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医汇通派是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我国后,以西医学知识融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医学流派。其领军人物是承淡安、鲁之俊等;杰出代表还有陆瘦燕、朱琏等医家。
1822年,清政府借口“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此后不久,西医传入中国,民国政府又悍然宣布废止中医,无疑对针灸造成重创。承淡安在我国南方大力推广传授针灸绝学,创办函授、医院、学校、杂志,编写出版专著讲义;且东渡扶桑取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奄奄一息的针灸得以焕发生机。
20世纪30年代,承氏为博采西医之长,借鉴西医学手段研究针灸经验,从日本购回人体神经图等西医学书刊和久已失传的《十四经发挥》等医书,将大量西医知识引入针灸理论中。如腧穴学中注入了局部解剖内容,针灸治疗学中用中西两种医学病名等,使之互为对照、融会贯通,倡导针灸走“科学化”之路。20世纪50年代,承氏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建议卫生工作者积极地学习针灸疗法”,提出让西医人员学习针灸,认为临床疗效是针灸科学性的重要基础,对针灸科学性的论证需要借助现代科学,但针灸的科学化根本在于中医及针灸自身。故认为“经络问题不能从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中西医学既有相通之处,又要保持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倡导既要引进消化吸收西医学知识,又不全盘西化的正确主张,把发展针灸医学引向正确之路。
对现代针灸有重大贡献的另一位中西医汇通先驱鲁之俊,他致力于推广应用针灸疗法,抗战时期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首先在医院设立针灸科,并编写讲义教材传授针灸。后于1950年将其改编为《新编针灸学》正式出版,书中汇通中西医学,用巴甫洛夫神经理论阐释古老的针灸医学,既有理论的发挥,又有临床治验,对倡导针灸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实现针灸现代化起了正确导向作用。
陆瘦燕20世纪30年代行医于上海,为一时名医,所用针具均为自制,引入煮沸与酒精消毒法,采用体表暴露进针,取消自古沿袭的隔衣进针操作,改变了当时有些人认为针灸不卫生、不安全的看法。他还研制出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脉象模型,与西医同道协作,通过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测量体温、血糖、血浆柠檬酸含量的变化,用西医学研究手段研究导气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等针刺法,力图使古老的针灸理论融入西医学。
朱琏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了针灸确切的疗效,进而对针灸治疗效果的机理提出了解释,并用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学说来加以阐述,著有《新针灸学》。
随着西医学知识的引入,尤其是解剖、神经、生理学等知识,对针灸临床、理论、实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拓了许多针灸研究的新领域,针灸治疗手段不再局限于针与艾,而是引入了现代声、光、电、磁等诸多新技术,极大拓展了针灸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西汇通成为古老的针灸学与现代西医的沟通桥梁,使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呈现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的局面,这也是针灸学率先为世界所接受的原因所在。但临床与实验也对针灸传统理论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甚或是严峻的挑战,如经络临床价值与实质探讨、针灸治病机理的再认识,均显得更迫切与不可回避。
针灸医学现代化是无可争议的发展前景与正确目标,而中西医学的结合与汇通,则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初级阶段与必由之路。作为中西医汇通先驱者的“南承北鲁”(二人一在江南,一在江北)首开先河,尝试中西医结合,引领传统医学踏上现代化之路功不可没。当前针灸已初步实现了从混合、凑合到化合、融合,从一加一到合二为一的转变。针灸流派中的正统主流派,正在从黄帝岐伯针派到针灸现代化流派进行历史性跨越。承、鲁二氏对促进针灸与世界医学接轨与“入世”、加速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