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4章 塞上江南

当然,募兵制也不是历史上的就地募兵制,而是采用异地募兵制,不然就会出现,历史上宋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而南方歌舞升平,以长江为界限,形成了鲜明的两个世界,北方六道因为兵祸,人人惶恐,人人惊呼大明要完,长江江南五道,歌舞升平,好多人以为蒙古铁骑人根本打不进来。

李隆基对大唐三百六十州每州每年都有募兵名额,大唐原来的府兵制改募兵制的时候,就保留了当地的折冲府,现在改名为募兵武备府,也就是有意向成为大唐士兵的家庭,可以向当地募兵武备府进行报备,就可以转为兵户户籍,全家就可以进入武备屯营,获得均田制改为屯营制的田地。不过家里的十四岁以上男丁每年秋收之后,自带干粮在各县参加两个月军训。

年满十八岁的时候,经过选拔能够达到募兵标准,就可成为大唐真正士兵,没有达到标准,会成为武备兵源,还有三年时间参加选拔,三年都没选上的,就会成为武备兵户,也就是为大唐士兵提供各种后勤保障的兵户。

当然对于他们李隆基是不免除每年二十天的徭役的。

李隆基重提此事,当然不是再次责罚有些人对此执行不力,当时头太平公主在中间阻挡,有些朝政执行上出现偏差,宽宥就是宽宥了。

对于群臣对火器的担忧,李隆基说道:“火器的制作,需要大量优秀各种工匠,还需要各种矿场,冶炼的技术,还有高技术的铸造技术,还要大量火药消耗,不然就装备一支千人的火器队伍,每年就是百万两白银。”

李隆基对着群臣说道:“显而易见,突厥和吐蕃就是拥有了火器也无法使用,是因为火器是一种极其昂贵的武器,只有富裕的国家,才能负担起。”

这里是盐铁会议,不是紫宸殿的弹劾,更不是含元殿的制定政策,而是讨论财经事务。

李隆基笑着说道:“朕常听闻,契丹人、突厥人他们常年居无定所,随水而栖,每年不同的季节,他们都会如同候鸟一样迁徙。”

郭元振虽然不知道陛下为何谈及此事,但还是俯首说道:“的确如此,比如凉城,在突厥人的说辞中夏盘营,就是夏天的时候,他们会到这里来放牧。”

李隆基点头说道:“朕亦听闻,西域各国人、突厥人、吐蕃人因为贫寒的生活条件,十四五岁,他们就必须要参与作战,而且一个部族的迁徙时,战时能达到二三十万人,他们自带牲畜。”

“突厥人的墨汉,甚至不需要支出任何军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军士。”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突厥人看似不费一缗可以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但是只要战败,就是举族危亡。

他们用以维持军纪的手段,很多时候,都逼必须要使用屠城的方式去维持。

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就是发财、劫掠,所以,他们南下总是伴随着一阵阵的屠掠。

郭元振点头,无奈的说道:“他们十多岁的孩子的确需要参战,的确没听说过突厥人需要支付给军士们月盐银,来让他们作战。”

“当然当年大唐的玄甲军军力确实强悍,实力极强,月给银一贯五钱,曾经远征数万里之遥而不溃散。”

所有的群臣都呆滞的看着陛下,这为何又说起了突厥人和吐蕃人呢?

这好好的财经事务专题会议,要改成军事会议了吗?

李隆基还是地第一次知道,原来大唐部队也会发饷,而且还不低,一年居然折银之后,居然有二十两左右,当然数量极少就是了。

他忽然开口问道:“突厥人和吐蕃人获得一个战士,只要部族生孩子就够了,但是我们呢?你们知道现在募兵一个军士,需要多少钱吗?”

户部度支部使王佑、军机省知参事李枢一人拿出一个小算盘来,开始噼里啪啦的算账。

张九龄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这直接就陛下的面前算账了吗?

王佑很快就站在朝廷的角度,算完了这笔账,吐了口浊气说道:“组建一支六十万人的常备军队,至少需要一千一百二十余万贯,这是用徭役折银去计算,而维持大唐每年每军士折银,大约是十五贯。”

“按长安京师米价去折算,需要一千六百万石粮食,才足够维持大唐士兵的常备,而大明在太宗、高宗年间的到京的赋税,大约只有三千一百万石左右。”

李枢挠了挠头说道:“今年太军功赏赐光放赏就折腾了二百余万贯出去。”

“如果折算为大唐银币,一枚平厘七钱,但是每年依旧需要百万银币以上。”

“折粮大约需要一千万石粮。”

李隆基满是笑容的说道:“大唐的人丁从太宗年间的三千余万,增长到了现在六千余万,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大唐军士的维持成本从贞观年间的年三百万石,增长到了年两千万石粮食以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朝廷的赋税,甚至低于不足高宗年间。”

“当时突厥人蛰伏,吐蕃人龟缩,高句丽人摇尾乞怜,任谁去看,都会觉得,大唐如此高的花费,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朕才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如何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是一个大课题,每次盐铁会议,都会讨论一番。

郭元振是站在军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李隆基是从君主或国家支出的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是大唐朝实在是太穷了,大唐现在虽说每年有近三千万贯收入,但是大部分都是米粮、帛类纺织品和一些特产折文钱计算,在保管和发放时计算十分繁琐,而且路途损耗也十分巨大。

其实唐国朝之初,获得军士的成本较低,无论是太宗年间有大量荒芜的田地,能够让太宗李世民实施均田制和府兵制,高宗和武周时期军队的维护都不算昂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武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府兵家庭大量的耕地被门阀士族强占的情况,随之而来就是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府兵制的无法执行,这几乎成了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资料就集中少数人的手里,众多的民众就只能出卖自身仅有的劳动力来换取维护自身生存的钱粮,当大量出现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力,那些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实际上就掌握失去生产资料者命,毕竟在面对生存时候,一切的法律和道德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当大部分失去生产资料的人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那就是这个王朝进入倒计时的时候。

这在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在开国的时候,可以大肆鲸吞天下开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矢,便无法再支撑了。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财经事务无法支持,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李隆基又补充了一句说道:“当然,天下诸事并非完全的财经事务问题,比如当年郭相在西域调动五万京军、北庭都护府军、西域三十国和漠北七十二部落,一百二十余万大军震惊吐蕃,这组建的费用花了多少?一纸政令耳。”

群臣沉默了许久,陛下思考问题,始终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这种视角带给群臣的冲击力,是极其摄人的,他们从未思考过此中的缘由。

当时只道是寻常,又道尽了多少那些在后世看来极其愚蠢的政令,其背后的原因呢?

“陛下圣明。”郭元振俯首说道。

他连连感叹,因为是亲历者,他从来无法以一个旁观者角度去思考问题,反而陷入了一种死胡同里。

当时明明是对的,为何现在又不对了呢?

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

正如他那天说自己陷入迷茫一样,今天坚定支持,后天坚定反对。

郭元振此句真心实意。

“陛下圣…”

李隆基打断了群臣的附和,笑着说道:“如果从单纯的财经事务的角度来看,训练大量武备屯营义勇团练,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唐军队获得军士的成本,其实非常省钱了。”

“一个武备义勇团练加入京营,参军之后,他的训练成本远远小于一个百姓参军后的训练成本,所以大家问要不要训练武备义勇团练,还是要的。”

“让大唐的军士家属可以参加武备屯营的办法,使用土地支付军士报酬,也是一种减少朝廷开支的无奈之举。”

“大家问是不是要在河套地区设立农庄法,也是要的,我们可以快速的获得大量的军士,来抵抗突厥人和吐蕃人对河套地区的觊觎。”

魏知古眼睛一亮,事实证明了一个能打胜仗的唐军,何其的重要,但是维持一个能打胜仗的唐军,又是何其的昂贵。

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唐军存在的必然性,就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这么一大笔开支,从哪里来?

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去维持义勇团练,就成了一个户部需要头疼的问题。

户部尚书魏知古高呼一声:“陛下圣明!”

能省钱的陛下,就是圣明的!

李隆基看着群臣的样子,笑着说道:“关于河套地区的经营,你们还有问题吗?”

“朕打算把它建成塞上江南,而不是把它变成人间炼狱,朕不是突厥人,只知劫掠、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压榨百姓,朕不能。”

“朕是大唐的天子,他们是大唐的臣民。”

“即便是从最市侩的财经事务的角度出发,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么负责劳动的百姓,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现在投入多少,日后,他们会百倍,千倍的回报大明。”

工部尚书王守一,十分疑惑的说道:“陛下,河套少铁啊,这要是营建水利工程,那需要的农具、工具,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都要从长安运送过去吗?”

塞上江南,可不是空喊口号就可以建成的,那是需要钢铁去支持的!

不仅仅是钢铁的意志,还需要真的钢铁。

没钢没铁,没有农具,没有工具,那也是白说。

李隆基十分满意的点头,工部终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他笑着说道:“昔阳(今太原)胜业冶炼厂总办李篷祥得再辛苦一趟,抽调一部分技艺良好的工匠前往东受降城,就准备去丰州(今鄂尔多斯和包头)建立新的煤铁厂,就叫丰州安定厂就好了。”

“丰州安定厂。”

“吐蕃人之所以要占着黄河九曲不走,不仅仅是他们在黄河九曲之地有大量的牧场,需要经营,他们还需要丰州的大量的石炭,供他们进行过冬取暖使用,丰州州,就有他们需要的露天石炭场。”

“胜业厂的工匠要负责对丰州安定厂进行一切支持,无论工匠还是工具,都要提供一部分。”

“还有疑问吗?”

王守一摇头,对于工部而言,他们的好日子突然就来了一样。

在以前,身为六部之末的工部,能做的事情极少极少,虽然贵为六部,但是就连督办皇家陵寝这种事,都是由武家这些外戚去做。

左右不过是捞钱,谁捞钱,不是捞?

但是现在有了盐铁议事和计省之后,就有了计划,他们只需要按照盐铁议事决定事情和计省的计划进行,就大有可为,丰州胜业冶炼厂只是小试牛刀罢了。

工部在此次的河套开发之中,将负担绝大多数的工程营建任务,比如官道驿路的修建,比如河套地区的水利工程,比如丰州的煤炭开采,比如河套地区的农具、工具的开发应用。

这些都需要工部深度参与其中,提桶跑路的日子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忙,忙点好,忙就代表着权力。

李隆基左右看看,大家对河套开发的事儿,颇为关心,这是好事,只要解决了一些问题。

大唐军队日后开拓了任何领土,都可以作为样板去参详,最终完成对这些领土的彻底统治。

开发河套,先建立起官道驿路,然后再设立府州县乡,编民为户,兴修水利。保障民生。

这一套是极为完整的开发流程,这是奔着把河套开发成塞上江南的目的去做。

李隆基看着群臣,至少在开发河套这件事上,大家达成了统一的共识,拧成了一股绳。

李隆基很欣慰,现在没有看到有朝臣为了家族占有河套地区的耕地和牧场的商业利益在盐铁议事说话,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