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古籍文献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担负着保存与延续文献寿命的历史重任,故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敬畏及严谨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是修复人员应有的态度。明代周嘉胄将修复装裱者喻为“书医”,其《装潢志》言:“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没有周全的修复方案,则宁愿保持原状,以免造成修复性破坏。文献修复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总结出修复原则,并在此修复原则指导下,按照破损定级、制定方案、实施修复等步骤,完成文献的修复工作。

(一)古籍修复原则

古籍修复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应以传承后代为目的,尽可能保存文献载体的物理存续期,基于尊重文物原有材料和真实记录资料的基础,保存并揭示文献的美学和历史价值。经长期实践和改进,古籍修复人员逐渐总结出以下适合中文古籍的修复原则:

1.“整旧如旧” 即在修复时,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和恢复古籍原貌和装帧特色,特别是要注意保存与原文物价值、版本价值有关的相应材料或相关信息,做到基本恢复原貌。现存古籍中的善本,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代表性和使用价值,它们的原始面貌及风格在文献学和版本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古代书籍史和版本学、目录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保留原貌对于文献版本学研究至关重要。但在新技术、新材料逐步出现后,部分文献通过新的工序与技法,在尽量保留原件风貌及特色基础上,以新的外观呈现,更有利于文献保存和利用,则也是可取的。如“金镶玉”的装帧技术,就是对书叶较薄,破损程度严重的文献,在衬纸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书籍装帧手段,丰富了中国古籍修复技术的内容。

2.“抢救为主,治病为辅” 国家图书馆冀叔英根据修复敦煌文献的经验,提出修复时重点抢救那些影响遗书寿命的、必须修整的地方,对破损不严重的地方尽量不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古籍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不受损失。

3.“保持原状,过程可逆” 在修复方法上,尽量避免整叶托裱,既充分保证原书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再损坏,有利于研究者的使用和保管者的管理;又尽量保持当前文献原状,尽量保留原书的各种研究信息。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便更好地保护遗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计划,在不能保证文献安全及未知修复结果时,不做技术超前的修复,不在修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冒险进行修复。重视在修复前进行纸张成分检测和集体制订修复方案的论证,为未来更有效的修复技术和材料的出现预留订正和发展的空间,也应成为修复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二)古籍破损定级

古籍破损定级是制定古籍修复方案的前提条件,对科学保护古籍,集中力量抢救、修复濒危古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古籍破损定级分为五类:

1.一级破损(特别严重破损) 书叶纸张酸化特别严重,纸张酸碱值(pH)小于4;书叶纸张老化严重,纸张机械强度严重降低,书叶翻动时出现掉渣、裂口、破碎的现象;霉蚀、鼠啮、烬毁达到30%以上,且霉蚀、鼠啮、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60%以上;叶面、书背、书口、书脑各部位严重缺损,需整册揭裱修复等。

2.二级破损(严重破损) 书叶纸张酸化严重,纸张酸碱值(pH)小于5;书叶纸张老化比较严重,纸张机械强度明显降低,书叶变色严重;霉蚀、鼠啮、烬毁达到20%以上,且霉蚀、鼠啮、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40%以上;叶面、书背、书口、书脑各部位缺损比较严重等。

3.三级破损(中度破损) 书叶纸张酸化,纸张酸碱值(pH)小于5.5;书叶纸张老化,纸张机械强度降低,书叶四周变色;霉蚀、鼠啮、烬毁达到10%以上,且霉蚀、鼠啮、烬毁书叶达到整册书叶的20%以上;叶面、书背、书口、书脑局部缺损等。

4.四级破损(轻度破损) 书叶纸张轻微酸化,有明显的黄褐色斑点;书叶有轻度霉蚀、虫蛀、鼠啮、烬毁、絮化、口开现象之一者;由于浆糊失效导致补纸、托纸、镶裱纸与书叶分离。

5.五级破损(轻微破损) 书衣轻微破损;装订线、纸捻断损。

(三)古籍修复方法

在对文献完成破损定级后,根据不同的破损级别,参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及国家图书馆牵头制定的行业标准《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制定相应的“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载修复前的装帧信息及破损情况、病害分布;修复过程中进行文字、数码拍摄等详细记录;对于特殊染色或方法进行记录,以便其他人员、机构在修复类似藏品时可以参考,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记录修复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及相关责任人、工作措施,以便明确具体责任;对技术变更、装帧形制变更等修复前后改变较大的操作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后期考证;对修复对象的材质进行厚度、白度、撕裂度、酸碱值(pH)等进行测试,记录载体的变迁数据。

古籍修复的步骤主要包括拆线、溜口、补破洞(彩图1-12)、糟朽书叶托裱、折叶(彩图1-13)、修剪补纸、捶平(彩图1-14)、齐栏、齐下脚、压实、订纸捻、裁齐、锉平、包书角、装修书皮、锥眼、订线、粘书签等数十道工序。并配置专业古籍修复室、修复工作台、毛笔、棕刷、起子、镊子、浆糊槌、铁锥等数十种修复工具,以手工宣纸为主要材料,手工浆糊为黏合剂,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一部书从准备修复到最后完成,其过程较为漫长,需要高度的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才能达到最佳修复效果(彩图1-15)。其中任何环节出了错漏,都可能导致古籍遭受“修复性破损”。应结合新设备、新技术,对配纸、染色、纸张酸碱值(pH)等进行检测与配置,遵循文献安全性原则,尽可能增加文献寿命,促进古籍修复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