境是形成人的政治观的重要外在因素,也是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客观条件。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政治准则等。任何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环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内容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这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民的地位。然而,根本制度虽然确立了,在施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的障碍与困难。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社会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进而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的问题;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政治腐败问题;还有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违法乱纪问题。这些现象导致了党制定的方针、政策落不到实处,使得人们对政治信仰产生怀疑,因而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们在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具体内容有:国民素质及其教育程度、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及民族心理氛围、精神产品的质量与丰富程度、思想的活跃性、信息传播媒介的可信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等”。文化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塑造作用。它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要保持协调平衡的环境,既需要物质,又需要精神;既需要经济政治,又需要文化。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建健康高雅的文化环境,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迫切需要的环境条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创建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信息网络环境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比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如报纸、杂志等更快捷、方便,同时又更难以控制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信息网络环境属于大文化环境,但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凸现了信息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因而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具体来说信息网络环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地域的人们依靠信息交流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新形势的人际环境。在信息网络环境下,通过计算机网络,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打破了语言、地域、身份、地位、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局限,极大地扩大了范围,缩短了时间,这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开阔视野,加速世界大范围的社会化进程。但同时也加剧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建设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信息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急需解决的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特征
一是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广泛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既指影响的范围广泛,也包括影响的因素广泛,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
二是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一个相互包容的多层次的体系,依照各层次与接受过程的空间距离,我们把它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的大小都不一定相似。接受主体总体是处在具体的特定接受环境之中,受到环境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的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体现出层次性。
三是动态性。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当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对教育对象影响因素的主次作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影响的直接和间接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动态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动态性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结果呈现出差异性,有好有坏,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直接有间接,有广泛有个别,有深有浅。
四是特定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现实环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处于特定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下,而主体也必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会造成不同的接受环境下的接受差异。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自发性。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的那部分环境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特点。这部分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往往是直观的、零碎的、偶然的、随机的,因而,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是一种模糊相关联系。所谓模糊相关,是指社会环境的变化虽然会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无确定性和针对性,而且显现比较缓慢,多数有隐性效果。正是这种自发性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能动适应的机会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发的环境影响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与客观环境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当然,这种协调和适应只能在现实环境基础上进行,不能任意杜撰和编排,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调解,表现是主观能动的,而其内容却是客观实在的。
二是两面性。即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正面和负面并存,无论对人们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都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是一种双向相关联系,它对社会环境的调节必然是双向的,既要“长善”,又要“救失”,既要“扬优”,又要“劣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强化正相关联系,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善于用正效应抑制和克服环境影响的负效应,减弱负相关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排除干扰,健康运转。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环境的内涵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一种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学校环境,是由学校的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环境的内涵非常广阔,从其内容上划分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硬件环境。学校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建设,科研水平及设施,师资力量及管理等。学校环境是承载校园文化,展现其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客体,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其校园、科研、教学及管理都应有自己相应的特点及较强的实力,学生们往往通过其良好的硬件环境得以解读学校环境中蕴含的校风、学风、教风。因此,加强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对加强学校环境建设起到了物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软件环境。学校环境中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校风、校园文化和规章制度三个方面。第一,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氛围”,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是校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育人才的决定性条件,包含着勤奋、笃学、创新、求实的学风,往往为人们所称颂。教风也属于校风,是一种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培养效应,这就要求其必须要以身作则。干部作风,是机关干部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它也包含在校风中。第二,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文化,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校园文化会因势利导,具有抗干扰能力。因而,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校园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恰当的名人名言和肖像的张挂;校园里洋溢着的浓厚的文化氛围等等,都会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第三,规章制度是学校良性运作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制度,严格的管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减少、杜绝消极有害的活动。把“以德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环境的特征
学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亚环境,具有自己的特性,主要有:一是独特性。这是我们研究学校环境的目的所决定的,我们从清华、北大、哈佛、牛津等各高校背后,总能发现它们的学校环境比其他高校独特和高明。因此,反过来讲,我们在研究学校环境一般性规律的时候,正是由于“独特性”的存在,才促使和支撑着学校环境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广泛性。首先在参与的广泛性上,学校环境的参与者可以是高校领导,也可以是学生、老师、干部、后勤服务人员。这样,便于将全校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所有人员凝聚在一个理念下,统一全体人员的意志和工作目标。其次表现在活动的广泛性上,既包括日常的课堂教学,也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教风、学风建设,文体活动等。三是时代性。学校环境是时代的产物。首先作为一种社会亚环境,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变化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其次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就必须营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氛围,构建新的学校环境。四是目的性。学校环境不像一般的社会环境那样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学校环境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建设学校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在精神品质、智慧能力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的一切环境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脱离这一目的学校环境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是指自己的家庭状况,主要是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的。家庭意识,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意识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庭行为,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准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与经验。他们的这些不稳定个性和含糊的观念如不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基础的,因为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走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特征
一是稳定性。家庭是一种基于婚姻和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一经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制约。在这种关系下,各家庭成员都有义务为了维持家庭良好关系,建设好自己家庭而努力。而且这种努力是终其一生,并世代相传的。二是亲密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造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亲密性使得孩子对父母产生很强的依赖感,父母的喜怒哀乐也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家长的态度很容易就成为孩子为人处世的标准。三是模仿性。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需要教给孩子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让他们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父母给孩子传递信息并不单单是用语言方式来达到的,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传。孩子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此为模范,因而身为父母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观察自己,正在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其为人处世的准则。父母应当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并把遵纪守法的行为传递给孩子,使之养成习惯后做到自觉遵守。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
从本质上讲,家庭环境是社会大环境下的一个分支,因此,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种族文化。具体到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包括婚姻、生死、夫妻、亲友关系、待人接物都无不留下种族习俗的烙印。二是社会制度。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家庭环境也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三是地区性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具有自己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因而也就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而长期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区的家庭,必然会受该地区文化强烈影响。四是阶层及职业文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层,必然会打上相应的烙印。家庭主要成员的阶层及职业的文化烙印必然会影响,甚至决定家庭文化的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