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1章 戍卫屯营

李隆基成为司农监少卿之后在禁军中开始了自己的游说,对朝廷赏赐没有兑现文书进行兑换,唐朝步兵也是自筹兵器甲胄的,府兵手中有文书却兑现不了,李隆基以雪花盐盐票、钱柜存票、布行的布票,茶叶的茶票等进行折价。再把这些赏赐文书以实际田亩卖给各地乡绅士族,至于这些乡绅士族怎么拿到这些田地,想想都知道怎么回事,李隆基随后通知各地朝廷招收流民前往河套。

李隆基想不到的是禁军手中盐票、布票、茶票可以随时到长安城中商铺兑换,也可以在各地一些农商会店铺折换成物品,而且钱柜上存档虽说麻烦些,但李隆基要求钱柜不得收取士兵钱币的保管费用,许多禁军军官成为复盛钱柜客户。

为此李隆基不得采用五联骑缝票据,其实唐朝户部一直采用方式,就是在印制好的五张纸排列成依次相差一厘米盖上大印,然后依次是一联存档,二联业务单、三联客户单、四联总办单、五联出库单。这样各方核算审计都很方便,有些人一直小看古人智慧,可有所知就是在当今日盛唐许多科技对后世仍然是未解之谜。复盛钱柜李隆基直接让高力士掌管,下面的账房、伙计、护卫都是经过筛选和培训的,好在唐朝算学人士不缺。

禁军的折盐、茶、钱、布等兑现赏赐军功的消息,不知何时传到各地,各地折冲府和边军也派遣家人前来打探消息。姚崇作为亳州刺史,也派人来到司农监。

对于兵部司农监的官员,李隆基很大方,只要配合好好干的每人拿一匹蜀锦,拿彩色密制丝线的,吏员也给一匹棉布,唐朝分等级四品以下是不能穿丝绸官衣,唐朝虽规定官员服饰,但衣服是需要自己制作的的,对于吏员来说布料开支也是很大一项。

唐朝司农监是跟着六部分吏部司农、兵部司农、户部司农、工部司农、刑部司农、礼部司农和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下设有上林署、太仓署、钩盾署、道禾官署、司竹,以及太原、永丰、龙门等仓,庆善、石门、温泉汤等监,京都诸园苑监、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诸盐池监和诸屯等,各个部门有配有数量不等的官员和吏员,具体就不介绍了。

李隆基兼掌管兵部司农,再说各个世家发现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兵部司农无法兑现朝廷将士赏赐田地,竟然折价出售,有这些文书,对于门阀世家来说,将士拿不到田地,他们是可以拿到的。

不过这样做,很快被朝中一些大臣上奏给中宗皇帝,其中亳州刺史姚崇的最为激烈。

说起姚崇挺有意思,武则天是姚崇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她赏识重用姚崇,任命他为宰相。武则天晚年,宠幸二张,姚崇不但不愿攀附权势熏天的二张,对二张的一些不法行为,还坚决抵制。“二张”便在武则天那里不停地诽谤姚崇,导致姚崇被贬官。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即位。百官都为大唐复国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你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侍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果然,这话传到唐中宗耳中,中宗很不高兴,不久,找了个缘由,罢免了姚崇宰相的职务,把他贬为亳州刺史。身在亳州(安徽)的姚崇来信竟然是斥责平王,说平王把军功恩赏全部卖给各地乡绅贵族和士族世家,那些人拿着赏赐军功,在各地疯狂的圈地,大量的失地的流民涌入州府县衙。

李隆基等着就是这个机会,流民只会四处漂流,到处投靠亲属,现在州府县衙不得不阻织流民,李隆基在各地的商铺,商行立即开始辅助县衙开始救助,迁移人口可不简单,经过隋唐南北大运河,和长江苏沪海船运输,将人多地少地区人口,向土地荒芜缺少人力迁移,北方平原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垦,特别是幽州、蓟州、平洲等地,一洲人口不足长安十分之一。每一次的人口迁移,就是一次人类文明大融合,各地文化知识和工匠技术等会随着迁移,汇聚一地带动当地发展。

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唐朝的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唐朝还发明了车船(轮桨船)。唐代水军装备的轻型战船。船形如鹘鸟(一种猛兽--鸷鸟)。

据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唐代有一种叫“苍舶”的大船,“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相当于现代舰艇人员编制数量。但苍舶并非最有名,在唐代,长江上航行船舶中最出名的大船,是“俞大娘船”。当时船舶的航运能力一般“水不载万”,最大货船载八九千石。

据宋王谠《唐语林》,在唐大历、贞元间出现的俞大娘船则载运过万,仅水手(船工)就有数百名,“居者养生、送死、婚嫁,悉在其间”,船上还开圃种植花卉蔬菜。

高廉现在已经是泉州刺史,从四品上官职,组织几百艘海船,一次可运两万多人物资至幽州、加上大运河的半年之内就有十多万人登陆。《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初幽州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八,口十万二千七十九;幽州可是有现在北京、天津、承德、唐山四市之大,人口只有十几万人。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根据户部记载,全国人口已经恢复至3714万人。也就是说面积1230平方公里大唐,在册户籍人口只有不到四千万人。

幽州的官员对突然到来十几万人,不知道该如何组织众人前往河套,竟然要求百姓自行前往,差点发生民变。相王不得不听取李隆基建议,调任潞州李明县令前往幽州担任知州事协调安排,白烨城前往丰州、李川浩前往朔州、具体安排迁移移民,开辟屯营。

李明在当地组织500户为一营。配备驽马和马车装载粮食物资,雇佣当地配备驽马和马车装载粮食物资,河北道各地商贾自然嗅到商机,一时间各州马车纷纷前往。李隆基司农监有各地豪族乡绅购买赏赐文书的大量钱财物资,又通过各种茶、盐、布、粮等票据支付出去,看上去是公平交易,司农监一分钱没有摊牌,解决五年来府兵军功不能兑现问题。

但是这一下打开各地府兵对这些商行信任和对平王殿下感谢,府兵原本拿着一堆朝廷赏赐文书,求爷爷告奶奶的在各地衙门穿梭,希望获得自己应有赏赐土地。可是官府推脱,眼看这几年这些文书犹如白条,府兵获得不了赏赐,还要按照这上缴税收,各地就出现府兵逃地,逃避兵役。以至于武则天后期不得不收缩兵力,各地府兵名额千人名额其实不足两三百人。也就禁军和边军还有战斗力,但赏赐不能兑现,大多边军开始避战,守城不出,疏于训练,军纪不强,战斗力急剧减弱。

虽说现在没有田亩但手上至少有可以随时兑换各种票据,也可去复盛钱柜折成文钱取出。有了这一层加持,李隆基各地商铺,商行名气大震,信用倍增。府兵手里各种票据也不是一次性就用完的,有各商铺和钱柜作保,各种票据竟然成为一种可用于交易的凭据。

对于迁移百姓大多是不愿意的,这时就需要会讲故事的人,各地士族豪族拿着文书勾结官府肆意在乡间抢夺田地,平日一家一户抢夺,形不成大的气候,这次县衙眼看着情况大批量强占,乡民情绪激动,眼看着就要民变,这时司农监提出迁民去北方,豪族和县衙也知不能激起民变,立即组织沿途施粥,只要把这些乡民送出自己管辖境内,送到运河货船和沿海海船就算万事大吉。

司农监也给出最大诚意,沿途一切费用皆有司农监负责,到达地方,一户送一百亩土地,牛马各公母各十匹,羊20只。规划屯营,开荒期间,每户按人口送粮食一石,雪花盐一斗。

盐州就有最大盐矿,只是以前盐矿有毒,其实就是缺少火碱,对于有毒盐矿,隆兴昌很轻易就包揽几座盐矿,盐州矿盐一处就能满足大唐600年用盐需求。

河套地域是现在的河套地区,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河套地区也分为几大块,大致包括东套平原(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这几个板块。

黄河洪水泛滥,民间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前套平原又称呼和浩特平原,古称敕勒川、土默川,大致是大青山、蛮汉山与黄河围城的区域。前套平原海拔约1000米上下,是断陷盆地,东西长约180千米,南北宽19千米-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河套地区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具备大范围农耕的条件。大黑河由北至南,从大青山上流下,与黄河交汇,干流长约236千米,是黄河在前套平原水量最大的支流。大黑河浑浊暗黑,将大青山腐殖层养分冲刷下来,野沃土肥,宜耕宜牧。

后套平原大致是狼山、阴山山脉、乌拉山与黄河围成的区域。后套平原海拔约1000-1100米,东西长约180千米,南北宽40-8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黄河从西套平原北上,受阴山山脉阻挡,流向由南北改为西东,角度约为90度,形状是一个弧形。

后套平原依山带水、阡陌纵横、河水滔滔、沃野千里。不过后套地区的河水随季节分布不均,水患严重,不适合农耕,古代也一直没有建立前套的呼和浩特或西套的银川这种大城邑。后套平原适合季节性放牧,古代把城邑都修在外围的山坡上。西套平原又称宁夏平原,大致是贺兰山与黄河围成的区域,南起中卫沙坡头,北至石嘴山,南为卫宁平原,北为银川平原,中间是青铜峡。西套平原海拔1100-1200米,是断裂下陷后,由黄河及其岔流冲积而成。南北长约280千米,东西宽10-50千米,面积约7800平方千米。西套平原上有多条黄河岔流,秦朝的秦渠、汉朝的汉延渠、宁夏有首童谣: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毛乌素沙地古今变化很大,宋朝之前,这里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两宋和西夏打了一百多年,经常在毛乌素沙地就地取材,伐木造营寨、攻城器械,砍树烧饭,甚至还要烧林作战。毛乌素沙地水土严重破坏,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后来飞沙为堆,高及城堞。

河套地区在阴山以南,古代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反复争夺之地。公元前215年至前214年,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秦朝延续赵国的格局,建两郡,东为云中郡,西为九原郡。随后仍迁徙三万户到河套戍边,还在云中郡建咸阳城,秦朝称河套为新秦中。

秦国和秦朝称关中为秦中,新秦中这个定位,可见秦朝对河套地区的重视。几年后新秦中荒凉的原野上开辟出耕地,邮亭驿署相望于道。可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王离率军南下,北方阴山长城一带防御形同虚设,河套地区丢给了匈奴。

大唐在河套各地有7万边军,景龙二年中宗任命张仁愿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司农监兑现军功赏赐,边军经过再次筛选,各地抽调府兵凡立军功者,可写信让其家眷前往河套,田地赏赐加倍,由运河幽州,自幽州护送迁民百姓前往河套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