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这两个词长得很像,经常被混用。那么,它们是一个概念吗?并不是!
金融科技,就是业内所说的FinTech。维基百科对此给出的定义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触及用户的初创企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金融业信息数据处理方式的全面重构。在此过程中,过去泾渭分明的金融部门边界变得模糊,无论是传统金融组织的平台化和开放式发展,还是电商企业、数据企业和科技企业的“准金融活动”,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科技并不是简单的虚拟经济。金融科技使金融与实体在更多层面上有效融合,而虚拟与实体的划分并不那么容易。科技提升整个金融产业链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有助于完善金融,而且间接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科技与创新,正如喝啤酒时,泡沫是衡量啤酒好坏的标准之一,好啤酒一定有漂亮的泡沫,但有漂亮泡沫的不一定是好啤酒。
我们可将金融科技理解为: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金融科技的具体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云、区块链、征信、人工智能、生物钱包等。
科技金融的定义目前并未统一,四川大学原副校长赵昌文在《科技金融》一书中这样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撇开这些复杂的金融语言,科技金融可以简化为一切服务于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成果发展、创新的多方资源体系。
科技金融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第三节“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提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这是对国内科技金融最权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脚于金融,是利用金融创新,高效、可控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
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资设立的浦发硅谷银行就是科技金融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浦发硅谷银行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企业,通过创新型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度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全球化合作平台,为国内企业向海外市场发展搭建桥梁。
科技金融的具体产品,包括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股权众筹等。
过去谈科技金融,我们希望谈的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但在考虑这对关系时,更多考虑的还是金融对科技的单向支持。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在提到科技金融时,潜意识都指向金融如何更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和科技事业。反观金融科技,思路并不是完全单向的,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一面强调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到金融产业链中,实现金融功能的优化;一面基于科技的发展,还会带来一些过去技术不发达下难以想象的金融模式。
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要选对路径
关于金融的本质一直都存在争论。作为一个老金融工作者,我一直坚持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正是多年来信用的缺失,才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信用缺失导致的损失大于资源、能源等浪费带来的损失。
我曾经屡次说过,把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的信用体系,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失去了金融资源配置公平,扼杀了一大批履约守信的经济体,把信用财富白白地浪费了。这个损失无法估计。
归根结底是没有甄别个人信用程度的技术手段,只能把所有经济体都假想为不讲信用。这就麻烦了,就需要担保、质押、抵押等第二保证,又需要对第二保证进行评估论证。整个效率就降低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手段根本无法获取信用。然而,在IT、线上化、数字化、云端化、智能化以及未来区块链化的今天,金融信用获取难问题迎刃而解。其依靠的就是线上积累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出了完整准确的信用状况。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得信用者得天下,得数据者得信用。然而,传统金融企业从哪里获取数据,又是否有云计算分析能力?问题摆在面前。
之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都号称自己建立了金融云,但也只能是虚张声势地瞎喊口号罢了。首先是没有积累足够数据的平台基础,没有数据怎么向数据化转型?没有大数据,更谈不上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炼的云计算能力,那么数字化转型、线上通过大数据挖掘信用就是一句空话。
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怎么办?出路在哪里?2020年6月1日,中华保险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北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全新保险核心系统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根据合作协议,阿里云将为中华财险构建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险核心系统。我很佩服中华保险的眼光,转型数字化金融的捷径就是与有数据、有云计算能力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
可以说与阿里云合作,中华保险抓到了本质,抓到了关键点,彻底解决了数据积累和云计算技术的痛点。阿里云,中国云计算第一“人”。Gartner发布的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仅仅在亚马逊、微软之后,排名第三位,已经超越谷歌;在亚洲排名第一位。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也显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市场第一,成为支撑金融行业创新的数字新基建,累计服务上万家金融客户,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银行客户。2020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元,重点投资新技术和新基建。
而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与阿里云等云业务企业合作,是因为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和新基建基础资源都在这些公司,双方合作想不转型都难。
中华保险与阿里云全球顶尖云业务巨头合作,除获取金融交易客户信用、营销数据、计算挖掘分析能力等不在话下外,未来智能化金融需要的三要素:大数据、算法和算力也万事俱备。
中华保险与阿里云合作,必将产生化学反应,取得1+1>2的效果。
传统金融与新金融合作共生是大势所趋
一场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让宅在家里的各种金融行业从业者看清了许多事情,特别是对数字金融等业态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字金融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重要。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几家银行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在支付宝小程序上也有入口。为了给宅家的人们提供更多便利,为了给逆行的小店更多支持,银行和支付宝一起合作又有很多新动作:工行、农行等大行把定期存款产品搬上了支付宝,方便不能出门的用户线上存钱。邮储、浦发、中信、招行、广发、广州等25家银行,短短2天时间就集结起来,与网商银行一起为小店减负,不抽贷不断贷,还加码向850万线上线下的小店提供“无接触贷款”,为它们下调20%贷款利息,缓解小店的资金压力。
不只是现在,银行与支付宝“结对子”由来已久,而且每每都探索行业之先。早在2005年,工行就与支付宝达成网银支付业务合作,那在中国是“第一次”。2007年,建行等银行与支付宝开始探索为淘宝卖家提供小额信贷。2011年,银行与支付宝达成快捷支付的合作,2013年共同推广移动支付,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消费方式。
2013年余额宝诞生,用时不久就收获了不少忠实粉丝,动了银行的“蛋糕”,让支付宝与银行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比如工行就一度降低快捷支付限额甚至关闭快捷支付接口。但随着全民理财意识提升,银行也逐渐看明白了,支付宝是把蛋糕做大的人。
如今,各家银行已经入驻支付宝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服务,银行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能够为更多普通人提供信贷服务,而且放贷更加快捷和准确,每年的购物狂欢节都成了银行与支付宝合作的大日子……
从过去十几年的历程来看,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与支付宝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强强联手,就是大势所趋。银行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产品,支付宝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和触达普通用户、小微企业的通道。双方优势互补、互相成就,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由过去竞争到现在走向合作,这是一个可喜局面。银行是传统金融巨头,财大气粗;支付宝是新金融龙头企业,有流量、有技术、有金融科技模式。两大强势巨头走到一起,开始合作,发生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质变的化学反应,必将取得1+1>2的效果。这是中国经济金融之大幸,最终将实现银行、支付宝、企业和国家的多赢。
实践已经证明,传统金融与新金融合作才能共赢,相互拥抱才能做大蛋糕。那些曾经有过的龃龉,都是成长中的故事和经历,而且会让银行和支付宝站在更高处认识到未来合作的重要性。二者早就认识到其最大的公约数都是服务客户,目的都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双方今后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成长、共同收获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备受瞩目。在中国改革开放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金融决策层、监管部门、实业金融家、银行家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各抒己见,释放出的信号是高层次、权威性、高度深度兼备的,从中能够把握剖析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金融走势的脉络路径和方向。无论你是金融从业者,还是投资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把眼睛瞪大看过来。
我初步分析,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至少释放出了五大信号: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义只会加强,不会有任何松懈。金融资源往实体经济上配置的倾斜度会更大,中小微企业和新科技创新企业的春天来了。从根本上说,防范金融风险仅仅是前奏与手段而已,目的落在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畅通无阻地配置在实体经济上。事实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所有金融风险的原罪都是过高的杠杆率,都是金融与经济脱节,金融严重脱实向虚,在金融自身体内倒腾,最终倒腾出风险来。金融只要脱离实体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酿造出风险是必然的。
二是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支持低碳环保经济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中国已经向世界承诺了两个重要时间点: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而这离不开金融的全力支持。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的综合性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绿色信贷、资本市场支持低碳环保产业等都会有优惠政策出台。
三是新时期中国金融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已经开始加速。中国将坚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参与境内金融发展,坚定保护在华外资机构的合法权益,稳妥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北京市对外资开放步伐迈出重要一步就是重大信号。2021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批复》,明确将在北京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外资股比不超过50%),吸引海外电信运营商通过设立合资公司,为在京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
四是金融科技在规范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有序发展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全球资本已经磨刀霍霍,用巨资打造金融科技。中国金融科技只有继续前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才能更加高效、方便地服务客户和实体经济。金融科技是通过新技术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应该极力鼓励、倡导与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科技金融、智能化金融进步带来的包括劳动力转型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个从业人员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金融革命都应该尽快思考自己的出路与转型方向。
五是做好金融风险防范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中国要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律的域外适用问题研究,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京东数科是互联网平台金融转型的优秀案例
2020年9月11日,上交所科创板披露了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
京东数科是由原先京东金融全班转移过来的。在2018年12月,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为京东数科,旗下业务除包括原有的京东金融,以及京东集团旗下一级事业部“京东城市”外,还开发了诸多新业务,这也被认为是京东数科的去金融举措。截至2020年6月底,京东数科完成了在AI技术、机器人、数字营销、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布局。
为何要转型?京东数科是不是完全克隆京东金融的模式,还是说仅仅是换个名字而已?
京东集团主要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决定转型的。一是京东集团拥有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其最大优势是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方面的能力。平台不在于用这些能力去做C端客户金融,而在于把这些能力提供给金融B端企业,为金融B端企业提供数据处理能力的全方位服务。这样的话,京东数科不仅把自己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给B端金融企业提供最专业化的服务。同时传统金融机构虽有金融的专业度,却没有数据积累,计算等技术能力也弱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急需寻找数据和计算能力。京东数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二是随着金融监管越来越严,互联网平台企业直接面向金融C端客户的监管政策风险越来越大。京东数科乐意利用自己的优势给B端企业提供服务,使其成为一个非金融的科技企业。况且,京东数科不仅给金融企业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给所有需要数据和数据处理需求者提供服务,业务面广阔。
那么,京东数科3年来业务发展如何呢?从近3年主要财务指标来看:2017年至2019年年末,京东数科整体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亿元、136.16亿元、182.0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2018年实现盈利,在2018年、2019年分别达到1.30亿元和7.90亿元,连续两年盈利。
从2017年到2020年6月,各报告期内的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4.69%、64.38%、65.77%和67.08%,呈稳步上升趋势。作为A股科创板“数字科技第一股”,其数字科技商业模式已经得到了时间和市场的验证。
京东数科是引领者,后来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平台都是克隆京东数科的转型路径。
2020年9月11日,上交所科创板披露了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京东数科募集5.38亿股,三大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核心收入增长引擎。经过7年发展,京东数科(包括京东金融阶段)逐步发展成了一家全球领先的数字科技公司。这也标志着科创板将迎来“数字科技第一股”。
股权结构方面,京东于2020年6月26日通过公告宣布,根据订立的协议,将利润分成权转换为京东数科35.9%的股权,同时向京东数科增资17.8亿元用于收购额外股权。
交易完成后,京东将持有京东数科合共36.8%的股权。以此计算,京东数科估值近1977.78亿元。而刘强东及宿迁领航方圆合共持有的投票权将占京东数科全部投票权的54.7%。
无论哪种投资方式,包括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在一、二级股票市场投资,我一直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一定要瞄准行业带头者和引领者,瞄准“第一”而去,这样的投资一般犯错概率很低。
由于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监管越来越严,这类新金融企业基本很难存活下去了。这正应了我在2014年撰文指出的观点:防止穿着互联网金融马甲的P2P,毁了互联网金融的一锅好汤。
除了京东数科,包括支付宝平台也在去金融化,开始向百姓生活数据平台转型。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企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效果。这个作用还在延伸,另一个思考已经出现:下一个数字化领域的风口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