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长安粮战
宋璟站着朗声说道“陛下,粮道未曾断绝,广通渠依然畅通,即便是长安人口增加一成,可是河道依旧日夜繁忙,晨时开闸,万舸争流。朝廷有令,粮价家高过每斗20文,常平仓开仓平抑粮价。”
“之前供应少了一成,常平仓每日平价售粮5万石足以抑制粮价,可是粮价一直涨到官家40文,昨日起常平仓每日平价售粮10万石。”
“眼下供应多了,但是京中粮价非但没有平抑,反而疯涨,乃是有人囤货居奇。”
李隆基认真思虑了一番,有些疑惑的问道:“日售10万石,仍然疯涨?每人每月耗粮不过28斤,这相当于长安人口增加二成供应量。”
前面说过唐朝俸禄,是由1禄米、2职田、3月俸、4力课、5常规实物待遇等组成,还有一些实物赏赐。以平价粮食(10文一斗118斤)购买力折算,唐朝一两银子等于4600元人民币。一品官员一年俸禄折算380两白银,相当于后世180万元,九品官员一年俸禄折算26两白银,相当于后世,12万元。相当于高薪养廉,所以大唐前期官员贪污人员很少,政治还算清明。
但是雇佣吏员称流外,设分九等,一等最高每月500文,九等吏每月只有150文,更别说长安百姓收入。
由此可推算出,40文一斗,长安平常百姓是很难承受的起。
宋璟冷哼了一声,继续说道:“长安供应少了一成,商贾闻风而动,常平仓放粮至少吃进了五成以上的粮食!”
“他们左手放钱,五进十出,右手卡着粮食不卖,百姓去他们的钱柜借钱,又到他们的粮店买粮。”
“倒一倒手,就赚了关中百姓们的地,赚了百姓们的工坊,赚的还不够多吗?这些人简直是丧心病狂,把手伸进常平仓和义仓?”
李隆基眉头紧锁的听完了宋璟的说法,放钱其实就是借贷,五进十出就是借十两银子,钱庄只给五两,最后还钱还给钱柜十两。
百姓们拿着借到的钱去买他们囤货居奇抬价的粮食,还要背负高额的利息。
李隆基面色不善的看着姜健,疑惑的问道:“长安粮仓乃是重地,可会有人把手伸到了、军仓、正仓、太仓之内?”
这不等同于将手伸到了李隆基的肋骨上捏住,用于掣肘李隆基的改革?
门阀士族千年传承,家学渊源,能在升任朝堂之上,个个精明如狐狸,
有人从细微处猜到了,改革势必动摇当前食利者,这是要给李隆基一个下马威!
户部侍郎姜健在后面擦了擦额头的汗,颇为无奈,有些事不上称四两,上称千斤都打不住,
“没有,自长安粮价上涨开始,臣就督查各仓储粮情况”。
李隆基轻吐了一口气,还好,敢动军粮,按律也能把你抄家灭族,。
宋璟得势不饶人,看着户部侍郎姜健,继续说道:“户部吏员负责常平仓粮食进入东西两市,万舸入京,粮食屯集东西市,最后为何都散到了几个大商贾手中?”
“长安府开仓放粮,近八成的粮食都被谁给吃了进去?长安府库的粮食,现在都在谁手里!”
“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臣也说不出什么。”姜健含含糊糊的说道,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在事情没有定性之前,他不张口说话。
“粮价再涨,群情激奋,会激起民乱。”宋璟大声道。
“户部只管开仓平价售粮,无法管制谁购买粮食囤积,那要问刑部、京兆府及长安、万年两县。”姜健看见宋璟大声,也挺着脖子。
李隆基问道:“长安户部各仓储粮还有多少,往年民间有多少存粮,”
姜健说道:“此次长安的粮困,首先因为人口增加,消耗增多引起的,长安往年每日需运粮1.5万石,可余量三千余石,今年每日需粮2.2万石,每日差8千石,上阳到潼关六千马车已是极限,广通渠也没有大船。”
宋璟在一旁开口道:“姜侍郎,你是在怕什么,关中户部登记是有3万顷田地,然长安官吏众有3.9万多人,官职田大多在关中,占田有几千顷,这些田是不缴纳赋税的,还有禁军18万人,府兵屯田1.2万顷,真正缴纳朝廷赋税不足5000亩,长安民间所需粮食几乎全靠外运。”
姜健盯着宋璟问道:“宋明公,是让户部收缴官职田和府兵屯田的赋税吗?大约不知关中土地肥力减退,许多官员职职田几乎收不到多少粮,不信,去黄门侍郎卢怀慎家中看看,什么叫家徒四壁!”
李隆基看着两人说道:“等等,姜侍郎,按照你刚才所说,往年长安每日运粮是1.5万石,实际消耗粮食是一万多石,有几千石是可以储备起来。”
姜健回答道:“圣上,自景云二年,长安发生粮食短缺,户部就增加运粮,三年下来六仓是存粮一百万石,军仓50万石每月需往陇州、秦州边军运粮10万石,禁军每月需5万石,军仓只能维持三月之久,为防战事起,这粮是不能动的。正仓、太仓所存粮食仅有5万石,只能勉强维持皇城官员、禁军、长安用度,义仓存粮有10万石、常平仓存粮今日不足5万石,其余都在东都洛阳的转运仓内,存有150万石。”
李隆基说道:“也就是长安粮食的全部存粮,一月之后六仓储备必定用完,粮危还是会发生。”
“不必宣刑部了,卢怀慎与魏知古刚才已领旨修路,这件事朕来解决。”李隆基制止这场辩论。
政治,就像是一场辩论赛,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但是一直对的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用户。
“宋璟、姜健,朕你二人商议,抽调得力吏员,在长安各坊设平仓售卖,除服徭役民夫凭票可购粮,明日起长安户籍每户每日限售20斤(2升)2升。朕再加派左右监门卫维护秩序,对了以每斗40文出售,除此之外自行购粮。”
(注:一斗等于十升,为了便于理解,全部写成折算整斤数。)
“殿下,这是助长囤积居奇者风气,长安拥有户籍者,不过五成,还有数万参加科考学子、来参加殿下登基大典各国使团也...”宋璟急道。
“朕知,莫急,”李隆基打断了宋璟“举子所住客栈都有登记,各坊吏员核对后,画押购买粮。
“至于使团居住在鸿胪寺的自由朝堂提供,都亭驿住宿都是跟随使团的商队,自行采购吧。”
“关中征招十万民夫,具体诏令,宋爱卿看后再说,朕知你忧国报效之心,刚才户部尚书已说了,常平仓日放粮10万石,仍解不了粮价上涨,照这个样子不出十日?”
宋璟愣了,是啊,长安全部存粮只有50万石。
李隆基看着宋璟道:“和朕一起演义一场如何,朕30天内,必解京城粮危。”
宋璟行礼道:“但凭圣上吩咐!”显然是憋着气。
李隆基笑道:“朕还没举登基大典,可是朕已继位大统,你们这一会殿下,一会圣上的,不怕定不敬之罪。”
宋璟道:“殿下继位,昭告天下,可称朕,登基大典之后,为臣见君言陛下,臣此时呼圣上,乃圣人之意。”
李隆基给你一个白眼,自己体会。
“明日小朝会,宋爱卿,奏请百官节食捐粮,言称粮价10日之后可达300文每斗,并请架设同州和蒲州之间浮桥,运河东盐、粮至广通渠入长安。”李隆基对宋璟说到,“我们一起看他起高楼起。”
第二日,朝会上,魏知古和卢怀慎上奏修上阳水驿到潼关广通渠的道路,宋璟直接发言在同州和蒲州之间架设浮桥至渭河连广通渠,一切原因都是长安缺粮,李隆基颁布了长安第一次颁布每户购买常平仓粮食的限量的限购令,并号召京官六品以上者励行节约一日两餐,并捐粮解困。
朝廷上消息本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一时间长安缺粮消息漫天飞,奸商为了牟利更是捕风捉影迅速抬高粮价。
中午不到,市场粮价已经翻了一倍,长安缺粮,粮价暴涨消息,也通过长安城内官员、商贾书信传道大唐各地。李隆基确书信给各地商会通知各地粮行掌柜,大肆宣扬长安缺粮粮价达300文一斗,并派出伙计前往乡下开始收粮。各地如出现大量收购米粮者,各地商行可根据市场行情自行决定是否出售,除江南道淮南道以外,不可运粮至长安,可运送各州其他物资鸡、鸭、羊等活禽及各种蛋类、大豆、果脯、蔬菜、蔗糖、等前往长安。
让现在是江南道观察使的高廉,组织海船出交趾大量收购稻米,采购楠木、杉木、柚木。
高廉在江南已经待了九年之久,从四品的知州参事,升到正三品观察使,虽说提升飞快,但功劳不小。李隆基甚是想念,登基大典高廉也会赶回长安。
晚上郝书萱和李婉蓉也询问长安粮食情况,李隆基让其安心,但希望做出表率,兴庆宫一切节俭。郝书萱颁布皇后懿旨,希望百官贵妇节俭用粮,与国同舟共济,并捐金银折价20万贯给户部,李婉蓉也跟随捐助10万贯。给户部皇后是把自己的嫁妆钱一半给捐了出来,淑妃也是拿出一半的嫁妆,李隆基更是写下“小米黄河千载粟,盛唐青史万年功。”“人不可以无耻,国不可以无粮”的两张通报。
住在长安的郡王、国公、官员也纷纷表示愿意捐钱捐物,李隆基确令户部只接受有品级官员捐赠,并登记造册。
虽说户部收到钱财和物资可粮食并不多,仍买不到粮食,大唐缺粮吗?不缺,可长安缺粮?就是这么矛盾。
常平仓粮食也涨到40文一斗,不是之前低价抑制粮价,再加上颁布了限购令,可架不住有心人炒作,正如宋璟说的,长安还有四成是没有长安户籍的商人和打工者,没有资格购买,而市场粮价已经涨到80文,若不是军士维持各坊常平仓售粮商铺秩序,可能已经引起骚乱。长安城中粮食大涨,关中各州县都出现抢购粮食情况。
而李隆基却给长安商会命令,继续推高粮价,当天长安粮价直接涨到150文一斗。
三省最快的通过魏知己和卢怀慎奏疏,下达征招关中民夫诏令。南衙16卫也接到命令,开始整理装备。
征招民夫诏令一出,短短一天时间长安就有六万人报名,领取征招票据和文钱,一边高呼“皇帝万福”,一边赶忙跑去购买粮食。
两日后,整装待装左右威卫和两万民夫一起出发,李隆基开长安和沿途州县军仓、正仓、义仓放粮给开拔的府兵和民夫。
同日命沿运河各州只要运粮商船一路放行,各地州府确保运河粮道畅通。
接到靖安司密报,昨日长安平康坊芙蓉醉众多商贾聚会,言说各粮商明日起已无粮可买,并以市价长安和关中之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