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文化定价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即1920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前后,经济学家对产品定价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在此期间,由于数理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如何进入产品价格体系及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范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往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对市场结构理论中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和价格歧视理论中有关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

1。市场结构理论中的产品定价

按照竞争导向的理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引发了对市场结构理论的研究。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E. H. Chamberlin)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也出版了专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他们在书中对竞争和垄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所提出的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市场结构理论的重要来源。张伯伦对现代市场结构理论的突出贡献是他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他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都是极端的状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则是大部分市场的一种常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无法控制价格,只能被动接受。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厂商可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定价。在这两种市场结构下,对产品定价的分析并不难,而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状态则极大地增加了产品定价的难度。

2。价格歧视理论中的产品定价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920)将价格歧视分为三类: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行,并获得企业期望的效果。所谓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对于同一位消费者,对其购买的每个边际单位产品按照其边际价值估价收费;对于相同的产品,对每位边际消费者按照其价值估价收费。二级价格歧视是指确实存在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但企业缺乏消费者类型的基本信息时,企业可以设计价格菜单让消费者自行选择,即实施二级价格歧视,企业可以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判断其类型。三级价格歧视是将市场按照一定准则切割成若干子市场,并对不同子市场收取相应的最优价格。但是庇古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结合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作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