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书友们的一封信(代序)
——15分钟阅览本书

亲爱的书友:

你好!我是释若,非常感谢你阅读《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这本书的使命是提出“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打破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进而帮助你树立“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认清使用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本质,快速构建“以连接为中心”的个人知识系统,形成“以思考为旋涡”的个人知识网络。希望能帮助每一个普通人拥有洞见知识价值的能力,学会巧妙地使用知识管理软件,打造与个人价值追求紧密相连且能高效支持个人成长精进的智慧外脑。

图0-1是我用Obsidian生成的个人知识网络关系图谱。

图0-1 释若的个人知识网络关系图谱部分截图

如果你认同本书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和思考,并动手去实践,你也可以建立一个有用、管用、好用的个人知识体系。为提升你的阅读效率,便于你理解我的这套知识管理方法,快速进入使用知识的状态。我建议你在阅读第一章后,直接跳到第七章,然后边阅读边实操。

下面,为你介绍每章的核心要点。

第一章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知识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个人知识分系统、分区块、分层次管理。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式有3个核心关键词:规则、感知、智慧。规则即“用知识管理知识”,感知即“以连接为中心”,智慧即“以思考为旋涡”,如图0-2所示。

1.知识网格化从管理层次来看,从低到高分为“知识网格”“知识系统”“知识子网”“知识网络”4个层级。

图0-2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2.知识网格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单元,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储知识的文档。我们提倡一个文档只存储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而不是一篇长文。当然,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来决定,如果你喜欢把一篇包含若干知识点的长文存储在同一个文档中,也并不会违背知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你还可以给不同的知识点添加元知识。每一个被独立元知识管理的知识点,均可视为创建了一个知识网格。为了在物理空间上区分网格的形式,这类网格称为虚网格,即仅在逻辑上存在的网格。

3.知识网格的3个核心要素是知识净荷、元知识、连接线。知识点之间、知识系统之间、知识子网之间均通过元知识产生连接,从而实现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目标。其中,知识净荷是你存放在文档中的知识信息;元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知识,例如标签、文档标题、摘要、应用提示、知识来源等;连接线是指建立知识之间连接的元素,其核心是在认知上形成正确的连接逻辑。

4.知识系统用于管理垂直知识,比如把学习一门课程、写一篇文章、阅读一本书视为一个知识系统。我们把相关的知识点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网格中,再建立知识网格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系统。

5.知识子网用于管理区块知识,即为同一个领域的知识系统建立连接。比如,你想成为一名图书博主,开一家线上书店,你需要掌握阅读技巧、讲书能力、带货运营等知识。你围绕如何当好图书博主这个主题,学习了很多知识,形成了若干个知识系统,它们之间建立连接后,就构建了一个以“图书博主”为主题的知识子网。

6.知识网络用于管理你的全域知识,即建立不同知识子网之间的连接。通过拓展认知边界,让你拥有跨领域建立知识连接的能力,例如将体育竞技中的方法用于激励孩子爱上学习。

第二章 知识网格化管理的效能 个人知识管理的要求是“学以致用”,本章结合第一章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5大桎梏,阐述了使用知识网格化管理的5大效能:精准适配、快速连接、高效复用、随时共享、长期受益。

1.精准适配。知识的精准适配,重点是实现知识信息的“存-用”适配,主要分为前适配和后适配两种情况,如图0-3所示。

图0-3 知识精准适配的主要用途

2.有效连接。知识的连接,从知识的规范管理角度讲,由元知识体系决定;从知识的认知逻辑角度讲,由个人串接知识的能力决定。知识网格化管理可设置“永久连接、软永久连接、交换连接”3种关系属性,实现知识连接规范管理、快速调取、有效连接,如图0-4所示。

图0-4 知识连接的3种关系属性

永久连接是指知识点之间具有某种强关系,同一个学科、同一本书、同一门课程的知识点之间通常存在强关系。通常,同一个知识系统内的知识点,均应建立永久连接关系,这就相当于设置了一种无条件连接关系。软永久连接是指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弱关系,必须以“事”为连接基础,有“事”就建立连接,“事”了之后则释放连接,或只在知识管理软件中保持物理连接。交换连接是指知识点之间具备自由适配关系,适用于跨子网连接知识。从理论上讲,任何知识之间都可以发生关联,能否让知识网络内的知识点产生有效连接,取决于个人应用知识的认知和智慧。

3.高效复用。知识网格化的三要素之一“元知识”,通常是具有高度总结性质的关键词。本书提供的“关键词创作法”,是利用元知识实现高效复用知识的一种方式。

4.随时共享。使知识发挥价值的诀窍在于两点,一是信息差,二是分享。在过去,谁能抢占信息差优势,谁就可以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知识的共享生态日趋完善,当下的引流密码是“分享知识”。本书提供了获取知识红利的3个层次:“博学型”“专家型”“知识搬运工”。只要结合自己的当下实际做好定位,就能通过分享知识获利。

5.长期受益。如何用碎片知识成就学习力?知识网格化管理,以特定的结构存储知识,以创新为主导的逻辑连接知识,本质是将知识简单化,有助于提升学习力。本书提供了考察个人学习力的4项指标:知识总量、知识质量、知识流量和知识增量,分别代表了个人学习的广度、学习的深度、对待新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应用知识的创新度,如图0-5所示。

图0-5 个人学习力4项考察指标

知识网格化,是对知识进行切片处理,也是将知识有规则地碎片化。将单个知识点进行规整,使用连接的方式自由融合,创新知识应用方案,从而帮助我们有效增加知识总量、强化知识质量、增长知识流量、提升知识增量。

第三章 用知识管理知识 用知识管理知识,并非简单地管理知识信息,而是通过加强对“人、事、物”的管理,充分发挥好知识的决策功能,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做正确的事,用“事”驱动物质世界,使其能量在“事”中发挥价值,给人带来高价值的回报。

1.用知识管理知识有3个核心要素,如图0-6所示。

图0-6 用知识管理知识的3个核心要素

“用知识管理知识”理念的第一个“知识”表示应用知识的智慧,第二个“知识”表示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人”即管理知识的主体,“事”即人对物施展行动的媒介,“物”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以,个人知识管理是围绕实现个人的成长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活动。

2.读书获取知识,只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所处何种时代、处在人生的何种阶段、生活在何种环境,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用知识管理知识的核心要义。本书围绕“确立目标,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实践知识、创新知识”5个维度,提供建立“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解决方案,如图0-7所示。

图0-7 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5个维度

3.创建元知识管理目录,是一项专门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规划活动。通常以个人成长意愿或目标为主题,即个人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下沉,从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去规划,写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工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并把这些问题逐一描述清楚。本书建议使用框架思维创建元知识管理目录,认知框架和SMART是我们需要用到的重要方法。

4.做好知识管理,是提升学习力的基本功,而获取知识是做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推荐阅读、访谈、观察、田野调查等4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如图0-8所示。

图0-8 获取知识的4种渠道

5.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是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有序管理的重要工作。当前,受到普遍认同的知识分类方式有10种,即区分研究对象、知识属性、知识形态、知识品质、思维特征、现象知识、知识来源、内在联系、发展趋势、知识效用。本书结合知识网格化管理实际,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把知识区分为永久知识、软永久知识、随机知识、交换知识4种。

6.建立知识连接的本质是融合知识内涵,它可以辅助我们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用知识管理软件建立知识连接时,通常有3种连接方式:单向连接、反向连接、双向连接。我们必须达成一个共识: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是用知识管理知识,通过思考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在认知层面建立知识连接,而软件仅辅助我们把思考到的知识连接关系呈现在眼前。

第四章 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 在数字化时代,万物互联已成为趋势,“连接大于拥有”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当我们以连接为中心去管理知识时,需要从获取、存储、分类、连接、调度、复用等多个维度制定策略,本书提供的方案是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如图0-9所示。

图0-9 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

1.有选择地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成本越低,越会提升学习的门槛,如果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甄别能力,我们就会被碎片化的知识包裹。世界就如一个信息铁桶,你是被封闭在铁桶里的“蛹”,就算你在蛹中费尽全力,咬开一道口子破茧成蝶,但依然被封闭在铁桶里,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获取知识越便捷,越要培养选择的意识,本书提供的策略是使用知识获取四象限法则,有选择地获取知识,如图0-10所示。

2.按使用场景存储知识。当你发现让你产生保存冲动的知识点,又回答不了“为什么要保存它”,想不出合适的使用场景时,可以发起“三问”。第一问:如果早一点儿得到这份材料,我一定不会失去什么?第二问:如果选择保存这份材料,我可以立刻得到什么?第三问:如果把这份材料分享出去,我一定要推荐给谁看?

图0-10 知识获取四象限法则

3.用系统思维分类知识。如何才能确保知识管理的行动有效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存量”和“流量”的关系至关重要。“存量”是一个知识系统的基础,能确保你去从事一项活动时有基础的认知和基本的学习能力。“流量”是你输入和输出知识的量,既是“存量”的来源,也是“存量”的流向。知识系统运行流程如图0-11所示。

图0-11 知识系统运行流程

4.为获得智慧而连接知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产生联系,在产生联系的那一刻,就建立了连接。所有的知识,无论其关联性强弱,都可以通过某种连接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解决问题的智慧。知识管理的基本功,可以归纳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能力,这两种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就是产生智慧的过程,如图0-12所示。

图0-12 智慧的产生过程

如果你要把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智慧,必须结合本能直觉做出的反应去做复盘实验。在实践思考中总结经验,把你的本能直觉转化成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技法,再通过创新实践,形成具有智慧的直觉。日本剑道有一种练习方法,叫“守、破、离”,我们可以借用这种理念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5.围绕主题调度知识。调度知识必须有一个汇聚的目标,主题既是调度知识的由头,也是调度知识的结果。本书从你是谁、你的作品是什么、你的作品目标是什么、你要展示什么、你得干点什么、你的特色是什么6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

“你是谁”是一个角色定位问题。

“你的作品是什么”是一种结果思维。

“你的作品目标是什么”是一种成果思维。

“你要展示什么”是一个价值定位问题。

“你得干点什么”是一种持续行动的品质。

“你的特色是什么”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6.紧盯效益复用知识。世界上有很多能量都像电能一样可以被利用,要想把能量的效益最大化,常用的办法是想方设法节约使用。唯独知识不同,让知识发挥效益的办法是尽情地使用它,这个特点和金钱有点类似。在理财领域,有个高频词叫“复利”,相较于金钱,知识不仅可以产生复利,还可以通过复用给我们带来更多效益。

(1)我们在使用知识时,不仅要有复利思维,更要有复用思维。比如你学习了某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调度知识,对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实现知识创新,甚至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你创新或者创造的知识会成为你的“知识存量”,继续与其他知识发生关系,让你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均得到指数级增长,这就是知识给你带来的复利。

(2)知识复用比知识复利更有价值。比如你学习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不仅可以通过调度知识来开发一个课程,也可以写一本书,或者做一次直播,相当于利用“知识存量”制作了多个知识产品,这就实现了知识复用。

(3)决定知识系统运转效率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次数与连接频率。连接次数越多,表示你输出的知识产品越多;连接频率越快,表示你迭代知识产品的周期越短。两者在帮助你增加知识存量、提升认知的同时,可以提升你输出知识产品的能力。

第五章 以思考为旋涡的知识网络 个人知识网络是在日积月累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日积月累的不仅是你收集的知识信息,更是你的思考,只有把思考贯穿于知识积累的全过程,知识网络才能真正为你所用。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式从整理知识点、完善元知识体系、扩容知识系统、拓展知识子网、升级知识网络5个层面,提供了一套以思考为旋涡的个人知识网络经营方案,如图0-13所示。

图0-13 以思考为旋涡的个人知识网络经营方案

1.整理知识点。推荐3种整理知识点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溯因法。归纳法可以在诸多事件中找到一个共同特点或者规律,总结出一套方法经验,助力你形成在某个知识领域内的元实力。演绎法是一种与归纳法相对立的逻辑推理,通常以知识的“第一性原理”作为逻辑起点,进而发现更多蕴藏在大前提内的知识,助力你形成某个知识领域的硬实力。溯因法以“惊讶事实”为逻辑起点,对任何事实都持有怀疑态度,不仅推导出结论,更注重推理过程。溯因法可以帮助你树立反常识的思维理念,找到创新、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助力你在某个知识领域内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软实力。

2.完善元知识体系是一个逐渐深入思考人生、升级个人成长计划、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更好地掌控未来的过程。本书提供的WRITE思考学习法,将“写”这个动作贯穿于思考的全过程,帮助你完成基于学习的理性思考训练,如图0-14所示。

图0-14 WRITE思考学习法

3.扩容知识系统是一种专家思维,是一个结合需求以“刨根问底”的精神去求知的过程。为了提升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以强化主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用底线思维构建好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你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不足以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时,才需要重点去关注。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个人成长与学习进步曲线”规划如何扩容知识系统,如图0-15所示。

图0-15 个人成长与学习进步曲线

4.拓展知识子网是提升“主业”边缘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活动,可以让你成为一个“一专多能”型人才。拓展知识子网强调采取“整体规划,各个突破”的方式,确保学透每一个知识点,实现精进。具体方案是划定知识系统之间的边界,包括知识连接边界、掌握程度边界、投入时间边界。

5.升级知识网络。人们习惯把人才分为3种类型:I型人才、T型人才和π型人才。π型人才既可以利用第一专长守住已有的事业和成果(第一曲线),也可以随时利用第二专长在其他领域寻求发展(第二曲线)。但是,升级个人成长计划,开启第二曲线学习,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事半功倍,如图0-16所示。

图0-16 开启第二曲线学习的时机

第六章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 知识只有转化为常识,才能成为你应对问题的智慧。否则,就算你把所见的知识都背记下来,也只是将其存储到大脑中。记住知识不代表你有能力掌控知识。一切你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都不真正属于你。因此,知识只有被使用过才能产生价值,也只有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常识或者经验。

1.知识管理动力圈。一切学习都应该基于我是谁、成为谁、为了谁而进行。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到聚焦目标去使用知识,在目标的驱动下,才有足够的动力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常识。本书提供“知识管理动力圈”,对知识管理行动进行精准定位,既着眼当下,又谋划未来,在正确的时机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实现即学即用,让知识在当下变现,在未来增值,如图0-17所示。

图0-17 知识管理动力圈

当前,互联网进入Web 3.0时代,元宇宙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流生态势不可挡。未来的社会形态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职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随着元宇宙生态的布局日趋完善,每个人都将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时代的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些特性被称为“VUCA”。这要求我们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成长目标,着重培养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掌控事态发展的能力、结果交付能力、识别变量之间关联的能力、做出改变并提前储备力量的能力、抓住成长机会的能力。这就相当于告诉我们,要建立一种基于现状和目标去做准备的学习模式。本书提供了应对“VUCA”的知识管理措施(见表0-1)。

表0-1 应对“VUCA”的知识管理措施

2.当好自己的教练。对很多人来讲,打卡已经成为掩盖自己在“假装做事”的动作,一种欺骗自己或者寻求自我安慰的方式。人的天性大多喜欢静止而舒服的状态。“打卡”作为一种外部压力,理论上可以驱动我们走出“舒适区”。相较于外部压力,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才是实现成长精进的关键,强烈的成长欲是内生动力的源泉。本书第六章第二节提供了GROW模型-“自我教练”应用方案,如图0-18所示。

图0-18 GROW模型-“自我教练”应用方案

GROW模型-“自我教练”应用方案设置了问效机制、分析机制、调整机制作为“自我教练”的基本原则。建立问效机制是为了拿到结果;建立分析机制是为了及时止损;建立调整机制是为了纠正偏差和防止错误蔓延。

3.做一个知识传播者。传播知识,能使人开智开慧。从提升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教会他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当然,教会他人之前,你需要创作自己的作品,把从各个渠道获取的知识结合个人理解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创新,最终转化成一本书或者一门课程。本书基于日本“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指导个人将知识转化,进行创新应用,并将所学知识转换成作品,如图0-19所示。

图0-19 “SECI模型”个人知识转化创新应用模式

知识创作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这并非坏处。非线性的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随意重新组合知识,这可以让我们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更多可能。当然,要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知识作品,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拼凑知识。在创作中应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创作效率和作品的传播率,如图0-20所示。

图0-20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做一名优秀的传播者,仅仅拥有作品还不够。也许你的作品很有价值,但要想在分享中获得认同,还需要增强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你分享作品时的表现力。本书的解决方案是应用著名的表现模型K3F,提升知识分享表现力,如图0-21所示。

图0-21 应用“K3F模型”提升知识分享表现力

第七章 知识网格化实操案例 专业的软件工具给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我不提倡成为“工具控”。用正确的知识管理方法去使用软件功能,才能发挥出使用软件的效益。本书坚持应用知识网格化管理方式,把软件操作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简单介绍了黑曜石笔记(Obsidian)、浮墨笔记(flomo)、思源笔记、Anki笔记等4款软件的操作使用。比如,用flomo打造职场知识圈,提供了沉淀职场知识的思路;用思源笔记实现快速写作,示范了七步成文法;用Anki高效备考通关,解读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以上,就是本书的核心知识点,希望我的这封信对你有用。再次感谢你把这本书捧在手中,我深知自己并非知识管理专家,亦籍籍无名,但我特别渴望和你成为朋友,一起做个终身学习者,一起做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一起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

此致

敬礼

你的书友:释若

2022年12月28日书于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