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周易》五问

1.为什么叫“周易”

“周易”作为书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其文云:“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周史,指周朝史官,一般兼善《周易》演策算卦,预测家国、人生的命运休咎等。陈侯,指春秋时陈厉公。

这雄辩地说明,起码早在大约两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已有用于占筮的《周易》一书流传于世。

书名“周易”究竟指什么,值得加以讨论。

易学史上,关于《周易》的“周”,主要有三种解读。

其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此说始于东汉郑玄,为贾公彦、姚配中等所从。郑玄此见,依据《周礼·太卜》“三易”之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万物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易赞》)

唐贾公彦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周礼》疏)

清姚配中如此解读:“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并引《易传·系辞》之言加以论证:“《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称:“其不言‘易周’何?周而后知易也。天之行度名曰‘周’,北辰之居谓之极,因天之运行不一知天之极,故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周’者,乾坤之阴阳,而‘易’之元也”,故所谓“周”,“言其周流而无不遍者,皆易也”。(《周易姚氏学》)

尚秉和释“周”,亦持“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义:“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周易尚氏学》)

这一以《易传》及后代哲学思想为据的解读,并不符合《周易》之“周”的本义。在《周易》本经成书之前,以易之卦爻为筮,仅为预测吉凶而已,尚未具有成其理论形态的哲学之思。所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为后代思想,并非《周易》文化智慧的本来面目与基本精神。《周易尚氏学》所言“十二消息卦,周也”的易理,是汉代易学家的思想。《汉书·京房传》有“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之记。“十二消息卦”又称“十二辟卦”或“十二君卦”。以“周普”之道解读“十二消息卦”,自是有理,而实际并非《周易》之“周”的本义。

其二,“周原”“周代”。

此说为诸多《周易》学者所持。唐孔颖达持“周”为“(朝)代号”之见:“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周易正义》)

周原遗址大型建筑基址

先周时期,2020年发掘

称《周易》的“周”为周原、周代,当属有理。周原,在今陕西扶风、岐阳县境,为古公亶父从陕西旬邑迁徙于此建立都城的发祥之地。文王为商纣所囚,演易于今河南汤阴羑里,时在商末,周尚未建立。《周易》一书题名曰“周”,确是为了与“殷易”即“归藏易”相区别。至于称“周”具“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义,黄优仕说:“窃谓前说以周为取普、遍之义,纯属臆揣,殊欠的当。”(《周易名义考》)

其三,既指周原、周代,又指“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持这一见解的,主要为唐人陆德明。他说:“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经典释文》)这是将有关“周”的两种说法加以综合,挺全面而实际不甚妥当。陆德明此说,遭到了同时代而生年稍晚的孔颖达的批评:“先儒又兼取郑说,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遍之义,虽欲无所遐弃,亦恐未可尽通。”(《周易正义》)

上述诸种有关《周易》之“周”的解读,大致属于哲学或历史学范畴。

这里,我姑从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角度略加阐说。

邓球柏《〈周易〉书名浅说》引东汉许慎《说文》“周,密也”一语,指出《周礼》所言“傅人则密”的“密”,有工匠制器而审度周密之义。凡审度周密者,必循正道,即遵循物性、物理之则行事。此所以《周礼》郑注称:“密,审也,正也。”尔后才有“周正”一词。邓说有理。郝懿行《尔雅》义疏:“正亦贞也。”“正”通“贞”,《易传》有“贞者,事之干也”之说。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诗诂》释“正”有云:“木旁生者为枝,正出者为干。”故“干”有“正”义,而“贞”又有“干”义,故“正”通“贞”。

贞字本义为“卜问”,此《说文》所谓“贞,卜问也”。《周易》本经诸多贞字,皆应作卜问解。贞,甲骨卜辞写作。贞字本义为卜问(占问),引申为“正”(正固)。先民几乎每事必卜必筮,卜筮为人生正道,此《易传》所以称“贞固(道德正固)足以干事也”。

不难理解,书名“周易”之“周”,就其本义而言,具有“密”的意义,“密”有“正”义,“正”通“贞”,“贞”之本义为“卜问”(占卜、占筮)

因而,《周易》的“周”,有巫性卜问义。其内在联系为:周—密—审—正—贞(卜问)。

《说文》云:“周,密也。从用口(实为围字初文,写作“囗”,读wéi,许慎有误)。”“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用,甲骨卜辞写作等。有学者以为,此为卜字与中字部分重叠。中,甲骨卜辞写作(郭沫若《殷契粹编》五九六)等。

北京故宫乾清宫前日晷

甲骨卜辞的中字,为远古时代巫性晷景(影字初文)之具的文字表述。晷景为远古测影之具。“这‘中’的中间一竖表示标杆;中间一竖与方框‘囗’表示装置;‘≈’表示具有方向性的移动的日影。测日影的标杆必须竖得很直,垂直于地面,否则测得的结果就不会准确。标杆垂直于地面说明其方位与形象得‘正’;测得的结果准确说明得‘中’(读去声)。”(拙著《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说:“甲骨文中已出现‘中’这个字形,写作,据学者们考定为测天的仪器;既可辨识风向,也可用来观测日影。”(《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此是。

这便是说,《说文》所言“从卜从中”之“用”的本义,实为“卜中”义,指远古时代测影兼测风的巫术行为。在甲骨卜辞中,卜中亦称“立中”。卜辞有“无风,昜日”,“丙子其立中,无风,八月”(胡厚宣《甲骨六录》双一五),“立中,无风?丙子立中,允无风”(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十)等记,可以此为证。

《周易》的周字“从用囗”而非“从用口”,将“周”直接释为“卜问”义,欠妥。由其“从用囗”且“用,从卜从中”可知,周字本义,指原始井田的区域范围且具巫性意味,囗,象井田四周围合的区域。

古文字学界,多有以《说文》之说释“周”“从用口”的用字义,为“望文生义”(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之见,可参。

徐中舒以为,周字甲骨、金文等本训,应予考虑其古义蕴涵,即往往富于神性、灵性与巫性意识这一点。“从用囗”的用字,有“占卜,巫师即可用以决定吉凶”(《古文字论集初编》)之义。

《周易》本经乾、坤二卦有“用九”“用六”两条辞文,高亨释为“通九”“通六”。称“用九犹通九,谓六爻皆九也”,“用六犹通六,谓六爻皆六也”(《周易大传今注》),都与占筮相系,亦可为佐证。

《周易》的“易”,亦有多解。

其一,许慎《说文》云:“易,蜥易(蜴),蝘蜓,守宫也。象形。”此为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所从,“其字篆文作‘’,正象蜥易之形”。蜥蜴,爬行动物,壁虎之类。或有称“变色龙”者,行踪诡秘,其色多变。据古代传说,有一种蜥蜴,一日能变十二种颜色。始皇时“变色龙”进贡入宫,用以守护宫门,因其多变,令人不敢擅自入宫,故称“守宫”。蜥蜴一目之中,又有所谓四脚蛇,生存于荒野杂草丛中,行迹不易为人发现,更增添了神秘、幻变的神话意味,故易字本有“神秘之变”义。

其二,《说文》引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此指易字本义为日月“阴阳之变”。虞翻《易注》引《周易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即易字上从日、下从月,取《易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义,亦宗“变易”之说。

其三,《易纬·乾凿度》:“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张惠言《易纬略义》引郑注:“管,犹兼也。”此指易字兼简易、变易、不易三义,且具道德哲学之义。

简易,事物万变而不离其宗,无不构成一与多之关系。

变易,孔颖达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周易正义序》)

不易,《易纬·乾凿度》称:“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此为从政治道德之“位”说“不易”,以“天在上”“地在下”加以证明。从哲学角度说“不易”,可理解为:天地万物的恒变本身,是永远不变的。

其四,毛奇龄《仲氏易》的四库提要有云:“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是为伏羲之易,犹前人之所知。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六》)黄寿祺解说:“谓易兼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虽未为详备,要不为冥心臆测,用心固亦勤也。然其以变易、交易属之伏羲,以反易、对易、移易属之文王,则未见其必是矣。”(《周易名义考》)其实,这里所谓交易、反易、对易与移易云云,都统属于变易这一易理。

其五,黄振华据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所录易字写作,以为“这是一个象形字,依笔者的了解,其象形的意义可有二种:一是象征日出,一是象征日落。上半部的尖顶表示日初出时的太阳或者是日落的太阳,只显出了一半;中间那条弧线则象征海的水平面或者是山的弧线;下面三斜劈线则象征太阳的光线。总之,这一个象形字,是象征日出时的景象或日落时的景象。”(《论日出为易》)该文继续说,《易传·系辞上》有“乾知大始”,“法象莫大乎天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语,此即“太阳代表阳刚,即象征乾卦,一日之间的现象变化从‘日出’开始,故‘日出’象征了‘乾知大始’的意义”,“在天文现象中最显著代表乾刚之象的莫过于太阳了,故以‘日出’来象征‘乾知大始’,最恰当不过。二是……‘日出’表示昼夜交换,昼夜变换也可以说是日月的变换,二者都象征了阴阳变化的意义,故以‘日出’来象征阴阳变换”。

以上诸说,是否在理,可供讨论。

我另有一说,可供参考。

甲骨卜辞的易字,写作(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六、八、四二)(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五四五八)(《甲骨文合集》八二五三)等,象人以双手将液体(通常为水)从一个容器(陶罐)倾倒于另一容器。这是最古的易字。

后来,古易字的书写形式逐渐简化,演变为。最后仅剩半个容器的象形,为。春秋战国的篆文,易字的写法定形为

这一将液体(水)从一个容器倒向另一个容器,从而改变液体存在形态的实践行为,今天看来毫无神秘可言。可在初民心目中,液体譬如水的流动,开始是百思不得其解而深感神秘的。尤其是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导致水灾死人的遭遇,让先民深感恐惧,便逐渐建立起天有天神、水有水神等关于“变”的原始信仰。久之,随着先民生活遭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加深,诞生了一种企图把握这一神秘莫测之“变”的意识与实践,衍生出富于神性、灵性与巫性的文化理念,正如这一古易字所体现的,即相信液态之水那种神性而骇人的变幻无定,企图以一种人为的实践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称为“伪技艺”)把握这一“变”的事件,体现了原始巫性实践对于人自身命运休咎的关切。

《说文解字》解读易字的造型时曾说:“一曰从勿。”称易字楷体上从日而下从勿,可谓望字而曲解矣。古易字的上部,并非日字,而是盛水容器把手的文字象形;其下部亦非勿字,而是半个容器腹部及其水滴的象形。《说文》“从勿”之说,以往无人读识,故黄寿祺、张善文说:“唯‘从勿’之义,则颇难通。”(《周易译注》)

要之,《周易》以“周”与“易”相配的这一书名意义,指周原、周代之易,蕴含一定的巫性人文意识。从文化根因根性看,《周易》的“易”,富于神性、灵性与巫性事物“变化”义,尔后才发展、升华为哲学上“变”的意识、理念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