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出版说明

朱介凡(1912-2011 ),湖北武昌人,是我国民间文艺学家,谚、谣学家,曾师从汉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民俗学家顾颉刚。朱介凡先生于一九三〇年始,开展谚学研究,从此所有阅读、思考、生活体验,皆不离谚学。他倾尽毕生之力搜集研究相关问题,并立志著述,完成《中国谚语论》《中国歌谣论》《中国儿歌》《中国民俗学历史发微》等数十部民俗学著作,他的这种精神可说与民间文学旺盛的生命力呼应,是一位具有真材实学的民间学者。

《中国儿歌》是朱介凡先生谚语研究之外的“副产品”,但仍以严谨精细的研究精神来论述。朱介凡先生在《序说·本书的评价》中提到:

这些儿歌选集的程序,皆经过许多层次。一、历年第一手所得儿歌录卡的再选。很多好的儿歌,四十年前中选了,尘封已久,现在仍然再度选中它。二、儿歌书刊、资料的初选,登目,录卡,归类,再选,纂述——这过程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皆有选拔上的处理。

第一手所得的儿歌,大多选入。儿歌书刊资料,归拢起来,大同小异者,自须有所去取。一般地说,书刊资料,录卡者十之一二;录卡后,经写入本书的,约五分之一。

选列中国各地儿歌,这样系统归类,总集成书,以前没有人做过。初生之儿必丑,希望后此有人编纂中国儿歌总集,定比本书完满。

而在《跋》中,亦提到本书有三大特色:

一、中国儿歌有体系的纂述。

二、质量之上选。

三、有关历史事相与生活背景的释说。

《中国儿歌》(简体版)收录儿歌一四九九首(比证研究的山歌、民歌、童谣,不在此列)。此次出版,我们在最大程度保留原书著述风貌的基础上,依照出版规范要求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兹对本书的编辑原则说明如下:

一、所收录的儿歌,如作者所言,约五分之一来自各地府志、县志等书刊资料,五分之四为作者采录而来。因儿歌口口相传,用字本无定式,其中个别字词为异形字、异形词,或为错别字的,为符合出版规范要求,做必要的修改:如“虾蟆”改为“蛤蟆”,“门坎”改为“门槛”,“希奇”改为“稀奇”等。如需加注的,则以加注的方式进行说明:如读音不同,“崛”,当作“撅”;作者特选的字词等。

二、在编校的过程中,编辑参考了辞书及部分研究资料,也发现方言俚语的用字有一些尚无定论,如“小老官”的“官”字,作者解释为“江浙对男孩昵爱又十分看重的称谓”(见本书第420页);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对男子的尊称”这一子义项,与作者的解释相符;而《苏州童谣》(朱光磊著)则将苏州一带对小孩的爱称写作“倌倌”。此类情况,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不做任何改动。

三、原书个别处有用注音字母辅以说明,为方便阅读,本次出版,一律将其转换成拼音。

四、对于书中的疑难字、词,作者有讹误处,或其他需要读者了解的信息,本书均采用加注的方式进行说明。

五、《中国儿歌》的史料搜集,始于20世纪初,因此在儿歌的来源注解上,作者参照的是建国前的地区分布 1,为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对于部分变更了归属地的地名,我们加了注释说明。

六、亦有个别字词,大型辞书均未载,当为作者田野调查时听音记录;部分儿歌所涉及的名物,囿于编者识见,无法一一注解。本书谨保持原样,以待方家。

编辑《中国儿歌》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工程,因儿歌采录的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字词或名物,现今都已不常见到了。如有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林海音先生说,中国儿歌就是一部中国的儿童语意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伦理学、儿童文学……概因儿歌是乡土的,也是文学的,在中国儿歌逐渐式微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朱介凡先生的这本《中国儿歌》,为儿歌的传承与研究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他对中国儿歌史的重大贡献。

乐府文化 编辑部

1见《附录:本书儿歌的地区分布》(本书注释如无特别说明,皆为简体版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