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剂量效果迅速之奥秘
使用经方效果迅速的背后是治疗时分清先后缓急,并针对问题要点逐一击破,就像找到一块石头的弱点敲击就容易将石头破开。俗语说“人多手脚乱”。当一个处方的药物繁杂,药气从周身上下不同方向流通,反而易导致气机逆乱。不少患者在服药后感觉不适,其中原因可能与药物之间的搭配不良有关。
大部分经方均为空腹服药较佳,但是现在不少医者认为中药饭后服较好。究其原因,当中药处方繁杂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药物配伍,就容易导致方药伤胃甚至影响周身正气,故此饭后服药是为了缓和药力作用,让药物混合食物,降低药力。经方的方药大部分配伍简单,一般也有考虑到胃气,故此经方通常可空腹服药,让胃肠直接吸收,较少有胃肠不适的问题。
使用原方,不加减,不合方,是经方能获速效的关键原因之一。若随意加减,使用合方治病、大处方治病,实与中医方剂学的理念相悖。方剂学中讲求全方药物互相配伍,有严谨的理论解释,可是当医者看到患者身上有其他病情而增加药物或合方时,这时候所增加的药物,是否能够与主方互相配合?是否确定没有影响主方的药性走向、寒热属性?君、臣、佐、使如何配伍?这些基本的方剂学理论,往往到了临床治疗时就荡然无存。如果加减用药,像张仲景列出的“加减法”一样,有考虑到与主方的病证联系,甚至加减一药的时候主方药物的剂量也相应调整,这样的加减法是可取而且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到多了某证就加用某些药,而没有考虑到其与主方药物的关系,就容易导致误诊误治。这种现象在合方的情况下尤为突显,现代中医使用颗粒剂(又称冲剂、科学中药)治病,有的医者甚至将三五个处方合起来使用,这样方药之间的配伍就容易出现矛盾,难取速效且容易出现副作用。
经方能起速效的另一关键原因,是其服药剂量具有“累积性”,即“药少力专”具体应用的呈现。经方的剂量看似比较大,但不可以这样直接下结论,也有不少经方剂量较轻。曾经有统计研究说明,以临床处方的全方总剂量计算,现代一般中医处方的总剂量与经方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这是由于现代中医习惯处方药味数多,每一味药剂量轻;而经方则倾向于处方药味数少,每一味药剂量重。所以两者的总剂量是差不多的,这方面在《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中有深入讨论。
大部分经方的“一次服用量”并不重,跟现代处方相近,只是“一天服用量”相对较多。以桂枝汤为例,原方桂枝的剂量为三两约45g,分3次服,故一次剂量约为15g。这样看桂枝汤一次服用量颇轻,而且全方只有五味药。但别忘记,桂枝汤一天可以不止服3次,甚至可以服2~3剂,即一天可以服1~9次,那么就是一天可以服15~135g桂枝。这类似于“少量频服”的概念,可以让药效持久发挥,能够起到累积的效果。
累积药力效果十分重要。如使用桂枝汤等发汗药方,需要取微微汗出,但又不宜大汗淋漓,因此就要采取这种每次轻量服药,通过缩短服药时间(桂枝汤方后注云“后服小促其间”)以达到累积药效的目的。又如以承气汤证攻下腑实,需要一鼓作气,但又不可药力过猛以防损伤胃气,除了可以选择不同承气汤外,还可以改变服药方法。如小承气汤的服药法中一般是煎煮剩下“一升二合”然后分两次服(即一次服六合)。此外,还有一次服一升的增量用法及“少少与”的轻量用法,可见张仲景对于剂量十分讲究。
虽说我们使用“原剂量”的经方,但也与张仲景一样会灵活调整,并非固定不变。例如,小儿需依据年龄层次,全方分开多次服药(如桂枝汤是一天分三次服,则小儿可分六次服、九次服不等),以减轻一次服用的剂量,同时又可以根据服药反应一天服不同次数。遇到年老、体虚,或者服药后反应较为剧烈者(如出现汗、吐、下较为明显者),亦可减少服药次数或将全方分多次服。例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方的煎服法是“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意思是煎煮一次分六次服,一天服三次,一剂可分两天服。即将全方减半剂量,原因是经过误治,正气偏虚,为防药力过猛耗伤正气。张仲景没有将全方每个药物的剂量减半,而是增加服用次数来减半剂量。这种通过调整服药方式以增减药力的方法,比直接调整每一个药物的剂量更为可取,因为经方的药物之间是有固定配伍比例的,减少了全方剂量则连煎煮法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预期效果。由于每一位患者的体质与药物耐受力不同,故此只要在煎服法上做调整,不改变方药的剂量比例,则较为容易确保疗效。
剂量的累积,就好像要敲碎石头,除了要找到其“弱点”之外,使用力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下猛力作用在一点上,能够起到一鼓作气的效果。如在用药上则是使用较为精练、药味数少的处方,让药力作用在核心病机上,解决关键问题。如果敲碎石头用力太猛,也容易伤害到自己,所以用持续适中的力量敲打,效果才会持久。服中药有同样的情况,现代中医习惯服药煎煮一次然后再煮一次,一天服两次,这样服药剂量较轻。经方药物一般煎煮一次而不再煮,一天分多次服药,能够取到持续的效果。
我通过长期使用原剂量经方观察到,治愈疗程时间与服药次数有着密切关系。以小柴胡汤原方治疗感冒为例,一般是一两剂药即能治愈,原方是一天服三次,两剂药即两天服药六次;如果将六次药改分三天服,一天只服两次,那么治愈时间并非只是延长一天,而可能需要延长两三天;如果患者一天只能服药一次,那么并非六天能痊愈,而可能要延长多三五倍的时间,甚至难以根治。这是由于药力无法一气呵成,达到累积的效果。这样还只是与经方自身煎煮方式的一次剂量对比,假如是以现代处方剂量一天服两次,而且是经过了翻煎再煮,则剂量更轻;如果以颗粒剂服药,因其有效成分相对饮片汤剂更轻,则效果更慢。
或者有医者觉得,不使用原剂量亦可有速效而一两天治愈,这实际上是病情轻重的问题。例如,服用桂枝汤也可以一次即有效,亦可以服用九次才治愈,病情轻者自然有速效。一般现代处方剂量需要碰到病轻才有速效,而经方无论病轻病重都可有速效。这是因为经方的“一剂”已经等于现代处方的“几剂”一起服用了。
以小建中汤原方为例,患者服药后经常会出现腹泻,这是常见的“排毒反应”之一。因为其方倍用芍药,其味苦,通降之力可助气下行通行大便以祛邪,排出体内邪气如寒湿、痰饮、宿食。这样的反应就像服桂枝汤后能出汗一样,服小建中汤后则能通下。每一位患者的体质不同,服原方小建中汤后的反应也不一。健康人体内邪气较轻,服药后往往大便如常,但如果邪气较重、正气偏虚者,服药后则容易腹泻。但是,即使体内有邪气,如果服药不如法,未能服用原剂量的经方,则一般不会见腹泻的情况,故此一般医者临床使用普通剂量的小建中汤,往往不会见此反应。而且,即使使用原剂量经方,如果没有按原方煎服法一天服三次,或改为一天只服一两次,则亦未必会腹泻。再如,不少患者的药效需要累积,如服用三剂药,前两天未见腹泻,到了第三天则猛然腹泻,这就是药物之气在体内累积的效果。
就像是调兵遣将,需要累积力量,然后一鼓作气与敌人抗争。人体正邪交争也是一样,服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出现汗出、战汗、发热、呕吐、泻下等。经方服药次数多且密,是其发挥速效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