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熙宁三年至熙宁六年钱唐、荆州、长安词
这是周邦彦创作的初发轫阶段,以其游荆州、长安的行程作为反推起点,又限于其父周原卒年有守丧之礼,结合周邦彦词作,知其最迟应在熙宁三年(1070)结婚,青少年游学时间轨迹如下:
熙宁四年(1071)春正月,新婚不久游荆州。
熙宁五年(1072)短期归钱唐,不久回到荆州。
熙宁六年(1073)暮春,自荆州沿汉水北上游长安。当年深秋至咸阳,大约一个月后曾短期归长安。同年冬或次年早春曾至临潼,至暮春返回长安。
熙宁七年(1074)仲秋,循原路返回荆州。
熙宁八年(1075)归钱唐。
熙宁九年(1076)至元丰二年(1079)在钱唐丁外艰,服除后,娶第二任妻子王夫人。
王国维《遗事》把“少年”定位在“三十余岁”,时间虽然逸出本时段之外,但所纪之事实际发生在二十岁前后,其中编年词也有参考价值。《遗事》考证如下(下文出现的《片玉词》《片玉集》《清真词》《清真集》等不同版本,详见第二章中宋元时期周邦彦词集整理部分):
先生少年,曾客荆州。《片玉词》上有《少年游》“南都石黛扫晴山”一阕注云:“荆州作。”(《片玉集》无此注)又《渡江云》词云:“晴岚低楚甸。”《风流子》词云:“楚客惨将归。”均此时作也。其时当在教授庐州之后,知溧水之前。集中《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一首作于金陵,当在知溧水前后,而其换头云:“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此其证也。又《琐窗寒》词云:“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时先生方三十余岁,虽云“少年”可也。……先生游踪,或至关中,故有《西河》“长安道”一阕。惟此词真伪,尚不可定,又无他词足证。至《苏幕遮》词所云:“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则以汴都为长安也。(8)
陈思《年谱》则考定谱主十九岁游荆州,经襄阳、宜城到达长安:
熙宁九年丙辰 十九岁
游荆州。据《清真集》
《锁窗寒》(寒食):“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瞑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按:此数句语意,居士西游荆州,当正值寒食,故居京师逢寒食追忆及之。
熙宁十年丁巳 二十岁
游长安,秋暮还荆州。据《清真集》
《虞美人》:“宜城酒泛浮春絮。细作更阑语。”《太平寰宇记·襄州襄阳郡·宜城县》:“宜城故城汉县在今县南,其地出美酒。”
《玉楼春》:“大堤花艳惊郎目。秀色秾华看不足。”又,“临分何以祝深情,只有别愁三万斛。”宋《襄阳乐歌》曰:“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按:宜城、襄阳为自荆州至长安川途所经,此二阕皆纪程之作。
《西河》:“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郑文焯校云:“此词诸本并无题,准以前作,当是长安怀古。”
按:《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即谓此词。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此词为去长安惜别之作,来自荆州,故曰楚客。其时秋已深矣。
元丰元年戊午 二十一岁
夏自荆州东归。据《清真集》
《少年游·荆州作》:“旧赏园林,喜无风雨”,荆江留滞又两度经春,园林故曰旧赏。
《齐天乐·端午》:“风物依然荆楚”,又“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太平寰宇记·荆州》:“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
按:此词当为本年之作,抑或在前年,如为去年端午,以《虞美人》《玉楼春》证之,则是时已在长安道上矣。
《南浦》:“浅带一帆风,向晚来、扁舟稳下南浦。迢递阻潇湘,衡皋迥”,又“菡萏里风,偷送清香,时时微度。”又“吾家旧有簪缨,甚顿作天涯,经岁羁旅。”又“恨无凤翼身,只待而今,飞将归去。”据“菡萏里风”句,知归杭在六月中,“旧有簪缨”谓季父邠也。居士游荆州,先后三年,所以《齐天乐》云:“荆江留滞最久。”(9)
尽管词学界同意王国维所考游荆州时间的学者居多,如龙榆生、罗忼烈、叶嘉莹、王支洪等皆持此说,但笔者通过考证,不仅证明陈思《年谱》所考更接近事实,还在陈考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补充,共得51首编年词。周邦彦至迟应在熙宁三年(1070)十五岁时就有爱情词,次年至熙宁八年(1075)他完成了从钱唐出发再回到钱唐的游学,编年词可以历历排比出此次游学的时空踪迹。
(一)家乡钱唐的婚恋词、别妻词
周邦彦约于熙宁三年(1070)秋天已经结婚。词人此年十五岁,宋朝男子十六岁婚配有法律明文规定,民间有更早结婚的习俗,并受到法律保护。司马光《书仪》(卷三)“婚仪(上)”:“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皆可成婚。”注曰:“今令文: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盖以世俗早婚之弊不可猝革。又或孤弱无人可依,故顺人情立此制,使不丽于刑耳。”(10)美成此年已作同调异名即《南乡子》《南柯子》婚恋组词,录句可见两者之间的联系:“初学吹笙苦未调。……痴騃一团娇。自折长条拨燕巢。”“晚来阶下按新声。……娇羞不肯傍人行。扬下扇儿拍手、引流萤。”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指《南乡子》为“春闺词”(11),“痴騃”“娇羞”“扬下扇儿”活脱脱刻划出小娇妻的神情动作。从版本学角度说,同调前后排列的组词往往写于同时同地或内容有内在联系,流传至今的周邦彦词集版本,大致可分为十卷本和二卷本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版本的编排序列(特别是同调多首词的序列)留下了可归于一时一地的痕迹,据知《南柯子》也是闺中艳情之作。
熙宁四年(1071)初春,词人离开家乡初入荆州,记别词是《虞美人》:“玉觞才掩朱弦悄。弹指壶天晓。回头犹认倚墙花。只向小桥南畔、便天涯。 银蟾依旧当窗满。顾影魂先断。凄风休飐半残灯。拟倩今宵归梦、到云屏。”上阕运用了典型的咫尺天涯的心理时空写法,以表现新婚伤别的情愫。据词又可知美成是农历十六离家,故云“银蟾依旧当窗满”。此行游学目的地是荆州,后文引词可以看到,年青词人从钱唐行至武昌的赠妓词《宴桃源》中有“初暖绮罗轻”,时节在二月仲春,则此词应写于正月十六日;周家庭院中的“倚墙花”,按时节推论,应是梅花(也指代倚墙送行的娇妻)。
(二)游学途中武昌词、荆州词,再归钱唐别妻词及荆州寄内词
熙宁四年(1071)初春,词人离开钱唐后,于仲春二月到达武昌。宋代文人名胜雅集多公私宴会,诗词皆鲜明地反映出歌妓侑觞这一酒席文化的常态。宋代歌妓分为官妓(营妓)、私妓(家妓)和市井妓三类(12)。周邦彦交往的多为官妓,王灼《碧鸡漫志》曾记载其“与营妓岳七楚云者游甚久”(13)。但美成此时应是因为家世(叔父周邠)与才华叨陪官员末座的年青学子,虽然有时会当筵发生即席目成的恋情,但与轻薄子逢场作戏不同的是,美成对于曾经用情的歌妓,往往铭刻于心,此情不渝(详后说)。词人在武昌有赠妓词两首,为同调组词《宴桃源》(尘满一絣文绣、门外迢迢行路),二词在二卷本、十卷本两个版本序列中均前后排列(14)。前首有“初暖绮罗轻,腰胜武昌官柳”。“官柳”典源本在武昌,唐代刘禹锡诗就已经以武昌官柳喻说武昌歌妓事,见《有所嗟二首》(之一):“庾令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周邦彦自钱唐至荆州的行程路线必经武昌也可以夹证此说。
暮春之前,周邦彦抵达荆州,并在此地与一位歌妓交往。熙宁五年(1072)春天之前,这位歌妓离开了荆州(营妓职业居流不定),周邦彦怀念这位翩然离去的荆州歌妓,写了同调组词《少年游·荆州作》《少年游·雨后》(15)。据知周邦彦熙宁四年(1071)抵达荆州是在海棠花开时节:“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二词下阕或有“而今”“旧赏”,或有“而今”“当时”等语,都表明周邦彦写词时在荆州已经逾年。周邦彦词集中有四首《少年游》,十卷本系列中仅这两首《少年游》前后排列,无词题;在二卷本系列中,各有词题,但上引两首《少年游》与另外两首《少年游》,即《少年游·感旧》与《少年游》(檐牙缥缈小倡楼)前后排列,后两首一首赠汴京歌妓,一首赠扬州歌妓,时空虽有差异,但从内容上说,同属赠妓大类。这位遽然离开荆州的歌妓很可能就是词人大观三年(1109)春天在苏州重逢的杨姓歌妓(详后《绮寮怨》解说)。
熙宁五年(1072)周邦彦曾短期回到家乡钱唐,季节在三月底四月初的试酒时,这在词人写于长安的《丁香结》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记试酒归时,映月同看雁阵。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宋代有三月底四月初品尝新酿的习俗,张镃《赏心乐事》:“三月季春……花院尝煮酒。”(16)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17)词中“宝幄香缨”“熏炉象尺”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闺房意象。词人此年在夏季浮萍满塘时再次离开钱唐游荆州,离别词与初次别妻词一样,也是调寄《虞美人》,其中“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前引初别钱唐同调词中的“银蟾依旧当窗满。顾影魂先断。凄风休飐半残灯”相较,显然有闺中记别的相承关系。
笔者曾考出词人荆州游学期间有六首寄内词,列之如下:《月中行》(蜀丝趁日染干红)、《浣溪纱》(争挽桐花两鬓垂)、《浣溪纱》(雨过残红湿未飞)、《蝶恋花》(叶底寻花春欲暮)、《蝶恋花》(酒熟微红生眼尾)、《琴调相思引》(生碧香罗粉兰香)。
(三)自荆州沿汉水北上游学长安途中郢州词、襄阳词、将至长安词
周邦彦熙宁六年(1073)自荆州沿汉水北上游学长安,此行途经郢州、宜城、襄阳,并留下《点绛唇》(台上披襟)、《荔枝香近》(照水残红零乱)、《玉楼春》(大堤花艳惊郎目)、《一落索》(杜宇催归声苦)四首词。
此行约在暮春柳絮飞花时到达郢州,《点绛唇》:“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粘飞絮。”词中所用“兰台”(战国楚台名,传说故址在钟祥县)典故,知此词写于郢州。写于同时同地的,还有寄内之作《荔枝香近》(照水残红零乱)。周邦彦政和元年(1111)知河中府后,曾于政和二年(1112)再入长安(详后考),写《锁窗寒》,其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数语回忆的就是此次地处荆楚的水程行役,词人少年春天行于楚江之上仅此一次。故可以确考此词是熙宁六年(1073)春写于楚江之上。
《玉楼春》写于襄阳:“大堤花艳惊郎目。秀色秾华看不足。”首句语出《清商曲·襄阳乐》“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是赠襄阳歌妓的词作。
《一落索》(杜宇催归声苦)写于将入长安时,有“目断陇云江树”之句,陇云是陇首(山名,在今甘肃、陕西交界处)之云,此代指关陕;江树,典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指长江岸边之树,此特指流经湖北地区的荆江。据知此词写在关陕和荆楚之间——远离荆州尚未到至长安之时。时令与周邦彦《续秋兴赋并序》中“某既游河朔,三月而见秋”(18)相衔接,“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此特指长安。据知词人于此年夏初到达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