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要革命就要思考”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思考的重要意义和一个思考者的追求所在,也明白了思考力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的。下面我们从思考的目的性方面讨论一下思考的力量所在。
什么是思考的目的?这个问题也可以有其他问法:什么是思考的使命,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其实,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分歧是:思考是为了眼前,还是为了将来?也可能有人会持这样的观点:思考只是简单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只是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控制力,这也许就是思考的魅力所在吧。我们首先要看到思考是现实的需要,毕竟问题是实际的、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法在问题出现之前考虑到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尽量地考虑全局,但我们不是预知未来的“神”,因此很多时候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我们才会去考虑解决之法,从这一层面上讲,思考是为了现实问题的解决,是现实的需要;此外,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回避思考之于未知问题的重要意义,事物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我们眼前的工作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一定有一个简单的预判,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会有些认识,因此思考在关键时候还会对将来的竞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举个例子吧:A、B二人同住在乡下,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挑水去城里卖,每桶2元,每天可卖30桶。
一天,A对B说道:“现在,我们每天可以挑30桶水,还能维持生活,但年老以后呢?不如我们挖一条通向城里的管道,不但以后不用再这样劳累,还能解除后顾之忧。”
B不同意A的建议:“如果我们将时间花在挖管道上,每天就赚不到60块钱了。”二人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于是,B每天继续挑30桶水,挣他的60元钱,而A每天只挑25桶,用剩余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几年以后,B仍在挑水,但每天只能挑25桶。反观A,他已经挖通了自来水管道。每天只要拧开阀门,坐在那里,就可以赚到比以前多出几倍的钱。
接下来我们还是想想,什么是思考的目的?什么是思考的目标?它们看起来是那样的相像,似乎没有必要去区别,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其实,把思考目的和思考目标混为一谈,正是在运用思考力解决问题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原因。
目的是一种企图,相当于一个总的原则,而目标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具体做法和步骤。例如,我们在亚洲杯上可以对我们的足球队这样说:“这次,我们中国队的目的是进入半决赛。”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进入半决赛,目的就达到了。中国队能进入半决赛,这意味着最差是第四名,最好可能是冠军。这样,在总的原则指导之下,就要制订具体的计划和策略去完成一个个的目标。也就是说,目标是在总原则之下采用一整套策略去完成的每一个步骤,这样在最后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把上述定义套用到思考的目的和思考的目标上来。假如说,思考的目的是为了眼前的事,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眼前”这个思考目的的总原则之下制定具体的思考目标,思考问题的来源、问题的实质,等等。而为了将来思考,那就制订长远规划,用发展的眼光思考,以找出具体目的。因此,如果一个思考者把目的和目标混为一谈,那就很难清醒地意识到要如何在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制定一整套具体的策略去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有一部名为《历史的天空》的电视剧,这部根据徐贵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故事性和商业性上都有较大的成绩,一举拿下2005年第25届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张丰毅)、优秀编剧(蒋晓勤、姚远、邓海南)、长篇电视剧一等奖,2006年第二十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等奖项。演员张丰毅饰演的姜必达的人生颇为传奇,在蓝桥埠迎亲的路上,遇到了日军轰炸,火光中逃出生天,杀死了几个日本兵后,一路奔逃,要去投国民党军,但是却阴差阳错投靠了麒麟山的抗日游击队。其桀骜不驯的个性和军队刚性的纪律之间冲突不断,他也在这许许多多的冲突中坚持不断学习。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路线的斗争中姜必达认识到“要革命就要思考”。的确他也犯过错误,但在革命道路上他却是不断提高的,他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动性解决了一些问题,保护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这无疑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改变命运的例子,只要你去思考、去做,你一定会取得成绩。
姜必达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思考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发挥思考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明确了目的之后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接近成功,这种方向性的指引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不要做“瞎子摸象”式的工作,更不要做掰玉米的熊,找准方向并把每一步走实,这样才能带领企业走得更快,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