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新基建构建新架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新型物理基础设施
安筱鹏:传统IT基础设施加速向云化基础设施切换
未来10多年是传统IT架构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切换的关键期。人类商业世界的复杂性,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及新技术的持续涌现,使得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设施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我们今天讲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是5年或者10年前业界所讲的传统 IT 基础设施,而是一个基于“云+5G+移动化+IoT”的新的数字基础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应对商业系统的复杂性,形成面向角色、面向场景、响应需求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政策引导,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新基建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加速这一历史进程。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使得大量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替代,降低了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每个人的创业、创新门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实现了社会“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在于重构了各个社会基于“增量”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家精神的规模化崛起。
刘松:数字基础设施的三层架构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的架构体系有三层。
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框架底层是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是“数据+算力+算法”所构建的通用的技术平台。通过5G、NB-IoT、时间敏感网络、宽带等,把数据、算力、算法及人货场等主体连接起来。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层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要建立一个新的人机协同的技术底座。
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底层之上是我们过去10年最熟悉的各类数字平台,或者叫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支付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公共出行平台、文化娱乐平台等。这次疫情,大家已经感觉到它的作用和价值,但它还会继续延伸出两个特征:一个是继续下沉到五六线城市和农村去填补社会鸿沟,从而使其变成一种普惠化的服务,同时扩展到其他国家更大范围中;另一个延伸的特征就是利用区环链技术提升信任。
新型物理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上面还有一层是新型物理基础设施,其实是现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入传统的铁路、港口、公路、电网、城市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中,推动着传统港口、机场、高铁的数字化改造,成为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新型物理基础设施。这就是比特引导的物理世界,服务于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数字基础设施,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社会新时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未来基于新型数字基础是一种什么体验:几年后,你订阅了一个去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数字交通服务,系统会给你自动安排一个用时最少、成本最低、实时优化的出行方案,你不用操心哪个机场、哪个航班、哪辆高铁、谁来接送等,传统物理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高度融合。这也是另一种比特引导原子的现实场景。
吕本富:新基建以云为核心,不能走传统IT建设的老路
当国家在倡导新基建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全社会数字化建设会一窝蜂走到传统IT建设的老路上,对IT系统理解没有变,穿新鞋走老路。大家热衷于搞数据中心、买服务器、建机房、找传统集成商、搞传统数据库,然后两三年上个应用系统。传统 IT 基础设施建设的逻辑,效率极低。疫情期间,阿里开发了各类支持医疗防疫、政府抗疫、居家生活、在线办公、在线学习的系统,这些系统的开发都是以“天”“小时”来计的,其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阿里是全球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上云的公司,是完全构建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之上的公司,基于“云+中台+工具+组织”实现了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但是我们也看到,疫情期间,原有许多信息系统发挥作用不够,如果新基建走到传统信息化的老路上,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业界对新基建的认知,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新旧 IT 说清楚。我支持以云为核心的新基建。
刘松:新基建如何避免“重硬轻软”:要实现硬件、软件、人件建设的恰当组合
很多时候我们更关心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忽略了“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如何认识数字基础的本质特征,如何避免新基建的“重硬轻软”,是全社会应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
我认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三方面建设的恰当组合:硬件、软件和人件。
底层的硬件建设: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有区别也有共性,那就是都需要有一些硬件,比如说数据中心。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数据中心,它是面向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
底层硬件之上是软件和数据:一个是云计算,一个是数据,服务于人的创造力、知识模型和各种App运行,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向上承载的是知识和创造力。
最上层是“人件”,人件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家精神,尤其要借数据这一生产要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创造新模式;二是知识生产者,包括科学家和代码工程师;三是知识网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共识成本、知识集成是跨界融合的难题。这几年在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方面,我们在一线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是,跨界融合最大的成本是共识成本,实现跨界融合的最大能力是知识集成的能力,就是知识网络的建立。工业、农业、服务业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底座,在人和人之间去集成一个跨界的新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生态,这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总之,新的基建设施建设,要实现“硬件”“软件”“人件”建设的恰当组合。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环境,数据是关键要素,真正产生实质变化的是在“人件”的创造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