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美学传播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西方美学观念的发展渊源

中西美学观念在起步阶段就呈现迥然异途。学者多认同西方美学观念肇端于古希腊,因其具有深厚的宗教神话基础,以“奥林匹亚诸神的宗教”和“神话崇拜”[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贾辰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为大观。追溯其源始,美学的史前史实则蕴含更为丰硕的历史渊源。人类社会踏入文明门槛,最早处于多神教时代,文字被视为主要标志之一,这也被视为美学观念诞生的重要标识。因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更有闪米特人语言的发展渊源,所以追溯闪米特人历史及其语言的演变便具有西方美学观念诞生的源头性意义。

新石器时代西亚兴起的闪米特人目前多数学者认同闪族起源于两河流域,部分学者认为闪族起源于今天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并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时穿越阿拉伯沙漠抵达黎凡特。,又称塞姆人或塞人,主要包括后来的阿拉米人、亚述人、阿摩利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等,以西亚两河流域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为基地,以使用共同的语言为特征,逐渐扩散到两河流域中下游的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域。他们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之一,后人多称其为闪族。初民社会,人神之间沟通交互的过程便是人神秩序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美学观念诞生萌发的过程。在早期闪米特人眼中,众神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草木丛或棕榈树林等自然物是神的居所。W. Robertson Smith: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Transaction Publisher,2002,p.94.同时,闪米特人信奉万物皆有“神性”,并流传有神、人、动植物间相互转化变形的神话。罗杨:《罗伯森·史密斯论闪米特人的献祭与共同体》,《南方文物》2021年第1期。人神秩序混杂是早期闪米特人多神信仰的显著特征。

在人神交互的过程中,美学观念渐生。除却闪米特人,其他土著居民也如出一辙。公元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人已经在用泥砖建造村落,修建宏伟的神庙奉祀诸神。因人将至高至美之物敬奉神灵,早期美学观念便在艺术领域萌生长成。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定居耕种,聚集建城,并发明了最早的楔形语言符号,自此美可以经由书面符号传达。最早的楔形语言符号是用来记录人对诸神的奉祀,又因有限的泥版空间难以容纳供奉物品的数量,这便催逼着早期符号简化演变。楔形语言符号尽管有象形成分,背后却呈现数的思维或材料的思维。

苏美尔人仍然信奉多神教,水被奉为万物之母,水诞下天和地,天地结合成为天地之神安启,安启生大气神恩利尔,恩利尔安排宇宙万物孙承熙:《东方神话传说》第2卷《西亚、北非古代神话传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自此人神秩序逐渐确立。苏美尔人内斗之时,北方闪米特人在阿卡德地区发展壮盛,国王萨尔贡一世趁机征服苏美尔人,并实现了从东部埃兰到西部巴勒斯坦、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统一。闪米特人借用苏美尔人的楔形语言符号管理城市国家,并继续尊奉苏美尔人的神灵。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古提人占领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其后便是操闪米特语的阿摩利人登上两河流域的舞台,“另两支迦南人分别进入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楔形语言符号在两河流域一度延续到波斯帝国灭亡而消逝不复使用,楔形语言符号系统后来为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所接续传承。但是,闪米特语伴随闪米特人的迁徙流布而传承演变,同时呈现出以语音为基础借用字母符号的发展过程,进而趋于定型。因口语传布呈现大众普遍性,故而西方早期美学观念并未呈现专属于统治阶层的典型秩序特征。闪米特人进入埃及后,闪米特语又借用了埃及的象形语言符号。公元前2000年后的千年间,闪米特人沿埃及商路,经西奈半岛直抵迦南和阿拉伯半岛。在西奈半岛,他们发明了最早的字母语言符号——西奈语言符号,出土的字母符号明显带有埃及象形语言符号特征。其后接续演进而来的迦南字母更为简洁,易于学习,并于公元前1200年传给腓尼基人。大卫·萨克斯:《伟大的字母:从A到Z字母表的辉煌历史》,慷慨译,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7—36页。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加入了元音规则,发展成为希腊字母。此前,闪米特字母只表示辅音,不表示元音,属于音节性的辅音字母,希腊字母开始变为音素字母,读音趋于准确化,字母符号与语音趋于定型公元前8世纪,埃特鲁斯坎人学习希腊字母,将之改进为埃特鲁斯坎字母。公元前7世纪,埃特鲁斯坎字母发展成为拉丁文。罗马帝国征服欧洲和中东后,拉丁文成为通用的官方语言。。因语言符号定型使文明发展呈现确定性,从这一角度也能解释后世学者多将古希腊作为西方美学发展源头的内在逻辑。

古希腊依然处于多神教时代,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从旧神谱系到新神谱系的发展确立,同样见证着多神信仰下诸神有序归位的过程,以及相向而行的美学观念发展。仅就我们熟知的奥林匹斯诸神新谱中,宙斯为众神之主,诸神各有管属,人神秩序井然。诸神英雄备受人类尊奉,美学观念也在人神沟通交互中成长见证。考古资料发现,古希腊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人零星出现,文明曙光初现较晚。受闪米特人西进影响,爱琴海的早期克里特人明显带有西亚人特征,古希腊文明也浸染有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因子,如古希腊线形符号就深受埃及象形符号影响。公元前2000年,古希腊文明便以克里特文明著称,并因米诺斯宫殿而闻名。被后人誉为宙斯之子的米诺斯统一希腊,以神的名义辖管克里特岛,集沟通神灵、司法审判、行政管理于一身,美的观念集中体现于祭祀、建筑、艺术及黄金青铜器物上。公元前15世纪时,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希腊跨入迈锡尼文明时代。当时,城邦林立,并多以金器为显著特征,奥林匹斯新神体系正式形成,神祇崇拜更为盛行,这也鲜明体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中。诗用来记述神意,人以虔敬之心迎接神临并完成交互,其中“灵魂和净化、灵感和迷狂、厄罗斯、美,以及对以诗为代表的文艺的源泉、目的、价值、永恒性、作用、起源等的观点”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与西方美学思想演进息息关联。古希腊历经多利亚人入侵的“英雄时代”后,在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期,奥林匹斯诸神受控于命运的观念,直接催生出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西方早期美学观念中呈现出自然哲学特色。米利都学派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以及埃斯库罗斯的神话等一并融合,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丰厚滋养。

古希腊美学的发端也深含现实根基。希腊半岛内部山壑丛布,孕育出强壮勇武的民族。各部落为生存发展而互夺资源,征伐兼并频仍,最终以订立契约暂告终结。契约乃人定,易于被破坏,唯有将之神圣化,使其附于神意见证方能永恒。神性便是理性呈现,由此奠定着西方美学观念中理性主义的发展根脉。各部落人口繁衍滋盛,持续外拓。殖民地从大陆到小亚细亚海岸,延伸至埃及、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赫拉克勒斯的石柱,围绕地中海参差绵延;殖民地与宗主国间联系紧密,不同风俗、传统及制度与希腊交融混合,带来令人讶异的景致。商业、手工业、贸易乃至城市纷纷兴起,财富累积日厚,滋养孕育出希腊新的人文环境,并筑实着美学观念的发展。

美学最初属于自然哲学的探研范畴。古希腊美学思想从公元前6世纪发端,在公元前5世纪后的百年内发展到极盛,其间学者争鸣,观点纷呈,但都未曾否定神的最终主导性作用。在伯里克里斯时期,处于黄金时代的希腊文化完成了由文艺向哲学的转变。自然科学研究兴起,民主氛围下批评辩论风气日盛。赫拉克利特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美学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将美看作数量和比例上的和谐,努力找出客观的形式之美;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美的发展由自然界转向社会,完成了早期希腊美学思想的转变,美学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美学发展影响巨大。他认为宇宙是神的理性设计,美的境界是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理念是摹仿神的意志存在。理念世界是对神的世界的摹仿,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由此人类现实世界应该被持续改造的观念对后世影响颇深。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宇宙本源问题上的观点如出一辙,只是方法路径有别,在美学探讨上也呈现出迥异气象。他完成了《诗学》和《修辞学》两部关乎美学思想的专著,其中“《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依据”[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缪灵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页。,而《诗学》关于古希腊戏剧理论的阐释成为戏剧理论的大纲,可见戏剧仍然是了解西方美学观念发展的重要秘钥。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体系中,思辨内容或理性内容的最高对象是神本身;实践的知识则是包含目的的自足知识;而诗则属于制作的知识,归属于技艺范畴,并未拥有较高的地位。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路径,但是他们都承认理性追求美的重要性。二人的思想体系也分别被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吸收借鉴,在宗教哲学领域阐发着对美学观念的认知。

在美学观念的变迁演进中,相伴随行的是文学、艺术、建筑、音乐、戏剧等各领域集中呈现。无论新石器时代的恢宏庙宇、神话英雄传说时期的史诗篇章、古希腊悲喜剧,还是中世纪的壁画、版画、大教寺、镶嵌图案等突出成就,都从不同层面映射出美学观念的时代风貌。中世纪教会专断独行,尽管在宗教领域美学成就突显,在其他领域却鲜有突出作为。伴随教会势力式微,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美学思想新芒绽露。但丁以诗性寓言方式诉说人心意志,薄伽丘倡导诗学即神学,达·芬奇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创造,无一不昭示出当时旨在从技术领域突破摹仿现实的努力。重视人的力量是文艺复兴的突出特点。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重新呼唤出人的力量。尽管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却未从根本上否认神的存在。检视新石器时代以来美学观念的发展史,正是因为至高力量的存续,美学观念的发展在根源上才成为可能。因此,文艺复兴之后以人为本的人神沟通交互,也成为窥观美学观念发展的基础性原点。

笛卡儿以自我为主体,凭借理性来抵达对上帝的信仰,在世俗中接续了中世纪以来经院哲学的美学观念,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接续而行,在理性主义道路上将美学观念向前推进。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在助推着经验主义哲学开拓,以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为主要代表人物。该时期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强调感性经验是美的来源,与文艺实践交相辉映,并一度影响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正是基于对现实理性主义的失望,以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寓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寄托。德国启蒙运动进展较晚,在16世纪经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斗争激烈,加之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破坏,民生一度凋敝。其后,勃兰登堡公国在众邦国中脱颖而出日益壮大,于18世纪初成立普鲁士王国。德国深受英法启蒙运动影响,同时自身秉承有中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学传统,在文艺与文学领域滋养着美学观念持续进阶。启蒙运动中,德国美学观念经由莱布尼茨到鲍姆加登发生学科式转变。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是一切美的绝对根源,上帝所创造的事物都是有秩序、和谐的,美也是有秩序且和谐的,因此理性指导下的知识才使我们趋于完善和美,并享有快乐。他将美感看作一种混乱的朦胧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的结合体,由此孕育着“鲍姆加登在1750年成为‘美学’的正式奠基者”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三卷《十七十八世纪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65页。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概念的产生源于哲学内部新学科的创立。美学的本义是Aesthetic,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Aesthetic源于希腊文名词,有感觉或者感性认识的含义,指向的是区别于理性认知的感性认知,也就是情感认知。鲍姆加登在其代表性论著《美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德]鲍姆加登:《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所谓感性认识,是指人的认识或意识结构中一切“混乱的感觉”和情感等,与被逻辑学研究的高级的理性认识相对,美学实际上应该是情感认知学。自此,美学成为与逻辑学、伦理学并立的哲学的一个分支,Aesthetics就成为这门新学科的名称。此后的西方学界一度批评鲍姆加登,认为他在美学认知的探求路径上,只是表达出了情感认知的动向,并没有表达出“美”自身的含义。刘纲纪:《鲍姆加登之后关于美学的争论与看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0年第4期。但鲍姆加登认为,情感认知的完善本身就是一种美。无论后人对其支持抑或批评,都持续推进着对“美学”认知的深入,也无法否认鲍氏的首创之功,进而更加筑实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后续康德、黑格尔等人持续推演着关于美和艺术关系的理论,20世纪以后西方美学发展蔚为大观,美学观念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