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关于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动因的研究

(一)企业创新的动因发展理论

国外最早对企业创新的动因进行研究的是熊彼特,他认为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随后,埃斯利(Eesley)提出不同团队的组合能够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团队的异质性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罗达尔(Grodal)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还能为企业间的联盟提供创新动力。阿尤索(Ayuso)等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动力理论,从企业利益需求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产生的动因,认为利益相关者若期望从外部获得更多利益则需要将各自的资源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和分享,并且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库联系只有通过扁平化和灵活的组织结构才能形成。因此,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对话与知识联盟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进技术创新的生成。卡纳布西(Carnabuci)通过技术重组分析创新的动力来源,认为技术创新即为企业重组其现有技术的能力,企业在重组或创建技术组合过程中能推动技术创新,并提出与知识库网络结合是提高企业技术重组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协同创新动因发展理论

企业独立开展创新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依靠多方主体间的互动进行创新。企业通过协作在价值链上开展某一环节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协同拓展市场空间、共享技术资源和合作成果等活动,能有效弥补单个企业的创新劣势。国外学者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要素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卡门(Kamine,1975)和施瓦兹(Schuartz,1975)提出垄断力量、企业规模和竞争程度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变量,并从垄断竞争的视角运用数理研究方法,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相关性,提出了“中间市场结构”假设,认为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存在一种市场结构。多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合作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技术市场呈现“中间化”拟合现象,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外学者从资源共享与互补的角度分析企业协同创新的动机。阿曼·阿尔钦和哈罗德·登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认为,通过合作性的资产专业化能够使资产实现更高的生产率。提斯(Teece,1997)提出如果将活动过程看作一种能力资产,那么相互匹配的活动带来的收益来源于资产的互补性,尤其是资产的双元互补性。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企业价值影响的视角分析了企业间及企业内部进行协同创新的根源。协同创新对企业价值影响表现为节约协同利益主体成本、弥补创新资源不足、分散技术创新风险以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资产共享和资产互补。企业内部驱动力能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外部驱动力能延伸和扩展企业创新网络。内部动力要素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非线性关系,而外部动力要素间也存在错综复杂的相关效应,并且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动力要素之间同时存在较强的非线性耦合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同时加强了内、外部协同网络互动,企业间的技术、市场、信息资源共享互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外学者关于协同创新动因相关研究为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