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中文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旧称白血病前期
【英文名】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
【定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血液异质性疾病,是由于骨髓性造血芽细胞无效性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所导致的血液病。MDS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贫血,需要频繁输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患者发展成由于骨髓的造血功能衰竭所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大约1/3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过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疾病就可以发展成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MDS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0~75岁,有少数患者是50岁以下确诊的,患MDS的儿童很罕见。患者中,男性略多,发病率高于女性。许多MDS患者是无症状的,通常需要靠血液检测才能发现问题。
MDS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一般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骨髓增生活跃、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脾大,可能伴有肝大、颗粒细胞异常、染色体异常。
【诊断】
临床特征
(1)病史:三系血细胞减少相应症状;化疗或放射线、化学毒物接触史;MDS、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家族史及其他病史。
(2)体检:贫血、出血、感染体征,部分脾大。
(3)骨髓涂片:形态、铁染色、有核红细胞PAS、髓系细胞POX检查。
(4)基因检测:怀疑MDS或MPN者查JAK2突变、PDGFRα/β基因重排等。
诊断标准(表2-1)
建议参照维也纳标准,MDS诊断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确定标准。
表2-1 MDS诊断标准
当患者未达到确定标准,如不典型的染色体异常、病态造血低于10%、原始细胞比例4%等,而临床表现高度疑似MDS,如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应进行MDS辅助诊断标准的检测,符合者基本为伴有骨髓功能衰竭的克隆性髓系疾病,此类患者诊断为高度疑似MDS。若辅助检测未能够进行,或结果呈阴性,则应对患者进行随访,或暂时归为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diopathic cytopen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ICUS),定期检查以明确诊断。
MDS的形态学异常
原始细胞标准:Ⅰ型为无嗜天青颗粒的原始细胞,Ⅱ型为含有嗜天青颗粒但未出现核旁高尔基区的原始细胞,出现核旁高尔基区者则为早幼粒细胞。
病理活检是骨髓涂片的必要补充,要求在髂后上棘取骨髓组织时长度不得少于1.5cm。所有怀疑为MDS的患者均应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
细胞遗传学检测
对所有怀疑MDS的患者均应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需检测20~25个骨髓细胞的中期分裂相。对疑似MDS者,染色体检查失败时应进行FISH检测,至少包括5q31、7q31、20q、CEP7、CEP8、CEPY和p53。
对怀疑MDS疾病进展者,在随访中应检测染色体核型,一般6~12个月检查一次。
基因表达谱和点突变检测
在MDS中,基于CD34+细胞或CD133+细胞的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GEP)的检测,能发现特异的、有预后意义的,但是在高危MDS与继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低危MDS与正常人间,这些GEP异常存在重叠。
对于怀疑有肥大细胞增多症或伴有血小板增多症者,检测KIT基因D816V突变或JAK2基因V617F突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诊断MDS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骨髓增生异常是否由克隆性疾病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病态造血本身并不是克隆性疾病的确切证据。
排除反应性病态造血:酒精中毒、HIV感染、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溶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肿瘤、药物、化疗、生长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