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9章 门阀士族

李隆基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的运转体系中永远都是由少数人领导绝大多数人,中国古代的皇权时期,因为当时科技相对匮乏,信息传递缓慢,所以统治者想要突破这种管理上限,就必须寻找一部分能够与他共同管理国家的人。

先秦时期的诸侯,到秦朝之后的贵族世家阶级,以及宋明清时期乡绅地主阶级。该如何平衡这部分人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可以协助帝王治理天下,又不足以倾覆整个皇权的统治,这才是当时帝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帝王掌握皇权,但是需要地方官员治理地方,什么样的能成为官员,最基本要求就是读书人,而在古代读书必须具备两点,就是有获取书籍和教师途径,在没有纸张和大面积书籍印刷技术的时候,聘请教师,都是非常耗费金钱的,非贵族世家家境的人,是不可能有读书条件的,更能体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他们掌控天下的必然性。

像在秦汉时期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匮乏,官员又缺少一个社会公认的考核标准,所以当时只能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的方式来作为选取少部分人,也就是选举官员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由现任官员去负责下任官员的选拔,这也就是汉朝所推行的察举制,有点像是美国的推荐信制度,底层百姓没有获取知识的通道,因此皇帝在挑选合作对象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绕开这一群体,做一个庙堂之上的一国之君,说到底和地方官员就是合作关系。

各个地方现任的州郡长官负责下任州郡长官的选拔,这就导致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绑定的关系。这样拥有知识贵族掌控的地方,相互之间的联合同流合污实现了对地方官位的掌控和垄断,常常是在现任官员即将离任前,就已经确定了下位坐这个位置的人员,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被推荐的可能,而这一群无缝衔接垄断官位的,就是后来地方豪强这一群体的源头。

在汉武帝以场尚且能够通过帝王武力收编财产的方式压制。但但汉武帝之后,新的地方豪强世家依然把控地方官职,到了王莽篡汉之后,由地方武装起兵的刘秀是一个强势的皇权,当然足以摧毁地方豪强的事情,但这一群体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只要这个王朝还在,只要构成这个王朝的还是人,那就算消灭了旧的势力终究也要催生出新的事情,所以刘秀敏锐的意识到与其消灭这些地方豪强,催生出一股自己拿捏不准的实力,倒不如直截了当地排除异己消灭反对自己的势力,扶持拥护自己的豪强。当然东汉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汉武帝时期太学院扩建规模空前程度,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也形成以太学生形成新的官僚体系,而且能到太学上学的学子,仍然的各级官员的子女和地方贵族的家族子弟。

东汉末年的张角起义粉碎了大汉王朝的统治的根基,但接下来涌现出的割据政权,依然和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关系曹操,刘备也好,又或者是诸葛亮、司马懿,我们能叫得上姓名的风云人物大多都出自于地方豪强这个群体,所以在曹丕篡汉之后,立即颁布了一项名为九品中正制的循环制度。

这一制度和察举制的区别就是剥夺了之前州郡长官的人事权,然后在每个州郡都设立一个中正官之后,再由中正官负责对地方官员的选拔,说到底,中正官这一角色也是出自于地方豪强时,只不过就是有中正官职位的家族逐渐开始由地方走向权力中心,而没有中正官职位的好像家族,则要被中正官的家族风蚀殆尽。

曹丕不是想消灭这些地方豪强,而是尽可能的集中这一群体。兰陵萧氏、陈郡谢氏、这些盘踞在各地的豪强家族,都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华丽转身,蜕变成为了能够上通朝廷下达地方的士族豪门,这样固然能够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但曹丕没想到,如果门阀士族再进一步,那就只能夺取天下让江山易主。

形成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此后尽管中原频繁大概100多年出现了19个国家,但士族豪强门阀世家的权利却完全不受影响,因为不管哪方势力拿到掌控权,在短时间内都必须通过与地方门阀世家方合作才能快速完成对一个地方的控制,才能收税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央王朝更迭的本质就是门阀士族内部的权力流转,不管是雄才伟略北周武帝建立,隋朝的皇帝杨坚又或者是唐高祖李渊,治理地方的官员都是出身于地方豪强家族,这一时期门阀氏族成员在官场中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起码有8个都是出自于这些大型家族,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命脉,皇帝为了获得官员的支持,又要维护国家运转,皇帝赋予地方权利的获取成为各个家族相互博弈的工具。而氏族家族某一家族一但拥有的权利很大,就能让皇位上人轻易易主。

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社会体系中打开一个新的通道,让原先固定的资源和身份流动起来,并且不会产生皇权和门阀士族的对立,而是将矛盾转移给底层百姓,让百姓有机会成为新的士族,让广大的百姓有机会突破旧阶级,就会与现在士族门阀之间相互消耗,才能避免他们对权力中心的持续渗透。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顾名思义就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世族、士族等。

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例: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 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 11人,御史10人,专使25人,刺史 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117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贤节8人等,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字,一个河东裴氏,竟然有59人当过国务院总理,55人当过三军总司令,至于其他高官高官更是不计其数。

历史上在唐朝298年,在两百多年的科举录取中士族门阀的比例依旧可以占到80%,他们虽然不能废除科举,但是却可以通过庞大的家族资源来控制科举。

在唐朝有个叫六学二馆的官学制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以及算学隶属于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六学二馆也就相当于唐朝的最高学府,想要上国子学,起码得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和四门学起码得是五品和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就算是律学、书学、以及算学也是专门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或是地方贵族的后代,弘文馆和崇文馆则是专门招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弟入学,他们无法给科举制度设限,那就给整个教育资源设限。

当读书人就算是自学参加科举,也要得地方官员的推荐,更何况不管是科学考题,还是负责审阅录取的官吏,都必然会像六学二馆的自己学生,就算是你天资聪慧,那要获得门阀士族的认可,都必须通过与这些家族联姻入赘或者成为其门客幕僚的方式才有机会迈入科举。就算是你越级加侥幸通过了科举考试,那也要选择加入28大家族中的任一家,这样才能知道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如果没有加入那整个朝廷都是你的敌人,这就像投名状中的官场,这是门阀世家为天下学子设下的阳谋。

毕竟能跻身豪门的学子只是少数,所以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整日聚集着大量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或许高谈阔论,企图引起世家文化的注意,或许因郁郁不得志而客死异乡,直到唐玄宗时期事情才出现了一个转机。

在唐朝时期,一旦边防出现战事,朝廷就会立即组织临时派遣军在为派一个司令就这样编制,后来随着吐蕃和突厥的频繁侵扰,唐玄宗逐渐发现这种临时派遣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应急性,于是他就开始在边境设置军镇,成立常驻军队,然后由一个节度使进行统一管理,在唐朝有十大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幽州北京节度使,陇右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宣州节度使,安西节度使,黔州节度使,朔州节度使,滇州节度使以及岭南节度使。

唐玄宗扶持节度使,也是为了让节度使与萌发世家形成掣肘关系,例如扶持安禄山让他兼任范阳节度使、河北三镇的节度使,随后为了掣肘安禄山,又扶持哥舒翰让他兼任河东、河西路有两路的节度使,扶持安禄山不是因为他曲意逢迎,扶持哥舒翰也不是因为他能争善战,而是因为他们都是胡人都有一个相对干净,没有士族门阀的背景,这与他们是否会溜须拍马,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些都不是唐玄宗所关心的问题。你是奸臣但可以表现的像是忠诚,每个奸臣都热衷于搞私人团体,宣传社会舆论,人的品质可以造假,但他的背景和有背景衍生的立场造不了假。

这个问题唐玄宗明白,安禄山明白,身为宰相的李林甫当然也看到了,在李林甫执政时,能通过出色的个人能力勉强维持平衡朝堂结构,通过各种手段,使节度使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内外平衡。

但只知道迎合上意搜刮民财的杨国忠上位后,所执行的一系列骚操作,把控大唐禁卫军联合士族门阀控制科举的荒唐举措,彻底打破了这种默契和平衡,各科审阅学子试卷的官员,只要看看姓氏就知道这是哪家世家子弟,只要不是世家子弟的试卷,直接就扔进火炉。盛世和平大唐的禁军南衙16卫和北衙6军的军官也不再派往边关征战,禁军军官几乎全部被毫无军功建树门阀子弟垄断。无数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和想通过军功实现阶级跨越武人都开始选择赶赴边境,投奔节度使当兵或成为其幕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皋石投奔哥舒翰,最终成为了剑南节度使,比如严观、窦邦路成为了安禄山身边的两大幕僚。

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起了一场持续8年的叛乱,江山沦陷,盛唐破灭大批的门阀世家遭受重创,无数怀才不遇的底层人逐渐走向了权力,安史之乱后的朝堂中心门阀士族的官员在朝廷官员中的比例下降到了56%,尤其在唐代宗时期的11位宰相中有4人出自于底层小地主之家,宰相两人出自寒门,两人进士出身,但旧的门阀势力消散也就意味着新的门阀势力登场,于是到了唐朝末期这一群体又以同样的方式索取官员,士族门阀在朝廷官员中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9%,显然这就进入了下一个循环。但这一次循环的破灭却只有鲜血和烈火的碰撞。

在繁华落境的长城内,有一个年轻人正死死地盯着科学榜单,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科举,也是第三次被门阀士族弟子取而代之。这个人就是黄巢,黄巢家境富足,且幼年成才,自小就精通剑术,可谓是文武双全,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科举被施加控制的如此彻底,于是在这次科举之后黄巢题诗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回家专心做起了私盐生意,到了公元875年山东大汉黄巢与王仙芝共同发动了一场形体越军队连战连捷,很快就发展到了30万人,迫使唐朝不得不产生了谈判议和的想法,实际上在黄巢起义的6年前就先后爆发了西浦起义和岭南起义。

在门阀世族的垄断下,唐朝权贵和平民百姓已经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例如陕州出现大旱,观察使来灾区考察说:只要树上还有一片树叶,那就是没有大旱。之所以黄巢之乱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也汲取了观察使的这种理论,说只要天下还有一个门阀世家存在,那就是没有完成起义,王朝每攻克一城有大批的屠杀世家大族和官员,进入长安后又对朝堂三公九卿和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处死,让4品以下的官员满城的搜刮宗室成员和世家大族的族人,只要发现就全部屠杀,史书记载屠杀者达8万人,血流成河,人们在大街上走路都要提起裤腿跨过去。这不叫屠城,而是洗城,用鲜血洗遍了整个长安,黄巢的这种行为好坏这一点我们难以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做黄巢之乱后,天下逐渐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因为门阀世族想翻阅族谱,告诉世人他祖上到底有多辉煌,但是突然发现已经无书可翻,无人可查,因为书已经被黄巢烧毁焚尽,人也已经被黄巢杀尽,也是在黄巢之后,唐朝所设想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得以在下个世纪真正推进,一部分拿到土地的农民,也起到了遏制兼并和削弱士族的作用,于是才出现了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