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

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

我在阅读申克·阿伦斯博士的著作《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时了解到,卢曼把卡片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永久笔记和文献笔记。他在写完一张卡片笔记后,会依据不同信息来源把卡片放到相应的盒子里,然后利用索引建立卡片之间的知识联系,最终实现在具体写作中快速调取所需要的信息。

我在学习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后,用软件替代了卡片盒。在积累了大量知识卡片后,由于没有想清楚数字化场景下使用卡片笔记的实际情况,导致我的知识管理出现了混乱。很多书友也给我反馈,他们在使用知识管理软件时,遇到了不知道如何解决有效使用软件管理知识的痛点,我将其归纳为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如图1-1所示。

图1-1 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

第一,连接失效。我用知识管理软件规定的格式轻松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并快速拥有了一张知识网络图。这看似非常专业,好像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当我在阅读A卡片中的信息时,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跳转到网络中任何一张卡片,并愉快地获取卡片中的信息。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在具体的写作中,我发现在软件中建立了连接的知识卡片,实际上毫无关联意义,我也没有能力发现卡片之间的连接逻辑。我认为,这是一种伪连接,其根本原因是仅使用软件功能建立卡片“链接”,而非在思维逻辑上建立知识“连接”。

第二,存储无序。在使用软件管理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过具体规划,每次看到可能有用的文字、图片、视频,就粘贴或导入软件中,时间久了,存放在软件中的知识就如同随意扔进储藏间中的杂物。碎片化的知识越存越多,无序的存储使得知识无法正常调取使用,大量的知识碎片成了一种鸡肋般的存在,删之可惜,留之无用,整理又无从下手。

第三,标签混乱。知识管理软件的标签功能给我们管理知识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在记录知识时,随手写下的标签往往没有经过深入思考,随意性大。当我们使用标签去调用知识时,却发现记忆中的标签下根本没有自己想要找的知识,甚至检索出成千上万条无关信息。

第四,管理失配。读了很多书,写了上万条笔记,依然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当你着手去写一篇文章时,常常会对着空白的屏幕发呆,需要写作素材时,依然只能现用现找。这不对呀,为什么别人可以用几篇读书笔记串成一篇文章,而你不能?难道自己的读书笔记都是“假”的吗?为什么别人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只要打开笔记软件,就能一键检索到解决方案,而你不能?究其原因,是你在积累知识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你只是在阅读的瞬间觉得那些知识可能对自己有用,但对于到底把它们用在何处、要怎么用,你并不清楚。

第五,复用困难。随着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兴起,“知识复利”成了热门词。其实知识不仅能产生复利,还能复用。比如,写好一篇文章后多平台分发,改变内容的呈现形式,把图文转成视频。由此可见,知识是诸多生产资料中最容易实现循环利用、多次复用的资源。一份知识材料,哪怕只是一张记录了一个知识点的卡片,换个角度看,也能产生新的想法;换个场景用,也能发挥新的作用。可问题是,如果你的知识管理是随意的、无序的、无规律可循的,就会浪费很多灵感,在你真正想去使用知识时,你会发现眼前的知识似乎并不能激发你的思考,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