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手”的四个关键
2.1 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前文提到的所谓以“生成”替代“存在”,不过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行。
“上手”,并不同于入门,也不同于初级。入门和初级,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没有相对明确的结果。“上手”,你可以默念这两个字,进而做出一个“感受实验”。
入门往往停留在理论的获得上,很难在手上实现任何动作,所以也就无法被称为“上手”。一般来讲,我们参加入门课程,往往只是吸收理论性的相关知识,获得一些文本信息。入门课程,通常没有资格参与实践。而我们常听说的“大师课”,则硬性要求参与者必须已经是“上”手了。
所谓初级课程,暗示了后面还有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试想有多少人参加了初级课程,并没有继而参加中级或高级课程,甚至连初级课程都没学完,就退出了?我做英文授课时,就注意到很多英语学习者从学习初级课程,坚持学到高级课程的寥寥无几,最终也很少有把英语真正掌握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在英文的教学上犯了什么错误。我只知道一个出生在母语是英语国家的新生儿,只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似乎什么都没做,对英文的掌握也比我们大多数人强。事实上,这些新生儿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他们要掌握学习对象(英文)的愿望比我们更加强烈;第二,他们频繁接触学习对象的每一时刻比我们更加专注。
事实上,绝大部分技能对于我们来讲,都是可以自学掌握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更愿意去参加课程找个老师学,就是因为学习者的眼光看得不够精准。
这个眼光不是见识,而是注意力摆放的位置。当我们要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眼光总会盯着最终结果。而这个最终结果,往往恰恰是需要“一万小时”才能达成的。
试问谁能自学一万小时?就是因为不可能,所以我们才去参加课程,人只要去了,就感觉在凑那个时间了。
我自己有学习指弹吉他的经历。第一年,我也确实跟随了一位指弹吉他演奏家学习,因为我当时的眼光是要成为指弹吉他演奏家。
学着学着,我就发现,没有个十年八年不断地高强度刻苦练习,我是无法成为演奏家的。感谢我的老师,让我真正喜欢上了吉他和音乐,而不再喜欢成为演奏家了。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整个练琴的过程中,越是将眼光放到细微处,越能进入“心流”状态,也越能获得自我愉悦。
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flow)的概念,指出我们做事的时候进入的所谓“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即为抵达“心流”。
试想,如果我的眼光一直盯着十年八年后成为演奏家的自己,怎么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呢。真正使我能够进入“心流”状态的是,我甚至不将眼光放在一首乐曲上,而是短短的一个乐句。
每天练好一个乐句,我几乎每天都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在那一个乐句之上,我不是入门,不是初级,也不用一万小时;在那一个乐句之上,我可以“上手”。
我之所以能够“上手”钢琴,正是因为一开始既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像我的表妹),也不想成为什么钢琴演奏家,我只想弹肖邦的一首夜曲。同理,我之所以能够“上手”油画,正是因为一开始既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像我的妻子),也不想成为什么画家,我只想画几幅油画挂在家里的墙上。我的目标看似“不靠谱”,实则非常明确而精准,结果也并不坏。
再次说明,上手不是入门,也不是初级。我可以用吉他或钢琴弹出一个乐句,这个乐句会让听者动容,会得到赞许,而入门者和初级者并没有这个能力。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名的大厨,可能需要一万小时的系统学习和练习。“上手”到底是什么意思,上手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有名的大厨,只是想要做好一道看家菜。
我有个朋友,只会做一道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这么说吧,我吃过很多人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包括在有名的餐馆,而我这个朋友做的是最好的。
请注意,我这个朋友不是有名的大厨,他甚至只会做这一道菜,所以,他不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实践者,他不是入门者,也不是初级者,他是“上手”者。
借此,“上手”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上手”更加强调从微小处着眼。你做一道菜比别人做得好,你就是“上手”者,这简直毫无疑问。菜品有无数种,“上手”就有无数可能。而这仅仅是讲烹饪。世上的事,何止千万种,时时处处都有“上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上手强调一个瞬间,就在那个瞬间,一个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从此属于你了。你拥有了它。你还会拥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