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fy
v.
把(某人)奉为神明,崇拜
如今的“考研大军”是越来越壮大了,动辄数百万人加入其中,堪称再一次过“独木桥”。尽管如此,很多“大龄”读书人以及参加过很多次考试的学子依然“誓不罢休”。很多人说他们想读研的目的是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不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这让我想到了一位古代的“考试达人”,他屡考屡不中,但是却屡败屡战,直到用尽了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的个人兴趣与价值显然让他更适合当一个文学家,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剧作在今天的荧屏上经常可以看见,而且被奉为经典。这个人就是蒲松龄[9],他的故事对人很有启发作用。
蒲松龄是清代前期的人,十九岁的时候初试童生试,其后开始了应试之旅。蒲松龄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应乡试不中;二十四岁再应,不中;二十八岁迫于生计开始在私塾当老师,同时应试;三十五岁再应乡试,不中;五十一岁还应乡试,不中;七十二岁,成为贡生;七十六岁,蒲松龄结束了坎坷的一生。但是,蒲松龄具有卓越的文学创作才华,他从小就展露了对民间鬼神故事的浓厚兴趣。蒲松龄热爱自己的坚持,在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二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创作狐鬼故事,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将手稿结集成书,将其命名为《聊斋志异》。这部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巨著有了它的名字,其后屡有增补。蒲松龄在应付科举考试的同时,没有放弃搜集民间鬼神故事,相传,他为了写作,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间茶馆,来喝茶的人只需要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代替茶钱。蒲松龄用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志怪小说。在《聊斋志异》这部书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已改编成电影的《画皮》,也有讲述宁采臣与聂小倩故事的《倩女幽魂》,在蒲松龄的笔下,狐、鬼、仙、精灵都向往着自己的爱情,它们姿容美丽、心地善良,它们对爱情的执着诉说着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聊斋志异》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爱情理想与对封建束缚的反抗。
回到这个单词,我将这个单词调整字母顺序后,将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字母组合fei,我使用汉语拼音的方法将其拼为“非”;而余下的字母dy,我将它作为“读研”的拼音首字母。这样一来,这个单词的释义就是“非读研”,可以引申为“非得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从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在考取功名的历程中显然备受打击,直到七十二岁高龄时才勉强“混”了个头衔,他把生命中大好的年华用来应试,但是他的“封神之作”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那份热爱,他从没有放弃对自己爱好的追求,而且始终精益求精。《聊斋志异》主要的内容便是鬼怪神仙的故事,后世的读者们十分喜爱蒲松龄笔下那些可爱的、妖媚的,有着人一样感情色彩的狐鬼,这就像deify的意思一样,“将某人奉为神明”,在蒲松龄的心中,他将千奇百怪的精灵视作闪烁着爱情与冲破封建束缚的神明,同时,蒲松龄也成就了自己的“封神之作”。因此,使用这样的谐音比较好地说明了单词的意思,十分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