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外现代美学对比
一、中外美学概述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成为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对于美学的思考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话题。虽然古代汉语里有“美”和“学”两个字,但却没有“美学”这个词,这说明古代中国没有将美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纳入其中,汉语里的“美学”一词产生于现代,是日本人对于德语“aesthetik”的汉语翻译。随着西学东渐,它也逐渐为中国现代学界所接受。
在现代的思想世界里,不仅在西方,在东方,美学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辨,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
二、中外美学比较
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论文联盟
而关于中国美学,对他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的美学历史还是新近。比起中国哲学史及相关的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开掘。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和系统著作,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样一些文本形态也表现出了中国思维的特征。它不是理性的和逻辑性的思维,而是经验思维。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存在,在天地人的结构中,天地亦即自然对于人具有绝对的规定性;第二,思想,人首先从自然中思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予人;第三,语言,汉字作为象形表意文字给汉语的文本表达哦自然性以现实的基础。基于这种思维的自然性,中国的思想也发展了其历史性的特征。
尽管中国美学不如西方美学那样,是非体系化的和经验性的,但美和艺术在中国思想中具有非凡的地位。西方的宗教传统在其历史上一直具有规定性的地位,因此与神同在的经验是最高的经验。与此不同,审美经验是低级经验,它要么被克服,要么被转化。中国没有上帝的观念,因此宗教的地位不高。中国人的精神往往是宗教、道德和艺术等经验的混合,这些经验也常常以艺术或审美的经验形态表现出来。于是中国人的宗教人生和道德人生一般也是艺术或审美的人生,这样审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就不是一种低级经验而是一种高级经验。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体悟等。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的经验,但他们都是审美经验。
对于美学的现实分析才是美学自身的真正完成和实现。现实作为人的生活世界、作为社会的存在整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美学的现实批判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出现实的真相,分析器问题,并提出可能的道路。对于中国当代哲学和美学来说,什么是这一时代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处于21世纪开端,正进入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遭遇了中西文化的撞击,我们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一切存在的根据;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与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三、以园林设计比较中外美学的差异
西方世界传播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在其宗教经典中,天堂和园林往往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圣经中说,上帝创造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一开始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之中,只是后来偷吃了智慧之果,才被逐出了天国乐园。在西方,不少民族语言中的“天堂”一词,往往就是由花园演化过来的,如英语中的“paradise”(天堂),便是来自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希腊这个词汇又是从波斯语的“pairidaeza”借来的,就其原意,便是“豪华的花园”。
约公元前1100年,亚述发展了猎苑,公元625年新巴比伦独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了“空中花园”。传说是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而习惯于山林生活,国王便下令建造“空中花园”,此园是在二层屋顶上做成阶梯状的平台,于平台上种植,总高约50米,此园为金字塔形并有多层露台,在露台四周种植花木,古称“悬花园”。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景色美丽的园林是地球上所有人们所共同向往的生活环境。他们一边将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美丽花园化作理想构筑在天堂,一边用辛勤的双手和美丽的心灵去美化环境。其实,在文明的初创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农业知识,在村落和住屋附近种植绿化,进行最早的园林户外活动,如制陶、磨制工具、庆祝集会等,形成了朴素而自然的早期园林风貌。西方如此,中国也是这样,中国的“园”、“圃”等文字就包含了这种早期园林的特征,在住宅附近种植瓜果蔬菜的小块园地。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