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材聚南山
第五章材聚南山
一天,知老的信鸽带来消息,四弟子程丹鸿要陪同岑参、颜真卿和岑勋来访,同行的还有晁衡。
原来岑勋是来长安参加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完工仪式的。
圣上梦见一个塔中呈现了一个“金”字,多方打听才知道楚金禅师在筹建多宝塔,选中在章怀太子的旧府邸上建立千福寺。于是圣上就捐了五十万钱,千匹绢。圣上还指定岑勋编纂多宝塔碑文,徐浩题写碑额,颜真卿书写,史华篆刻。足见圣上对多宝塔感应碑的重视之情。
仪式已毕,在逗留长安期间,岑勋一直想就近回终南山探望五老,赶上从兄岑参出使塞外归来在京逗留,于是和颜真卿一起邀请岑参上终南山。晁衡是常来常往终南山的,于是相约同行。
晁衡本来是日本人,名字称作阿倍仲麻吕,年已五十多岁,此时已经在中国呆了三十五载。大唐开元五年作为第八次遣唐使团成员来到长安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毕业后一举考中进士,马上就得到朝廷的任命。现任从三品的秘书监,是主要从事图书收藏和书籍编纂的秘书省的长官。晁衡经常来终南山看望五老,借此看看又收集到哪些诗篇,以便编入诗集,散发各地,以便广为流传。
果然,晁衡一到终南山,和众人打过招呼,便急急拉着智老翻看诗集去了。
颜真卿和南山五老相知相熟,便和愚老、慧老一起探讨书画艺术,王维也被邀请过来一起诗画风情。杨羽、陶然作陪。颜真卿是书法大家,王维是书画大家,且同朝为官,两人自然极是熟悉。颜真卿知道慧老喜好收藏字画,便躬身作揖,问慧老又有哪些珍品收藏。
慧老收集渠道广博,收集的书法作品是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的书法,便取出来小心翼翼的摊在桌上,大家一起俯首欣赏。
杨羽有心求教,大着胆子问道:颜公,书法有什么笔法诀窍吗?
颜真卿眯起眼睛想了想说道:我师从长史张旭,当初学习书法,我也是这么问过老师有什么笔法诀窍。
颜真卿没有说出答案,反问杨羽道:你猜老师怎么说的?
杨羽摇了摇头。
颜真卿道:张师当时很是严厉:“凡是一心寻求诀窍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诀窍是自己反复练习感悟出来的。我只是告诉你三个字:锥画沙。这是诀窍上身的练习方法而非诀窍。”
颜真卿循循善诱的说道:我观摩先辈的书法,主要是开拓思路,而不是单纯模仿。
大家在书房欣赏书画不提,再说贺兰和岑参一行。贺兰在智老的书房里读过众多的岑参的诗篇,还记得岑参那首得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九品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而为此专门作诗一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自嘲: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因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说的是:三十岁了才得到一个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殆尽了。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不敢嫌弃这么个微小的官职。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了。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心里是真香真香。
当时向智老问到岑参后来的去处时,智老道:岑参这么大年龄入仕,不敢期望在九品官位上能有多大功业,在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好友颜真卿推荐之下,到边塞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掌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岑参跟随大军在天山南北东征西讨,报国立功。
此次岑参到访,贺兰喜出望外,岑参那首《碛中作》描写塞外景色的几句“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还有岑参新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的边塞诗句被广泛传诵,西域的风景也让贺兰一直很是向往,便向岑参请教边塞的故事,众人也一起围拢过来。
岑参略一沉吟,朗诵了一首《过碛》。说:碛就是沙漠的意思。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岑参解释道:“沙漠里行军,经常是大风漫卷无路可循,四下张望云天都低到地面一线。只说天地至此都已到了尽头,走到安西却还能再行向西。”贺兰边听边浮现出那广袤无垠的沙漠与驻守边疆的勇士,顿时豪情万丈。
裴士英知道岑参对边塞最是熟悉,便请教李白的边塞诗歌的诗情诗景,岑参讲起了李太白的一篇诗作《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岑参讲解道:“关、山、月”融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裴士英闭目沉思,眼前隐隐浮现出一幅画面。边境的关塞,阻隔的大山,思念的明月。皎洁的明月从天山冉冉升起,穿梭在茫茫的云层之中。浩荡的长风掠过千山万水,来到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这些征战地,有多少将士还能归还?他们站在天山之上,眺望东方,看到了月亮升起的景象。云月苍茫,大山巍峨,更显得意向开阔。
只听岑参继续道:王之涣有诗作:“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太白却说长风吹度玉门关。不管是不度玉门关还是吹度玉门关,将士们的思乡之情都是难以纾解的。不度玉门关,突出了将士们的扪心愁思,可即使吹度玉门关又能怎么样呢?也还是带不走他们的思念,显得更加愁苦,意境又高了一层。而那万里之外的思妇,此时大概也会站在高楼上,眺望着远方,心中的思念一刻也不能停歇。两相思恋,才是真正的思恋。
听了岑参的解释,裴士英也是惊的呆了,原来美好和愁苦竟能如此这般融在一起。
岑参接着又道:李白的边塞诗既不像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样柔弱,也不似卢思道的“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那样凄苦。开篇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境界之高,已经无人能比了。
岑参道:这次回京,偶遇到高适高达夫和杜甫杜子美。杜子美那可是李白的崇拜者。谈起边塞诗,子美新近写就了《前出塞》。子美没有从军,但听到哥舒翰将军征伐吐蕃的故事,竟体会出如此的军事学问: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说的是: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齐飞听了这首诗,对杜甫甚有好感。道:很有道理。擒贼就要擒王。
裴士英沉思了一会儿,却突然问道:这不是说,朝廷不要这么多的打仗吗?
岑参夸奖道:少年英才。这诗确实暗含朝廷不要过多的兴兵打仗,我当时也是这么问过杜子美的,子美却笑而未答。杜子美的诗中往往体现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岑勋知道知老各处搜集诗词,在白板上写下了:《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岑勋写完,又喝了一杯酒,不禁放声唱了起来,众人都被深深感染了。岑勋唱罢,才和众人讲解起来:
原来前段时间,李白、元丹丘和岑勋终日饮酒作歌,舒畅情怀。大醉之际,李白高歌作成此诗。
岑勋解释道:李白借黄河来起兴:登高纵目,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入大海,势不可回。可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叹人生短促,只在“朝暮”之间,这种巨人式的感伤,乃太白从心化出。“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句惊天动地,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非太白不复涌出。
借此气势,合当一场盛筵,那就“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太白的兴致越来越高,他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竭力劝勉大家。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太白以为“不足贵”,紧接着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由狂放转而为激愤,酒后吐真言。古代圣贤都寂寞无声了,“唯有饮者留其名”,那就不如退而求其次,做个饮者而留名吧。借古喻今,实则仍然期望实现自己的贤达之志。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昔年陈王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陈王也是有志难展,恣意狂醉。太白刚露一点深衷,马上转回,还是接着喝酒吧。回到说酒,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
岑勋接着道:盖他人作诗冥思苦想,而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得,此其所长。太白狂歌,实中深含玄理,并不是故为狂语。并且太白之诗不在乎对仗工整,无论想到哪里顺口一出都是诗篇。
颜真卿、岑参、岑勋在终南山逗留数日归去。
杨羽早已忍不住向裴士英请教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裴士英道:黄莺儿是报春鸟,人人非常喜爱。为什么要把黄莺儿赶走呢?读起来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就做了解释,告诉大家,打起黄莺儿,是不要黄莺儿在树枝上啼鸣。但鸟语花香本就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儿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追问:为什么不让黄莺儿啼鸣呢?第三句解释原来是惊醒了诗中女主人的美梦。黄莺儿啼鸣,天已经大亮,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为什么这么怕惊醒了她的美梦呢?最后一句点明,却原来惊醒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辽西有她牵挂之人,借着梦境本来是可以相会的。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而是层层叠叠,极尽曲折之妙,好像抽茧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四师兄程丹鸿借此机会,召集众师兄弟们教授武功。程丹鸿人高马大、膀大腰圆,是力战型的,行老的得意门生。程丹鸿在长安丹鸿武艺馆就召集了很多弟子,传授弓马骑射,这些弟子们学成之后有一半以上纷纷入伍,成为了募兵。
程丹鸿崇尚力敌,自然是贺兰贺尓豪的崇拜对象。这几天,贺兰就一直不离四师兄左右。行老教授的刀术,高深莫测,反倒不如和四师兄对练起来更能一招一式的详细参悟。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就近的师兄们也是总要回到终南山,教授师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