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知识网格的3个核心要素
写一条好用、可控、易治、益智的笔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和20余种知识管理软件后,提出了“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并对它进行了大量实践验证。我认为,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最典型的特征是要把知识标签化,树立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清楚“数据→信息→知识→认知→智慧”的知识管理逻辑,以“连接”为中心打造个人知识体系。
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智能管理,实现知识在软件层面的连接,但并不能让我们直接提升认知、拥有智慧。认知和智慧层面的连接,需要我们以“思考”为旋涡去使用知识。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能让我们在复杂而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创新能力。创新的灵感源自思考,思考需要不断升级认知,拥有透过现象看穿本质的智慧。因此,“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采取将知识放入固定网格中进行管理的理念,提供的解决方案强调3个核心关键词:规则、感知、智慧。规则即用知识管理知识,感知即以连接为中心,智慧即以思考为旋涡,从而实现个人知识分系统、分区块、分层次管理的目标,达到个人知识体系好用、可控、易治、益智的效果。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3个核心要素是: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连接线(互联逻辑)。知识点之间、知识系统之间、知识子网之间均通过元知识产生连接,实现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目标,如图1-2所示。

图1-2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1.知识净荷:知识点
在“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中,知识净荷是指独立表达意思的数据信息,可以是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条语音、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等。也就是说,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
我用Obsidian软件记录了《销售脑科学:洞悉顾客,快速成交》这本书的部分读书笔记,如图1-3所示。

图1-3 Obsidian软件中“局部关系图”效果
图中的每一个点就是一个知识点,点击打开后可以看到该知识点的详细内容。以图1-3中“29价值的3种类型”为例,传统的记录方式如下。
有效的说服工具应当以将产品(解决方案)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仅如此,还应当让价值尽可能地被量化,而不要交由受众去任意猜想。
价值的3种类型:经济型、策略型、个人型。
经济型价值指可量化的价值,可以是积累的存款,也可以是获取的额外收益。人们都厌恶损失,帮助客户节省1美元的心理价值是帮助他们赚1美元的心理价值的2.3倍。
策略型价值是客户期待获取的一种商业价值,这种价值不能从经济的角度被量化,但能提供真实的利益,如安全系数更高、风险更低、机会更多样、质量更高、差异化更明显等。
个人型价值指你能向客户提供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利益,包括压力降低、所有权得到满足、工作负担减轻、升职、成为英雄、在工作方面更有安全感或被赋予更大的权力、获得奖金、在公司内外获得认可等。
采用“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记录笔记时,要遵循“一个网格管理一条笔记,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知识点”的原则。我把这条笔记拆分成4条笔记,用Obsidian记录的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4 采用“知识网格化理念”记录读书笔记示例
采用传统方式记录知识,似乎很省事,因为它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记录在一个文档里。在很多年前,我就干过这样的事情。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知识管理软件,我就在电脑里建立一个文档,把收集到的资料都存放到这个文档里。这个文档就成了我的“宝藏”知识库,主要目的是方便检索。随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我发现这种方式仅仅实现了一个功能,就是我在写作中需要使用一个知识素材时,可以不用打开很多文档,只要打开这一个文档,凭印象输入一个关键字,利用软件自带的查找功能,提升查找素材的速度。
但是,除了快速检索,我还希望知识管理更加灵活。比如,需要写一篇文章却没有灵感时,“知识库”能不能给我一些提示?当我在浏览A知识时,能不能提示我B知识或C知识与A知识有关联?或者B笔记中有很好的案例可以支撑A笔记中提出的观点。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的知识库,不再只简单地把获取的资料存入文档中,我在存放时,会特意给资料设置一个关键词,然后查找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把关键词做成超链接。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问题,但是这种笨办法特别浪费时间,坚持下来有多难受,做一下就能懂。当然,不可否认,也正是这一番折腾,为我写个人知识管理的书提供了“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的灵感和经验。
应用“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记录知识,虽然记录的形态是碎片化的,但是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文档之间的“链接”功能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软件不仅可以检索记录在不同文档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文档标题”、设置标签等方式使不同的笔记文档建立连接,为“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知识点”的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2.元知识:管理知识的知识
元知识的概念源自专家系统,尤其是在设计大型专家系统[1]时,通常会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知识集与控制知识集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后者称为知识的知识,即元知识。我认为,元知识就是管理知识的知识。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元知识主要由元知识标签、知识来源、知识摘要(如果知识网格中记录的内容很短,则可以省略)、知识应用提示等组成。元知识标签是创建知识结构、提供知识网格连接接口的重要元素。知识来源通常标明知识内容是从哪里获取的,例如从某本书中获取的知识,来源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章节标题、页码等;知识摘要是指你对记录知识的简述;知识应用提示是指你在阅读知识、识别知识的信息内涵后想到的应用场景。
需要重点阐述的是元知识标签,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管理知识的标签。当我们给一个知识点设置标签时,通常是设置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对知识进行有效连接、分类、控制和管理。
在设计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时,可以分类、分层设计。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先设计父元知识,再根据需要添加子元知识,使处于不同层级的元知识发生继承关系。为确保元知识标签的唯一性,不要且没有必要在不同的知识系统中重复设计同一个元知识标签。
当你在不同的知识网格中使用同一个元知识标签时,尽管从物理存储形式上看,该知识并没有存储在对应的知识系统中,但知识管理软件会默认该知识归属于元知识所属的知识系统,从而使不同知识系统中存储的知识在逻辑上产生连接。
例如,你获取到知识信息aa,将其存储在了A知识系统中。你使用了B知识系统中的元知识标签cc管理知识信息aa,此时知识信息aa在物理存储上属于A知识系统,但在逻辑上与B知识系统中元知识标签为cc的知识网格建立了连接。尽管不同的知识管理(笔记)软件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市面上大多数具备“连接”功能的软件,管理和连接知识的底层逻辑基本一致。
举例如下。
B知识系统中的元知识标签:#写作的意义。
A知识系统中的信息:写作不仅是记录,还是为了更深入地思考。元知识标签为“#写作的意义”。
此时,“写作不仅是记录,还是为了更深入地思考”存储在A知识系统中,但在逻辑上也从属于B知识系统,即通过“分类方式建立链接”,实现知识的跨系统连接。
图1-5是我用浮墨笔记(flomo)软件创建的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图中“知识管理”为本人写作本书所建,用于收集素材和灵感,其中创建了一个1级标签,也可称为根目录标签。在1级标签下方,可以创建2级标签(flomo最多可以创建5级标签),创建多级标签的意义是便于提升对知识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大家可以参考我的示范,结合自己的需求创建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把根目录标签看成一个知识系统的大标题,在其下方创建子系统的元知识标签,或直接创建知识网格标签。创建好知识系统的元知识标签类目之后,就可以在对应的元知识标签类目中添加知识信息。我将写这本书所管理的知识定义为一个知识系统,这个定义由个人决定,你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知识子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个人对知识目录的层级管理习惯去确定。知识网格化管理推荐的层级是:网络→子网→系统→网格。当然,由于写这本书的特殊要求,我引入了一个子系统的概念,将层级调整成了网络→子网→系统→子系统→网格。

图1-5 利用flomo笔记软件创建的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
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的创建,并非随性而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思考什么呢?我想借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来说明,苏格拉底曾将这句铭文作为他研究哲学的宣言。曾有一位哲学老师跟我讲,哲学所研究的东西,很多是围绕一个“我”字展开的,主要包括: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关于这3个问题,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各有主张。
我个人最喜欢的回答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言之,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什么,都要对“我现在的状态”“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要成就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如果能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碰到任何问题时都采取这样的方式去思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你大概率能掌握哲学思维的基本逻辑。
我们用哲学思维去讨论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如何设计,就像哲学家讨论“自我”的话题一样。哲学家在讨论“自我”的话题时,不是简单地围绕“人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展开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探讨人的能量来源、能量的现状和能量的潜力上。因为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要想达成什么目标,都需要有能量支撑。当我们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元知识标签或一个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时,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元知识的能量,只有携带能量的知识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元知识作为管理知识的知识,更是如此。
因此,对照哲学家提出的3个问题,结合元知识标签类目体系设计,需要围绕3个方面进行思考,即:
元知识的能量是什么?
元知识能量的来源在哪里?
元知识能量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能量一词的英文是energy,简称“能”,古希腊语把能量称为“活动”“操作”,它是一个间接观察的物理量,即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也就是说,能量就是某个事物能使其他事物发生改变的性质,例如A事物能否驱动B事物发生改变、如何改变、变成什么样子,主要看A事物的能量大小及能量性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
通过对“能量”一词的解释,我认为元知识的能量是一种对知识信息进行控制、管理、连接的能力。当我们设计一个元知识标签时,必须考虑元知识的含义是否明确,能否简明扼要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分类,能否让我们通过元知识准确定位所需的知识信息,能否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以及连接思考。
元知识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这和元知识的属性有关。所谓属性,是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统称。比如,事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优劣、善恶及用途等,是事物的性质;而一个事物的大小、矛盾、爱恨、敌友等,是事物的关系。通常来讲,任何事物都归属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元知识的主要用途是管理知识信息,若使其能量可用,在给知识信息创建元知识标签时,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度阅读、思考、理解、消化,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元知识的能量来源于知识信息,类似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元知识能量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价值,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是商品的一个重要属性。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给予商品购买者使用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量。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比较的东西。例如,用1头牛去换1辆摩托车,之所以能够成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交换双方各取所需且两种商品的价值对等。
元知识能量的价值也体现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两个方面。我们在设计元知识标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能用这个元知识标签管理何种类型的知识信息,其次要考虑的是创建元知识标签后其使用频率高不高。通常来讲,使用频率越高的元知识标签,连接的知识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构建知识系统、知识子网和知识网络,因为知识只有在连接状态下,才能产生流动与融合。
知识之间一旦发生连接,就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知识的连接,理解为知识使用价值的交换量,例如A知识需要用B知识进行佐证,B知识需要用A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两个知识点相互交换能量,就形成了知识的创新态,从而产生C知识。
3.知识连接线:建立知识互联的逻辑
知识就像人体的细胞,细胞无法独立存活,只有相互连接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有灵魂的知识。知识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只有把不同的知识连接起来才能产生激活灵魂。我们阅读一些文章或图书,有时会发现里面的一个点、一个章节写得非常好,内容丰富、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甚至还文采斐然,但是联系上下文,又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这样的文章或书就没有灵魂、没有意识,是死的。
写作时,如果只采取“拼凑”的方式,在物理形式上把知识点放到一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没有思想、没有活力,也没有表达意识的,亦可称为没有灵魂的作品。
世间万物,唯有被赋予某种能量、情感或功能,能为人类提供价值,才可称之为文化。例如,一片落叶,本身并无意义,但当其成为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笔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贾岛笔下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时,便有了意义,承担起为人们寄托情感的使命。
知识亦是如此,只有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用“气”贯通作品的灵魂,知识才会承担使命,具有某种实用功能。
“气”即逻辑。何谓逻辑?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既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我们做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在做建立知识逻辑的工作,并非积累海量知识。事实上,思维逻辑与知识储备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比如,我们看到一些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大字不识几个,开公司当老板,照样可以把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人虽然不懂量子物理,不懂微积分,也不懂经济学,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本书叫《资本论》,但是他们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比如,他们善于用最简单、最具亲和力的语言描绘一个令人振奋的共同愿景,他们恪守“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的原则,他们特别会“分蛋糕”,等等。
如果我们把每种能力都看成一个系统,一个人可能只要把握其中一个系统的知识精髓,就足以应对各类难题。
由此可见,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能否在从事的领域中摸索出一套成事规律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只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纵横交错,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每一个系统都涉及海量的知识,任何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系统,都如一粒沙,若想成事,就只能与其他沙粒融合,聚沙成塔后,沙粒之间就可以相互提供能量,形成合力,抵抗更多的未知风险,解决更大的现实问题。
因此,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中的“知识连接线”,并非利用知识管理软件的技术功能让知识在物理层面上建立被动连接,而是建立知识之间的思维逻辑,促进我们提升知识的串接能力、知识的归纳能力和知识的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