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不精
你听过这么一句话吗?“门门皆通,样样不精。”对于那些兴趣广泛、在多方面自由投入精力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正面评价。
尽管我们会仰慕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脑力强人,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不专耕于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兴趣(有时候这些兴趣天差地别)之间跳转的人,我们常常不以为然。历史上关于通才和专才的争论从未中断,至今仍被热议。如果你调研过最著名、最成功的科学家,不难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绝对是通才。他们摈弃了浅薄、无效的方法,反而会在兴趣跨越多个领域时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超级成功的企业家同样涉猎广泛,他们在一个产业取得成功之后,还会继续拓展形形色色的创业项目。有人会辩称,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跨领域的天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聪明且成就斐然,他们的成功与其作为多面手的才能无关。
但是,现在有好几项靠谱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拥有和掌握的多样兴趣、技能有关。2009年,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Robert Root-Bernstein)发表的一篇论文就分析了所有学科诺贝尔奖得主的数据,发现通才和创造性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这对认为只有专才才能成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让我们进一步分析。大多数人提到著名的通才,指的就是那些不仅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还创造性地融会各方面能力的人——不出意外,这里的1+1必然大于2!
这些人不止擅长解决一类问题(这也意味着熟知一种处理手段),而且擅长学习本身。他们能够在人类丰富多样的知识库中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同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途径,进而迸发出具有颠覆性的新想法。某个领域或学科的许多真正的飞跃,都来自其他学科充满智慧的“过客”。他们会带来新鲜的视角,找出有利于两个领域的方案,或者直接拓展出一个全新的方向。
想象一个T字形。上面横向的笔画代表跨学科的知识面,纵向的笔画代表一个领域的知识深度。如果你读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异类》(Outliers),应该对“一万小时定律”有印象: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高效练习,一个普通人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这并不适用于通才——他们似乎没有投入这么多时间也取得了深入的突破。
这么看的话,比起埋头于单一领域而不闻除此以外的任何事,综合多领域知识似乎可以使人更快地取得突破。放到商业或创业通才身上,这一点更加显著:成为通才意味着更少遇到竞争——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片未开垦的沃土。T字形不是通才的终极目标,π或梳子形更能代表通才:深入了解多个领域的知识。以独特的方式组合不同领域的洞见,奇迹就会发生。
莱奥纳多·达·芬奇、查尔斯·达尔文、埃隆·马斯克都是很有名的通才,即使这种高度难以企及,我们仍然能从通才的学习方法中受益。我们不需要攻读好几个学位,或者涉足相同的领域(物理、政治、商业和文学都一样,不过与其假设这些学科有共通的特征,不如思考一下为什么通才会被这些领域吸引)。
成为通才一定程度上需要转换视角:与其向着一个方向尽可能地跑远,更需要打开视野,尽可能多地吸收新知为己所用,不按常理地关联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大胆地提出探索性的观点,打破常规地提出问题,把看起来互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可能是普通的电商营销,但他私下也可能是充满求知欲的读者、积极参与本地政务的公民,还可能固定给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的独立文学杂志供稿。
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对当下政治氛围的敏锐感悟,与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心理游戏模式结合起来,为客户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声誉管理服务”。他们会因此升职,得到机会去管理公司的新部门。
他们没有在老观念上反复耕耘,而是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技能与知识储备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还能打开新思路,发现前景可观的康庄大道。通才会施展个性,组合不同的技能,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此为自己创造工作和社会角色,而且常常能够赢利。
在现代社会中,那些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综合技能、关联知识并蓬勃创新的人,通常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正如E. M. 福斯特(E. M. Forster)在《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中写下的经典名句:“只有连接(Only connect)!”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地读化学书。想象共产主义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会怎样看待当下的零工经济。如果你对烹饪、精神分析、性别研究和做生意都感兴趣,为什么不试试组建一个全部由男性构成的“烹饪疗愈”群组呢?离婚后不得不学着给自己做饭的男士可以在这个群组中彼此建立联系。
不过,虽然现实社会已经由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这样的通才在引领运作,绝大多数普通人仍然固守学科细分的常规思维。我们上学的时候,所有课程都根据学科划分。有多少人至今仍然认为擅长艺术和语言的与精通数学和科学的是两类人,认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有着天壤之别?真正的通才不在乎这些边界。他们活在多样性中,兴趣越广泛,获益越多。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会揭示人类天生就是通才,还会分析增强这方面能力会带来的优势。成为通才不仅能让我们实现自我,还能引领我们取得学术和财富上的成功。
在一个学科取得排名前1%的成绩才有资格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而所谓通才,就是在三个或以上的学科中排名前25%。所以,通才的第一个优势很明显:从排名要求来看,成为通才更容易,毕竟排名前25%比前1%简单得多。那如何做到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在每个领域都从零开始成为巨人。通才的一项宝贵技能是快速地找到并统合高质量的信息。这种被称为“技能叠加”(skill stacking)的理念是本书后面章节中的核心议题。
全世界的专家肩负重任,推进了很多艰巨的工作,为我们创下待破的纪录。他们深入探索,不断积累高质量的知识,过滤掉低劣的材料。今天的我们很幸运,可以免费接触到这些知识。网上也共享了很多课程、视频、发表原创研究的论文和其他学习材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想要学习新事物的人都能更容易地找到一个几乎免费的资源宝库。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世时没有互联网,他手执一支羽毛笔,在微弱的视力下孜孜矻矻。我们今天只要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就能继续他未竞的探索!
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只要通过YouTube就能方便地找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过去你需要认识专家本人、前往图书馆或辗转通过其他途径才能学到一点东西,今天却可以毫不费劲地自学一项冷僻的技能,学习一门新语言,在自家的起居室里就能编写软件程序,甚至随便一个下午就可以开始做跨国生意。
一般人环顾世界,似乎所有的点子都已经被想尽,所有的发明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但是通才知道,既存事实之间还能组合出无限可能。在演化心理学以外我们还能创建新的学科吗?继脑肠轴之后,我们还能有什么新发现吗?一旦组合起来,这些领域自己就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实在是令人激动!通才无界限,组合策略能让知识激增。当你以整体视角去联系万物,界限就不再存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解决未解之谜。
通才的另一个优势就是灵活。通才的要义就是多样化,手头的资源越丰富,遇到变化时就越能快速地做出调整和适应。这样不但会令自己不容易被淘汰,还能为自己设计出新的职业。他们不必担心目前所在的行业会日益衰败,他们不会落在时代之后,他们是开拓新产业的先头部队。
如果你一直在把握人类命运的脉搏,自然就会发问:什么在演变?下一个大事件会是什么?其实,只要率先把其他人来不及细究的点子变现,你就能获得成功。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选择得越多,押中下一个风口的概率就会越高。最后哪怕其中一个项目失败了,也不至于全盘归零。
当我们迈向未来,成为通才还有另一个微妙的好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同时代的人所面对的问题很艰巨,但是那些问题的规模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妨想想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财富不平等、动荡的政局,还有各种新型疾病。
这些问题涉及复杂的细节,涵盖面也超出想象地广泛,必须想出更综合的策略来应对。若要迅速应对这些挑战,单靠专家是无法做到的。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综合不同专家之所长的通才,却能够找出细致和复杂程度不亚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方案。从很多方面看,面对未来的各种困境,我们需要富有创意和打破陈规的新思维。
具备这种新型超级能力的人,入一行就能做好一行(比如我们上文列举的电商营销)。通才不仅顾及自我实现,还会把价值带给别人,并确保自己能直接受益。任何时代都迫切需要有创见的思考者,当下更胜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