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废金银之禁
看来李隆基官邸法的推行起到很大作用,官邸法让官员和其官员族人、商贾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也可以让万骑对金管监察有效方便许多。
再者能通过多年官场历练,这些精明的如同老狐狸的官员,已经心里明白,至少他们的屁股,现在不敢坐到肉食者那一侧。
因为朝廷正在逐渐变成了很大一只肉食者。
在自然界中,谁能够更有效的捕猎食物,谁就可以成为肉食者,决定了它在自然界的地位。
在朝廷,在大唐亦是如此,谁能够吃的更多,谁的权力就更大。
大唐始终是一个官本位的世界,商贾家财再过于丰厚,也要让孩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最终去做官。
魏知古深吸了口气问道:“陛下,西受降城,也就是陛下要建的新的靖安府,会设置税监钞关,在三府之地的集市上,也要设立税监,那靖安府留存几何?”
魏知古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利益划分。
掌管太仓内侍省王吉立刻说道:“魏尚书,不是说了吗?五五分账,太仓户部对半,这怎么又提出这个问题了呢?”
这个之前利润这一环节,已经讨论过了,因为采用募兵制,海关市舶司、边关关税,太仓和户部是五五分成,为何现在魏知古又要拿出来说呢?
魏知古立刻说道:“那地方也需要留一些啊,这部分呢?”
王吉嗤之以鼻的说道:“那是朝廷的事儿了,太仓该是多少,是多少!”
李隆基笑而不语,不回答这个问题。
大唐最大的那只食肉者是谁?
正是他这个皇帝,钱袋这种事自然要锁紧了。
姚崇咳嗽了一声,示意魏知古适可而止,和地方上如何沟通利益分配问题,那的确是朝廷的事儿,主意不能打到陛下的钱袋子里去。
盐铁会议结束了,李隆基要讲的货币流通问题,依旧没有讲出来…
这次的盐铁会议,更多的是讨论河套地区的开发问题。
其实这里面李隆基没有讲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去做百姓的工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由郭元振去负责。
当年郭元振能在陇右和西域取得那么的成绩,就说明郭元振在对多民族区域的治理和管制有着自己一套办法。
高力士拿过了一本奏疏,和小黄门耳语了几声,俯首说道:“陛下,三个受降城总兵官高远、御林监军、户部执事司送来奏疏,三个受降城互市,要开市了。”
这三个受降城将成为陆地关税的革新的新试点,西域通商虽有三条通往西边的商路,但是不论怎么走,都要经过三个受降城的一个才能进入商贸城市。
根据以往边关登基货物交易量,户部如果采用征收白银作为税赋,每年可给大唐最少一百万两白银进入大唐。
这时魏知古起身说道:“陛下,银币虽然能够弥补钱币不足,但是还是需要开元通宝文钱。”
“银币适合大额的货物交易,但是大唐百姓还是需要大量的文钱。”
李隆基看看左右,银币制作同时,已经在东都洛阳设立铸钱司,原本是打算铸币都在长安,但是铸造文钱需要大量的铜和铁,而洛阳是南北运河的交汇点,各地的铜铁运送比较方便,大唐目前年产铜二十万金,每年就是全部用于铸钱,每年也只能铸钱六十万贯,如果每年铸造银币200万枚可保证市场货币需求基本需求。
可是大唐产银有限,现在铸币监能铸造260万银币,是因为李隆基几乎把太仓和长安、洛阳所有能找到的银子都拿去铸币监,经过六个月在铸造,和大唐户部通告全国,现在已经有200万银币,准备进入长安的市场。
今天盐铁议事,最终敲定了大唐新的税赋,等于朝廷会放开金银之禁,不过暂时先在长安实施银币交易。
历史上李隆基早开元二年熔炼那个有二百万斤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全部筑成一亿三千万贯文钱,极大刺激开元前期的经济。
不过穿越而来李隆基决定还是保留着这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万国天枢。它是世界各番国共同出资建造,有着万夷臣服、天下中枢之寓意。
不过李隆基让工匠把天枢“大周”两字给搓掉了,留下这个高大千尺的天枢。
这第二次盐铁议事就散会了,但是姚崇并没有离开,一直站门外。
李隆基知道姚崇肯定有事要进谏没就让高力士把姚崇请到勤政务本楼的书房。
陛下要和姚崇谈大事,高力士听不懂,他要守着,不让外人听到他们的谈话。
高力士知道,那是陛下自上次谈到天下寺庙田产时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陛下时常沉吟许久,才会落下一笔。
那将是震动天下的大事。
姚崇看到了高力士的动作,又认真的研读了一下李隆基的敕喻,面色时而涨红,时而煞白。
将近两刻钟的时间,很短的敕喻,于谦才看完它,他看了看周围无人,便知道今天这番谈话,干系甚大,可能会影响到以后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国体根本。
但是为人臣,有些话,必须要说。
但是说的时候,还是要讲一些说话技巧的。
姚崇开始了正式的君臣奏对,他立刻说道:“陛下可知秦何以灭六国乎?”
李隆基点头说道:“商君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教民耕战,而赋税平,秦得以二十级军功爵横扫天下。”
商鞅废掉了奴隶主们的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将土地分给了百姓,奋六世之余烈,最终让秦国变成了最强大的国家,最后东出崤关,定鼎天下。
姚崇深吸了气,感情陛下知道秦国为何强盛啊。
他点头说道:“然也。”
他想了想继续说道:“陛下可知王莽其人?”
李隆基也猜到了于谦会有一问,他不假思索的说道:“王莽始起外戚,受更始帝禅,继皇帝位,为新朝皇帝。”
“他托古改制,更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改为私属,设置盐、铁、酒、钱专营,山林川泽皆为王业。”
姚崇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尽然知晓啊。”
“史书有言,其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夏癸,就是夏朝末代君主暴君桀,商辛,就是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因为号帝辛,而被人叫做商辛。
这段意思大概是说,贼臣王莽,篡夺汉位罪恶滔天,行事骄纵如夏桀,暴虐与商纣无异。
却诡字称恢复黄帝、舜时的古制,妄称之为经典文章,激起民众怨恨苍天震怒,罪大恶极必遭诛杀。
百王之中,最为奸佞昏聩者。
李隆基知道姚崇虽然在论史,但却句句都在劝谏。
姚崇在提醒李隆基他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确切的说也是逼宫出来的。
原来的皇帝毕竟还活着呢,虽然在大明宫养神殿之中。
如果这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定会激怒无数人,最后变成王莽一样的人物,人人得而诛之,最后史书还有留下污名。
李隆基面色涨红,但还是用力的呼吸了几下,平静了下来,问道:“姚相,以为此策不妥?”
姚崇长揖在地,朗声的说道:“臣,并不觉陛下之策不妥。臣只是想说,陛下莫要操之过急。”
“咳咳。”
“未虑胜,先虑败,方能百战不殆,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此策不成,又该如何收场呢?”
姚崇害怕京城那些个缙绅、富商、巨贾、明公,逼逼赖赖吗?
他敢在大唐在太平公主抢夺皇位时候,面对巨大诱惑的时候,公然喊出提出让先皇驱逐太平公主,为太子继承皇位去除障碍的口号,自然是不怕闲言碎语的。
当时的太平公主是镇国公主称号,拥有调动禁军十二卫的职权,十二万京营,皆为其麾下之军士。而且朝中五位宰相,有三位都是太平公主举荐。
说句不好听的,当时,若是太平公主想当曹操,只需要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缓缓图之便是。
辅国?乃摄也!
做到摄政,也不在话下。
姚崇现在是公德无垢,私德无亏!此时姚崇依旧是在真心辅国。
他知道李隆基的想法是极好的,但是操之过急,恐有大患,甚至可能动摇大唐之国本,导致大唐动荡不安。
姚崇长揖在地良久,才郑重的说道:“陛下之敕喻,臣收好了,陛下要做什么,臣清楚了。”
“还是就让臣来做吧。”
“若是酿成大难,届时陛下将臣推至午门外斩首示众,便是。”
清君侧,有一种游戏规则。
天怒人怨的时候,将奸臣砍了,就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比如当年削藩的晁错,不就是被推了出去砍了脑袋?
“朕不是这个意思。”李隆基摇头说道。
他就是找姚崇商议朝政,他并不完全确定自己的政策是否适用于大明,尤其是一些后世借鉴来的经验,他才找来于谦商议。
他完全没有让姚崇当白手套的意思,一人做事一人当,他准备这么做,并没有打算让姚崇成为自己的替罪羊。
“臣也不是这个意思。”姚崇朗声说道。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
姚崇俯首说道:“陛下,此策若成,则天下颓势尽可尽褪,臣会用尽全力,做成此事。”
“若真的是无法推行,那还有陛下出面,拨乱反正,扭转乱象归正道。”
姚崇的意思是,让陛下做最后的政治托底,防止事情恶化到不可想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