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故乡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言

现代中国百年是故乡变迁重建的百年,电影作为大众、时新的艺术,见证、记录了百年故乡的变迁史、重建史。

“故”为逝去的时间,“乡”为曾住的空间,故乡情结永恒存在于人类心灵当中,因为任何人类个体在其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经历时间、空间上的变动,因而产生对过去时空下自我及其环境即故乡的追忆。[1]不管现实状态与未来境况幸与不幸,个体必然怀想思忖已逝岁月,由此构建起世界及自我观念。电影不管是记录外部世界还是探寻内部心灵,不管是有意去追思故乡,还是无意中忆及故土,都必然再现故乡的音容笑貌与深情厚谊。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现代中国电影对于故乡的表现、叙述与思考,进而考察现代中国对于传统故乡的怀恋、批判、反省,故乡文化与情感、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承续与嬗变,以及后现代社会对于故乡的想象与重建,同时考察电影在表达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时艺术的特质与进展。

关于本书的选题,除了一篇硕士论文,目前尚无相同选题的文献,但以“寻根”“乡土”“乡愁”“家园”为主题的文献不少,对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陶赋雯的《简论电影中的故乡意识》概述了故乡意识在电影中的体现,如电影导演的故乡意识、电影中所呈现的故乡意象。但关于电影故乡叙事的发展源流与社会文化内涵,都有待系统深入的探讨。部分文献讨论了后现代背景下故乡的沦亡,但对故乡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承续转型缺乏关注。不少研究者指出电影故乡叙事视角、价值维度的单一。实际上,不少研究者自己也常常避免不了以城市、现代性、发展意识形态为内化立场的单一视角,需要从更为包容、开放的视角来看待电影故乡叙事的保守倾向。部分乡土电影、寻根电影研究文献从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涉及故乡叙事。从已有文献来看,电影故乡叙事研究需要进一步贯通外发与内生的价值范式,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冲突中探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途径,方法上需要融合外部文化研究与内部艺术审美分析。

总体上看来,本书的选题仍属一个新领域,目前尚无从文化研究、电影史、电影艺术表现来对此选题做系统深入讨论的文献。

本书拟采用“审美类型学”[2]方法,论述中国现代电影故乡叙事的审美与文化流变。现代中国是故乡的破坏、改革、追寻、重建的百年。眷恋故乡是永恒的人类感情,在安土重迁的中国更是如此。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革故鼎新,剧烈动荡,革命与变革成为主潮,传统文化与故乡屡受冲击甚至惨遭摧毁,与此同时,回望、坚守传统与故乡的声音也不时响起,有时还掀起令人瞩目的强大思潮。在自诞生至今的中国电影里,故乡叙事是常见的,甚至是现代电影一个时隐时现的声部,在革命、城市化、现代化叙事的主潮背后,时弱时强地回响着故乡叙事的声音:回望、退守、质疑、犹豫、忏悔、梦醒。现代前期是对故乡的批判,现代中期是对故乡精神资源与文化传统的利用,后现代则是故乡的重建与虚无。早期故乡电影概念化、模式化严重,存在政治道德概念的图解,但在当时有宣传功能,能参与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

故乡虽然是现代中国电影及现代中国人心中一个无时不在的背景,但有意识将其作为一个明确主题进行表现的文本并不多,本书将蕴含故乡情结与意蕴的电影文本作为探讨对象。大量的乡村、城镇题材电影,并非刻意表现故乡,但涉及故乡,可以置于故乡与异乡、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结构中加以考察,所以有必要选入予以论述。

总之,本书尝试通过对典型电影文本的细读与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来探讨现代中国电影对于故乡的表现与叙述,通过电影文本分析考察现代中国故乡观念与情感、文化、社会心理的嬗变。在考察电影视听语言如何折射社会、文化、思想、心理内容时,尝试将艺术形式品评与社会文化反思有机结合。经由本书的讨论既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群体心理变迁,也能通过特定的视角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相信对影视创作提升艺术内涵与品质也是有所裨益的。

注释

[1]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55.

[2]杨恩寰.近现代西方美学研究文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