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逐光向善,善促文茂——鹿丁联《逐光前行》序
安黎[1]
1
对鹿丁联老师,我既感到亲切,又心怀敬意。
亲切,源自她内心的质朴和面容的亲善。哪怕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只要走近她,与她搭讪,都会被她由内而外弥散的淳朴、善良和真挚所感染,并因之而滋生出对她的好感来。她的这种品性,一则源于先天的天性,二则源于后天的修为。低中有高,高中有低,境界越高的人,越是低首谦逊,越是貌似寻常。鹿丁联老师,正是以自己的低姿态,铺垫出精神的高素养,从而赢得学生、同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亲近。桃李满天下,作品盈尺高,集杰出教师与优秀作家于一身的她,不扎势,不矫揉造作,朴实无华得犹如一位邻居的大姐或大妈,让人与之交谊,有一种无比放心的踏实感。
敬意,除却她做人的洁净与自律外,还与她日复一日殚精竭虑的勤勉有关。我与鹿老师的交往,时间算不上很长,但进展却是突飞猛进式的。促成我们交集的媒介,是我去年出版的长篇调查纪实文学《那些家长》一书。一家名为“阳光师训”的网络直播公司,鉴于这部书击中当下家庭教育的要害,以及该书在市场上的热销,邀我和教育专家贾玲老师、作家吕志军老师,就家庭教育的得失,举行了一场“锵锵三人行”的线上直播活动,引发十多万人的围观,而鹿老师,就在围观的人群当中。执掌教鞭大半辈子的鹿老师,对教育的感情浓度,对教育话题的兴致,不难想象。我们之所谈所议,撞击了她的心怀,启迪了她的思路,释然了她的困惑,引发了她精神的强烈共振。因此她一看完直播,就立即通过贾玲老师的名片分享,向我发出添加微信的请求。微信畅通后,她最为迫切的期待,就是购买一本《那些家长》。书邮寄到她手里,她仿佛一个饥渴难耐的婴儿遇到母乳那样,一头扎了进去,沉溺于贪婪的吮吸而不可自拔,既喜不自禁,又激动不已,并于当日的傍晚,就把读了部分文字的感言,分发给我和贾玲老师:“今日开读,受益匪浅。那细节,那分析,那语言,犹如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有温度,有情怀,有哲理,又有形象,有环境,有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启迪心智!视觉独特,剖析精到,是双栖于教育和文学间的开山之作。”据她后来的文字表述,那天夜里她因手不释卷,及至彻夜未眠。第二日的下午,她读完第一章的两千多字的评论,就已经修改过后发送给了我。接着,她的评论便若喷泉那般,喷涌而出,一篇接续一篇。每读一个章节,她都有话要说,都要写出一篇评论。不足二十天,她竟写出了十六篇评论,几乎是一日一篇——白天阅读文本,写批注,晚上灯下熬夜写评论——后来她还写出多篇有关我其他文章的评论,总计逾二十余篇之多,创造了单人给我文章和书籍书写评论的数量之最,近乎于我文学生涯中遇到的一则别样传奇。这样的传奇,即使将其放大于文学界,也极其罕有。
从鹿老师快马加鞭却又不失精到精确的评论里,我读到并看到的,不仅是她文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深厚造诣,而且还有她阅读的孜孜不倦、做学问的肯下功夫,以及掩映其后的扎实的学风和滚烫的心肠等。读书是辛苦的,写评论更是苦上加苦,但早已越过耳顺之年门槛的鹿老师,却呈现出这个时代极其稀缺的精神景致。在网络促成的阅读快餐化和写作投机风愈演愈烈的世情里,鹿丁联老师却像愚公那样,甘愿于“愚”,沉潜于“愚”,挖山不止,不走捷径……这种貌似愚笨的做派,实则埋藏着人生的大智慧,且足以让人对她刮目相看而又敬佩敬服。
2
当然,鹿丁联老师的文学果实,远不限于对我作品排山倒海式的评论。涉及我的评论,仅为她文字之湖的小小一瓢。她的写作,涵盖多个艺术门类,包括散文、随笔、小说、诗歌和评论等。就内容而论,也包罗万象,既有亲情的表达,也有心灵的抒怀,还有人物的侧记,以及从教从文的随想札记等。这种跨学科的萝卜白菜一锅炖的写作模式,不是鹿老师写作的缺陷,恰恰是她的优长,也是她文学自留地之所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秘籍所在。文学是光,照耀万物,而不是手电筒,只顾盼脚下和眼前;文学是满汉全席,集各等食材于一桌,而不是馒头,仅有面粉就足够。一个有相当实力的作家,犹如技艺精湛的厨师,才有能力把非文学的素材化为枝繁叶茂的文学,也才有可能把非食材的食材烹制成色味俱佳的食物。
鹿丁联老师无论写什么,都能做到全心全意地投入,绝不敷衍搪塞。心泡其中,神陷其里,专注而深入,有一种非得把山钻透不可的狠劲,于是她的文字,也许皮毛并不花艳,表情并不柔美,但外粗内细,外冷内热,情感的波澜、生命的悲喜、精神的云霞等元素,皆一应俱全地滴灌和渗入。也就是说,她的文字灿烂于内容,而不是光鲜于肤色。
“心河潺潺”,奔涌不休,一件件的往事,宛若河岸晃悠而过的远近风景,既有山川的跌宕起伏,又有人物的你来我去,更有情感的浪花卷涌。以首篇《陈忠实先生的四次赠书》为例,就足以看出它是何等饱满,又何等本色。作为名师,蜚声一域的鹿丁联老师被蜚声一国的作家陈忠实先生相中,欲求其为孩子辅导作文。随着鹿老师爽快地允诺,两个曾经互不搭界的人,其人生的旅途便有了意想不到的交集,也就为鹿老师的这篇追忆文章埋下了伏笔。点点滴滴的互动,二十多年后,被鹿丁联老师的笔尖激活,从而像一幕幕的情景剧,在纸面上徐徐上演。陈忠实先生的赠书,不过是情景剧中的一条主线而已,围绕主线交错发散的枝叶,衬托得整个剧目雄浑而厚实。一个一个的细节,翔实而生动;一段一段的描述,仿佛画笔一般,把陈忠实先生作为父亲的舐犊之爱,以及作为名作家比泥腿子更像泥腿子的日常做派,勾勒得清晰而逼真。当然,作为剧中人,鹿老师教学有方的非凡和有求必应的美德,也从一个侧面跃然毕现。究其实质,两个人之所以相互欣赏,一个愿意牺牲休息时间义务为其孩子辅导作文,另一个愿意再三再四地馈赠自己出版的书籍以示谢意,原因无他,皆源于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故事的开场就是故事的结束。而认同的根本,在于他们有着同样的精神质地:为人都很实在,内心都很素洁,都懂得知恩图报,都不装腔作势。
“庭院深深”,既蓄纳着家庭的温馨,又拖曳着家人的心绳。家是人逐梦的出发地,又是人厌倦漂泊的归宿地。在鹿老师的笔下,父亲、母亲、婆婆、嫂子、弟妹、二爸、二婶和姑妈等,一个个的亲人,从时间的苍茫中浮游而出。尽管他们角色各异,性格有别,做事的方式亦不尽相同,但却拥有相同的精神元素:朴实、善良、勤劳、节俭、隐忍和厚道等。这些元素,融合于一个家族的庭院,孵化出了一幕幕暖心或烫心的生命悲喜,从而让爱的乐章,得以持续地弹奏和悠然地飞扬。当理解和爱成为一个家庭主打的曲目时,庭院的氛围,必然是春暖花开。笑源于爱,哭亦源于爱,甚至争吵也是源于爱。爱与被爱,付出与回报,诀别与哀痛等,宛若藤蔓交织着,宛若水乳交融着,酿造出永远都忆不尽亦饮不尽的酒液,甜蜜而又苦涩,一喝就醉。而此时的心,宛若鸡蛋那般,不敢触碰,一碰即碎。
除以上的两大主力板块外,鹿老师耕耘的笔犁,还延伸至更多的田畴,相应的,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妖娆和更多的收获。她的整部书,一经翻开,便有一种步入亚热带原野的感觉,草绿花香,蜂恋蝶飞,山石突显,鸟鸣枝头,一派丰润之气。她把与诸多友人和熟人的交谊,化为一首首千回百转的歌谣;她把阅读的体验与感悟,化为一把把开启众人心智的钥匙;她把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化为一颗颗供他人借鉴的种子;她把高考阅卷的得失,化为一盏盏照亮学生行路的夜灯;她把对一个个作家或一部部作品的由衷欣赏,化为一篇篇剖析透彻逻辑缜密的妙论……她的视角是高远的,胸怀是辽阔的,辅之以学问根底之深厚和语言表达之娴熟,从而使一篇篇或叙或议的文字,于平实中不乏精妙,于质朴中不失秀雅,于循规蹈矩中不无鲜活。她文章的脸谱与气质,是田畴里葱绿的高粱,是山坡上苍劲的古槐,而不是盆景里的花朵,不是锦缎上的刺绣,更不是美人嘴唇上的口红。
文是人的一面透视镜。别说一部书籍,即使是一篇短文,都能将作者做人胸襟的大小,精神格局的宽窄,文学造诣的有无,语言功力的深浅,认知水准的高低和知识储备的多寡等,悉数暴露无遗。读《逐光前行》,我们洞察了鹿老师大半辈子的生命历程,破译了她纯净透亮的心灵底色,见识了她独具风韵的文字魅力。
当然,鹿老师的文学表达还算不上尽善尽美,作为非专业的写作者,其写作难免会流露出某种缺憾。而缺憾,又主要由于经验的欠缺。对此,我们也应给予宽厚的理解,无须太多的苛求。文学评论的写作,更是要在个人感受与客观标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换句话说,作为评论家,要构筑起自己稳定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坐标,以己之心尺,丈量他人作品之短长。对于任何一个作家和任何一部作品,实际上都有一个重新勘探、重新发现、重新评估的价值认定的问题,而这种认定,绝然不能受到喧嚣与鼓噪之声的影响。而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修养与磨炼的。我深信,假以时日,勤奋好学的鹿丁联老师一定能有长足的进步。她的文学表达也会日臻完善,尽显风华。
(2021年11月15日)
注释
[1]作者简介:安黎,著名作家,《美文》杂志副主编。有六百余万字在国内外百余家杂志发表,数十篇作品或被各类选刊转载,或被编选为中、高考语文试卷和语文阅读书籍。风格独特,成就卓著,被誉为“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出版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别样的发现》《与故乡握个手》《那些家长》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