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治理:政策、社会结构与复杂性市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社会建构的市场:共建、共治与共享

陈林生博士从社会学视角对经济学核心议题——“市场”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具有学术挑战性的,尤其是其提出的“市场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框架,把市场刻画为“实践结构”“关系结构”与“制度结构”——“层展结构”涌现性的“脱耦”与“耦合”辩证统一关系,具有独创性,但也存在如其所言的“自设擂台”——缺乏国内学术共同体对话的学术风险。

概览全书,陈林生博士对市场的研究暗含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本社会建构论理论应用的实证性市场研究专著。这对社会建构论理论的应用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社会学思想体系中的社会建构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解释性的社会建构论,其核心思想是事物意义、社会现象是解释性的,其存在与性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意义制造的实践;另一种是客观性的社会建构论,主要关注真实事物的创造而非意义制造,认为被建构出来的东西不是解释而是事物的真实状况。这两种建构论思想虽然充满张力,但基本上都认为“现实不是自动、自然、自发生成的,而是人类行动创造出来的……人类通过实践工作建构出现实”(Harris, 2008)。显然,市场其实是人类在实践中建构出来的一种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它是被建构出来的真实存在,但同时又被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意义。

市场发展史表明,市场原初是满足人类通过交换获得各自生产生活所需而被创设出来的一种货物交易场所,之后市场逐渐被当作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运作机制以加速并提高供需双方的需要,这得益于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的“述行性”市场“述行性”(performativity)指的是由经济学家构建的市场理论或模型在现实经济世界的一种实验运用。当下,述行性的市场思维得以被更广泛地运用,如为提高经济增长,按照市场平衡原理要么增加供给要么刺激消费而循环反复等。。另外,市场并不像哈耶克指出的那样是一种“自发秩序”,更多地指向人类建构的诸多制度中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显然,作为一种制度,市场背后必然会折射出一定的历史性、地方性与意识形态性,即市场为谁服务、怎么服务、服务什么等制度安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以上三个方面恰好体现了市场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或是交易市场,或是价格机制,或是市场制度。很显然,市场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其实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聚合体”。从研究上看,只是不同学者因立场不一,攫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部分化”的理解与运用而已。可见,市场是一个由诸种不同行动者因不同利益需要而“共建”的创造物。

基于市场被社会建构论者看作诸多主体建构的事实,“市场是一种‘共建’的产物”这一“共识”现已比较明确。既然市场是被构建出来的,那么如何通过人类智识去有效地规划、设计市场运行的方式与可被交换的“内容”,则是市场“治理”的话题。市场成为治理的对象,这个观念至少可以破除“自由市场”观所倡导的“市场犹如自由钟摆,在不被‘干涉’的情况下可达到平衡(均衡)”的定论。按照陈林生博士所归纳的市场主要构成组分,市场“治理”其实关乎三个方面:一是有形市场的规范发展,比如有形市场载体的有序规划、有形市场与所在地方政府的关系、有形市场内部市场社会秩序等;二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即常被提及的“有效市场”需考虑的问题,主要涉及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合法性,比如市场垄断行为干涉价格机制、国际贸易中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国内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三是应用市场制度提高福祉的制度选择,这个主要关涉“哪些资源可以被用来进行市场交换”“谁占有市场资源”,即资源配置的合法性问题,就是常被提及的“国家与市场的边界”“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等。显然,作为制度的市场是关乎“国家制度”划分的依据之一,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关乎既定的国家制度下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关乎与“社会”领域的边界,如不至于让“社会”被“市场逻辑”吞噬,滑向“市场社会”(波兰尼理解意义)的境地。可见,要让市场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有效运行,达致良性发展而提高人类福祉,需要诸市场主体“共治”努力。

通过物品交换能够满足与提高交换者的物质需要,这是市场被创设出来的本意。陈林生博士认为市场的本质是通过商品、劳务和要素等交换关系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范畴。这种交换关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有形交换逐渐迈向无形交换,但总的说来,市场就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从目的论上而言,市场交换是满足交换者的物质需要;从方法论上而言,陈林生博士遵循的是系统涌现论,强调了市场交换是市场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虽然是由市场各组分相互作用情境下的一种涌现,但可以通过对组分要素进行“管控”使其按照我们所需要的良性秩序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改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媒介和市场交换规则促使市场秩序良性发展,并“共享”其发展成果。

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产物,本质上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关系,那么其核心必然是“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考察和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入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从“商品”这个“物”的视角,而不是从“人”的本质视角来实现“社会发展”,从而提出了“市场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本质。即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市场解决的是“生产多少物品”的问题,而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生产多少物品”,而在于“怎么公平分配资源”的分配制度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架构。从市场研究视角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就是“共建”的市场通过地位平等的人的“共治”,是“共享”市场制度完善带来的成果。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如何通过正确理解与施策“市场”这个组织形式、制度安排从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尤为重要。

是为序。

安维复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2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