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高成本的转型出路
“高增长、高成本”的最理想出路是“高增长、低成本”,就如这些年的苹果公司。这也让苹果市值一路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企业。[2]但除了苹果,还真找不出几家这样的公司;次理想出路是“低增长、低成本”,增长速度慢,但成本也控制得不错,就如欧美和日本的那些“贵族”企业;最差的出路就是落入“高成本、低增长”的“增长陷阱”,这也是增速放缓后,众多本土企业要面对的严峻现实(见图0-3)。
图0-3 高增长、高成本容易陷入“增长陷阱”
对于“增长陷阱”,其实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像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光伏、风电、海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都是因为整个行业陷入“增长陷阱”。其后就是连续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应对产能过剩、库存高企、资金紧张的问题。后者主要是宏观政策调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该如何跳出“增长陷阱”,重建竞争优势呢?
我们得从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职能上找答案。
作为一家企业,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其核心职能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设计开发个好产品,营销卖个好价钱,供应链以合适的成本和速度生产出来、配送出去。[3]如图0-4所示,这三块延伸为产品管理、需求管理和供应管理,互为犄角,构成企业运营的“铁三角”。别的职能,比如财务、人事、IT都是支持这三个核心职能的。这三大核心职能一道,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率和资本周转率,为股东盈利——这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图0-4 企业运营的“铁三角”
企业要脱离“增长陷阱”,就要从三大核心职能上找出路:要么在产品上下功夫,通过设计取得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要么把营销做得更好,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要么在供应链管理上做文章,在运营上取得成本差异化优势。这三条路,貌似都走得通,其实未必。
我们先看设计和产品的差异化。
在一个渐趋饱和、成熟的市场,产品会不可避免地同质化。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些曾经的几大件,无一幸免地成了大众产品,功能雷同、市场饱和、延续性设计创新的边际贡献不高,消费者对新增功能的敏感度也大为降低,而且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通过研发脱离“增长陷阱”,就是开发出“杀手级”的产品(比如iPhone),制造需求。对于大公司来说,这可遇不可求——大公司创新能力弱,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杀手级”的产品不但很少,而且一旦出现,往往来自那些外来的搅局者,很有可能造成现有的主要玩家统统出局。
就拿手机来说,在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过渡时,诺基亚迅速崛起,取代了摩托罗拉成为行业霸主,摩托罗拉从此一蹶不振;在数字信号向智能化过渡时,从来没做过手机的苹果横空出世,不只让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都成了历史,而且几乎顺便淘汰了传统的音乐、出版、摄影等多个行业。
再比如说新能源车,做得好的几乎都是新入局者。特斯拉的市值超过8315亿美元(2022年3月7日),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汽车制造商,超过后面10名车厂的市值总和,注定让美、日、欧那些燃油车巨头们吃尽苦头。小鹏、蔚来、理想在成为电动车的新宠之前,都和汽车没啥关系。
即便是“杀手级”的产品,最终也难逃被模仿和被弯道超越的命运。比如,虽然苹果的iPhone是个颠覆性的创新,但没几年,三星、华为等竞争对手就全面赶上了。再看三星,高端产品有苹果、华为竞争,中低端产品有OPPO、vivo和小米竞争,两面受敌,产品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开发“杀手级”的产品来救公司于水火之中。大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相对完善,但在重重官僚机制下,结果只能是平均水平或者略高于平均水平的产品。平庸产品越多,产品的复杂度就越大,规模效益就越低,单位成本也就越高,也就会让公司在“增长陷阱”陷得更深,就如曾经的摩托罗拉。[4]
我们接着看营销,以及在增加市场份额上的尝试。
在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尤其是公司的份额已经挺高时,要进一步增加营收,营销能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两个:要么打价格战,多分一块饼,冒牺牲盈利的风险;要么进入小众市场,冒营收有限但成本更高的风险。两者都可能让公司在“增长陷阱”里陷得更深。
市场份额之争大家见多了,两败俱伤的例子比比皆是,经常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导致行业的盈利水平整体下降。比如在电信设备市场,华为和中兴前几年的价格战,拼到最后,中兴亏不起了,华为也没得到多少好处,最后双方都不得不理性退出价格战。
中兴在海外的扩张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中兴微利甚至亏本接下很多海外项目,成为上市以来首亏的一大因素。这也给公司的现金流带来很大冲击,迫使中兴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把战略优先级从市场份额、盈利和现金流调整为现金流、盈利和市场份额。
既然在主流市场没法进一步扩张,营销就开始在“边角料”上下功夫,进入小众市场。小众市场的批量小、规模效益低、单位成本高。例如,某大型设备制造商针对主流应用时,同型号设备每年销售二三百套,但进入小众市场、针对一些独特应用时,一年销售一二十套就不错了,很多型号甚至只销售两三套。
小众之所以为小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需求。比如有些国家要求用特殊的材料,以满足环保要求;有些国家早晨6点前不能施工,因为丛林里的鸟儿要睡觉;还有些国家的安装现场在高寒地带,需要动用直升机来吊装。对于小众产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采购、交付和售后服务,都面临复杂度大增和成本控制难的难题。
小众市场的需求更加碎片化,但企业的供应链往往是按照相对大批量的产品设置,现在要满足更小的量、更复杂的配置、更独特的要求,供应链的灵活度和应变能力就会备受考验,成本压力更大。这些项目的盈利将大打折扣,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我们最后看供应链,即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
从表面上看,“增长陷阱”是个营收增长问题,实质上是个成本控制问题,即在营收增长放缓时,企业的成本没法按比例降低。那成本在哪里?成本主要在供应链的各职能:生产雇最多的人,采购花最多的钱,仓库里放着最多的货,还不要说那一座座厂房、一台台设备等固定资产。所以,供应链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是短期内跳出“增长陷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