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导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1.2.1 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

工业工程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摇篮期——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末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从而开始了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除使用机器外,大规模生产还需要新的工作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创新——“劳动分工”和“互换性”。

1)劳动分工

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他以英格兰造针厂生产针的过程为例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第一个人把铁丝拉出,第二个人把它加固,第三个人切断它,第四个人负责把一头磨尖,第五个人弄出个针头,仅仅制造针头就需要2个或3个不同的操作,而制造一根针的整个工作过程大约需要18个不同的操作,这些操作是在不同的工厂内由不同的人分工完成的。”10个人每天能生产12磅针,或者说每个人大约能制造4800根针,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一个工人完成,而不是经过劳动分工,那么一个工人在一天内生产不出20根针。

劳动分工对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作用在于: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互换性

1799年,美国的惠特尼提出了“互换性”的概念。传统的互换性是指在机械和仪器制造业中,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要任何调整或附加修配(如钳工修理)就能进行装配,并能保证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互换性的概念奠定了合理化、专业化、机械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向大规模生产方向发展。对于现代生活来说,互换性也无处不在,譬如可以互换使用的手机充电器、笔记本电脑充电器,由于同一系列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大小与排列方式一样,因此键盘保护膜也可以互换使用,如图1.3所示。

图1.3 某网站上销售的可用于一系列产品的键盘保护膜

1832年,英国的巴比奇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论述了专业分工、工作方法、机器与工具的使用、制造的经济原则等。人们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提高效率,这就孕育了工业工程的思想,为工业工程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奠基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电动机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工程得以诞生和发展。此时出现了以泰勒和吉尔布雷斯为代表的工业工程奠基人。

参考阅读:泰勒与吉尔布雷斯的改进思想

1898年,泰勒工作于美国伯斯利恒(Bethlehem)钢铁厂。当时该厂雇有铲手工人400~600名,他们每天在广场上铲动各种不同的物料。这些工人不用工厂所准备的铲子,很多人自己从家中带来铲子。铲煤时,每铲仅重3.5磅,而铲矿砂时,每铲竟重达38磅。此种自备铲子的情形与每铲重量的差额,引起了泰勒的好奇。他想:铲子的形状、大小和铲物工作量有没有关系?每铲重量为多少时最经济、最有效?什么样的铲子,工人拿了既舒服又铲得多、铲得快?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泰勒挑选了两名优秀工人在场内不同地点、试验,他们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铲子去铲不同的物料,并记录所用铲子的大小及式样和每铲重量。经多次试验后,泰勒发现每铲重量约为21.5磅时,可获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也就是工作者每日每人可铲最多物料。铲重物时用小铲,铲轻物时用大铲,但每铲重量均在21.5磅左右。泰勒得出此结果后,就设计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铲具训练工人,并拟定奖励办法,凡工人能完成规定的工作,可得日薪60%的奖金,否则就派人教授工人正确的工作方法。经此改良后,原需400~600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仅需140名工人即可完成。每吨物料所需铲费减少50%,而工人工资则增加60%,除去研究所需各项开支外,每年还可节省78000美元。如此不但使工厂的生产量大增,也使工人工作效率提高,待遇增加,工作情绪也愉快多了。

1885年,年仅17岁的吉尔布雷斯受雇于一家美国营造商。他发现,工人造屋砌砖时所用的工作方法及工作的快与慢互不相同。吉尔布雷斯于是开始分析工人的砌砖动作。他发现,工人每砌一砖时,首先俯身用左手拾取砖块,同时翻动砖块,选择其最佳一面,在堆砌时将最佳一面朝外。此动作完毕后,右手开始铲起泥灰,敷于堆砌处,左手置放砖块后,右手复以铲泥灰工具敲击数下以固定砖块。吉尔布雷斯将此周期性动作拍成影片,详加分析,发现工人俯身拾砖,易增疲劳,左手取砖时,右手闲散,不是有效的方法,最后敲砖的动作也是多余的。于是吉尔布雷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新的砌砖方法。该方法是在砖块运到工作场地时,先让一价廉工人对砖块进行挑选,放在一个木框内,每框盛90块砖,其最好的一面置于一定的方向,此木框悬挂于砌砖工人左方身边,工人左手取砖时,右手同时取泥灰;同时改善泥灰的浓度,使砖置放其上时,无须敲击,即可定位。经此改善后,工人的砌砖量大增,砌一块砖的动作由18次减至5次,工人采用老方法每小时只能砌120块砖,而采用新方法每小时可以砌350块砖,工作效率提高近200%。吉尔布雷斯通过动作分析,确定了最好的砌砖方法,由此发展出日后的动作研究(Motion Study)。

思考:泰勒和吉尔布雷斯从哪些方面考虑对过程进行改善?

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将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生产与作业管理中。从1895年起,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思想。他首创了时间研究方法,并实际运用以提高总体效率。《科学管理原理》中涉及劳动组织、专业化分工、工作方法、作业测量、工资激励制度和制造工艺过程等问题。泰勒运用其卓越的活动能力,广为传授和宣传科学管理思想,此举对工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1)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

(2)挑选最好的工人,制定劳动定额。

(3)实行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使业主和工人认识到提高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

(5)为了提高生产率,应将计划控制职能与执行操作的职能分开。

(6)对大型企业实行分层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全球的影响非常大,对美国早期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福特的流水装配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被称为“动作研究之父”,他是一位工程师和管理学家,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动作研究方面。莉莲·吉尔布雷斯是弗兰克的妻子,她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被人称为“管理的第一夫人”。吉尔布雷斯夫妇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1)动作研究,坚持“动作经济原则”并把这种原则推广到工人中,使工效大为提高。

(2)探讨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疲劳研究,建议在工作中播放音乐,以减轻疲劳,并向社会呼吁把消除疲劳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4)强调进行制度管理,弗兰克·吉尔布雷斯认为任何工作都有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应该把这些方法系统化为一套制度,人人都遵照执行。

(5)重视企业中的人。

20世纪初,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管理既被管理者接受与采用,又被工人阶级视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而遭到反对。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议将“科学管理”更名为“工业工程”。从那时起,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纯技术型工程学科发展至今。

在此阶段,对劳动分工、标准化和动作研究最成熟的应用就是1913年亨利·福特创造的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福特T型车生产线,如图1.4所示。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T型车。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福特夫妇和爱迪生相约来到交通馆。在这里,福特T型车生产线每天下午演示3小时,每10分钟组装一部整车并现场销售,如图1.5所示。世博会期间共生产4400辆福特T型车。福特汽车装配流水线实现了元件和程序的标准化,以及技术分工的精确化,彻底改变了全社会的生产组织理念。

图1.4 福特T型车生产线

图1.5 福特T型车下线

在《亨利·福特财富笔记:汽车大王的创业箴言》一书中,亨利·福特表达了如下主要思想:

(1)低成本生产的秘诀。每个企业家都想进行低成本、高效益的运作,以使企业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享利·福特在福特公司所做的一些探索,为该公司后来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成为该公司为顾客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有力工具。

(2)服务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当任何一家公司完全投入商业服务时,就应该以它为行动准则,一切为顾客的利益着想,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当企业真正做到这一点之后,利润必然会作为良好服务的报酬而到来。

(3)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并且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来挖掘人的巨大潜力,依靠员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旺盛势头。

(4)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的核心也许就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一位发明家或一位喜欢思考的工人不断地想出新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观念得到改变之后,才有可能将这些具有新观念的人招收到企业中来,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工作。

参考阅读:重复劳动——摘自《我的生活与工作:汽车大王福特传奇》

重复劳动即一件事情一做再做,并且总是用同样的方法,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对我来说这也是很可怕的,我不可能整天做着同一件事情。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我该说对大多数人来说,重复操作并不可怕。事实上,对有些类型的人来说思考才是绝对可怕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理想的工作是那些不需要表达创造性本能的工作,那些既需要头脑又需要体力的工作几乎没人愿干——而我们总是需要那些因为某项工作困难而喜欢这项工作的人。一般的工人(我这么说有点不好意思)想要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是不需要他费多大劲的,尤其是,他想要一份不需要动脑筋的工作。那些被称为创造性类型的人也和那些对单调劳动绝对恐惧的人一样,很容易想象所有其他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安分,因此对那些整天做着几乎同样动作的人表示着毫无必要的悲天悯人。

如果你能持认真对待的态度,你就会发现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具有重复性的。一个商人有一套常规,他非常精确地予以遵循。银行董事长的工作几乎全是老一套。银行的低级官员和职员的工作则完全是例行公事。确实,对大部分事情和大多数人来说,有必要建立某种固定常规方式,以使大多数动作成为纯粹的重复性动作,否则,个人将完不成足够的工作以便能靠自己的努力过日子。任何一个有创造性头脑的人都没有理由去干单调的工作,因为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的需要在哪里都是很迫切的。对于有技能的人来说,绝对不会没有出路,也绝对不会无法施展才能。但我们得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有技能的人,即使有这种想法,那也只是缺乏通过训练测试的勇气。一个人是无法只依靠愿望而成为一个有技能的人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器的帮助,就无法挣得维持自己生活的收入,那么因为他使用机器可能导致单调而废弃机器,这是造福于他吗?让他去挨饿?还是最好让他过上好生活?一个人会因为挨饿而更幸福吗?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一台机器,他会更幸福吗?假如他生产出来的比他所能生产的要少,并因此获得少于他可用于换取利益的收入,他会更幸福吗?

我还没有发现重复性劳动会给人造成某种伤害。专家们告诉我,重复性劳动是既损害身体又损害精神的,但这并不是我们调查的结果。有一个事例,是说有个人整天不干别的,只是踏着踏板排放装置,他认为这动作使他成了单侧症病人,但医院检查显示他并没有得这种病。不过,当然,他后来被调去做另一种工作,这工作需要运用不同的肌肉。几个星期之后,他又要求再干回他的老本行。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一天8小时做着同样的一套动作很容易使身体变形,但我们从未碰到过这样的事例。只要有人要求调换,我们便予以调换。我们希望能定时对他们进行调换,只要工人们愿意,这是完全可行的。但他们不喜欢不是由他们自己提出的调换。有些操作无疑是单调的——如此单调,看来不可能有人愿意长久地干着这同样的工作。比如,整个工厂最单调的工作也许就是用钢钩拣齿轮的活了:把齿轮拣起,在油桶里摇一下,然后把它放进篮子里。这个动作没任何变化,齿轮总是放在同样的地方,工人摇每个齿轮的次数同样多,他把齿轮放进总是放在同一个地方的篮子里,这不需要什么力气,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他别的什么也不干,中间只来回轻轻地挥着他的手——那钢钩非常轻。但干这项工作的人已经干了整整8年,他把挣到的钱积蓄下来并进行投资,到现在他已有4万美元了,并且他顽固地拒绝每一个让他去干更好的工作的劝告。

最彻底的调查都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例子,说是人的头脑由于工作而被扭曲或变麻木。那种不喜欢重复性劳动的人不会干这种重复性劳动,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都根据其优越性和技能分成甲类、乙类和丙类,每一类都有10种到30种不同的操作。一个刚刚被雇用进来的人去干丙类的活,当他干得更好的时候,会进入乙类,依此类推,他再进入甲类,从甲类出去后可进入工具制造部或其他需要更高能力的工作。他能进入什么地方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如果他一直待在生产部门,那是因为他喜好的缘故。

……

在调查的当时,工厂有7882项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中,949项被认为是重体力活,需要由健全、强壮的人来干;3338项需要身体状况和体力一般的人来干;剩下的3595项工作根本不需要什么体力,大部分工作只要妇女或稍大点的孩子就能干。

对最轻的活再次分类,看其中多少项需要由身体健全的人干。结果我们发现670项可由无腿的人干,2360项可由只有一条腿的人干,2项可由无手臂的人干,715项可由只有一条手臂的人干,10项能由盲人干。这样,在7882项工作中,有4034项——虽然其中的一些需要力气——并不需要完全的身体能力。

3.发展期——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

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果被广泛引入IE活动中,人们从多种学科的角度来考察、分析和改进所研究的系统。1924—1932年梅奥著名的“霍桑”试验,使人们认识到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作用对生产率的提高更为重要,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方式。1924年休哈特首创质量控制图,使统计学成为IE研究中的一项有力武器。工作研究、质量控制、人事评价与选择、工厂布置、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已成为工业工程的内容。随着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费希首创“工程经济”,解决设备的“经济性”问题。运筹学的产生为决策者提供了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决策的方法,工业工程师将其应用到工厂管理中,使工业工程的技术内容得到大大的丰富与发展。

休哈特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他是美国质量工程师、统计学家、管理咨询顾问,被人们尊称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1924年5月,休哈特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1931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全面阐述了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前控制。休哈特同时认为,“变异”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个方面,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统计工具来了解“变异”,这个工具就是控制图。控制图的提出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生产过程中借助生产后的检验来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在产品质量开始出现问题时就能及时发现,从而避免不合格产品大规模出现。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控制图,假设一个认真学习、发挥正常的学生在英语考试中的成绩平均为88分,但是由于各个阶段的知识点不同,考试题目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在88分的上下5分间进行波动,即这个学生的成绩会在[83,93]区间内波动,而且在这个区间内的成绩波动是正常的,这个区间内的成绩“变异”是知识点差异、考试题目差异、试题难度微小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休哈特称这些因素为偶然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对结果的影响很小。但是,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突然考到70分,甚至60分,则认为异常事件发生了,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认真思考出现了什么问题,是题出得太难,还是这个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这个学生在此阶段没有认真学习。可见,当异常事件出现时,有很多可能导致这个事件出现的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系统因素,系统因素是可以避免的,管理者应当分析出导致异常事件的系统因素,并解决问题,使系统重新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在上述例子中,83分和93分就是控制图的上下控制线,在两个控制线之间的分数被认为是正常的,当超出控制线的分数出现时,就需要关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分数的出现,特别是低于83分的分数出现时。当然,超过93分的分数没什么不好,但这毕竟也是一种异常事件,也需要慎重考虑,例如,是题太容易了,是这个学生抄袭了,还是这个学生真的突然水平上升。如果结果是由前面两个因素造成的,那么老师和家长还是需要慎重对待。

4.成熟期——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建设的恢复需求,生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三种典型的生产系统。由于生产系统复杂度的提高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人和其他行业的操作者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仪器和设备,因此引发了很多事故,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思考,于是通过工效学来引入符合人的认知能力和生理能力的设备和生产环境。在此阶段,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和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OR)的产生为工业工程应对管理与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改造、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1)以人为本的产品、事务设计——人因工程/工效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大力发展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由于片面地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使用者操作能力的研究和训练,因此遇到了许多问题。以飞机为例,由于座舱及仪表的显示位置设计不当,经常造成驾驶员读仪表或操作错误,进而发生事故。另外,许多操作在战斗时不灵活,使飞机命中率降低等。经过分析发现,这些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

(1)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致使仪器的设计和配置不当,不能适应人的要求。

(2)操作人员缺乏训练,不能适应复杂机器系统的操作要求。

这些原因引起了决策者和工程师们的高度重视。工程师们开始感到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要设计一个好的现代化设备,只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设备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工效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式形成了,各种工效学会,如国际工效学会和美国工效学会相继成立。

2)运筹学

“运筹”一词出自中国古代的“运筹帷幄”,原句是记载于《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运是指运用,筹是指计谋、谋划,帷幄是古代军中帐幕。运筹帷幄是指在军营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近现代的运筹学也起源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主要是为解决战争中的军事方案问题而形成的一门管理科学。

运筹学是运用科学的数量方法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筹划和运用,实现管理及决策最优化的综合性学科。最早进行的运筹学工作是以英国生理学家希尔为首的英国国防部防空试验小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高射炮系统利用研究。英国人莫尔斯建立的分析美国海军横跨大西洋护航队损失的数学模型也是运筹学的早期工作,这一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了深入而全面的发展。1938年,英国空军就有了飞机定位和控制系统,并在沿海地区设立了雷达站,用来发现敌机,但在一次空防演习中发现,由这些雷达发来的(常常是互相矛盾的)信息需要加以协调和关联,才能改进作战效能。于是他们提出了“运筹”的课题。为此,英国成立了专门小组,由罗威把这一课题研究命名为运筹学。这个专门小组就是空军运筹学小组,当时主要从事警报和控制系统的研究。1939—1940年,这个小组的任务扩大到包括防卫战斗机的布置,并对未来的战斗进行预测,以供决策之用,这个小组的工作对后来的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筹学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系统工程中,除英国外,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成立了军事数学小组,研究并解决战争提出的运筹学课题,例如,组织适当的护航编队使运输船队损失最小,改进搜索方法,及时发现敌军潜艇;改进深水炸弹的起爆深度,提高了毁伤率;合理安排飞机维修,提高了飞机的利用率等。这些运筹学成果对盟军大西洋海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许多战斗的胜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战争结束时,在英国、美国及加拿大军队中工作的运筹学工作者已超过700人。正是由于战争需要的促进,运筹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成为一门科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运筹学继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并且日趋成熟。其实,除了在军事和生产中应用,在服务系统及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运筹学的应用案例。在服务系统中,随着服务任务的复杂度的提高,出现了银行的排队问题、物流运输路线规划问题、快递人员的配送路线优化问题、快递人员的货物装载优化问题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运筹学解决家务的问题,譬如,如何在早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洗漱、做饭、吃饭等任务。从学校到徐家汇有公交、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哪种组合方式成本最低?哪种组合方式最省时间?这些也是运筹学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市场竞争以资本竞争为主,工业工程从早期应用工作研究解决现场效率提高发展到企业整体的设计、改善,包括工厂设计、物料搬运、人因工程、生产计划、库存控制、质量控制等。

同时,工业工程已不再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专利”,其被成功引入亚太地区。在引入和应用工业工程方面最典型和最成功的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期,日本从美国的管理思维和技术手段中成功地将工业工程引入本国的各行各业,并进行日本式消化和改造,创造出“丰田生产方式”,也称“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现在仍然是汽车行业的管理基础,为现代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其他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有很多企业仍未开始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从而造成了中国粗放式经济的现状。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更是加大工业工程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在高等教育、培训、企业应用等方面都走在国际前列,开创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飞速发展局面。从这个时期起到现在,形成了现代工业工程学科体系。

5.创新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

这一时期是社会生产力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国际市场的形成,原有竞争转变为全面性供大于求的竞争,竞争焦点在于价格、质量、品种、交货期、售后服务等,使企业的生存对管理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企业不再仅仅注重大型化,而是更加注重多样化、柔性化,生产力发展速度在世界各国很不平衡。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系统工程、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使工业工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又迎来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因而,当前是工业工程学科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工业工程被全面应用于生产、服务、行政、文体、卫生、教育等各种产业之中。

同时,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了新的组织模式,也出现了诸如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希望将不增值或者不擅长的生产或服务部分独立出去,由其他公司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出现了社会分工。譬如,企业不再生产某些零部件,而是通过向其他企业采购这些零部件来保证生产;企业取消了众多的自营销售点,交由专业的零售或者批发商来完成销售任务。这样企业只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最强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合作,完成以前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由于在社会分工下,这些企业是合作和供应的关系,而不是以前的大企业拥有不同的小企业和车间的关系,因此这些企业形成了一个供应链,而对供应链的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制胜的核心因素之一。

参考阅读:阿斯顿·马丁内查采购分包,专家称其行为涉嫌腐败

2014年2月,阿斯顿·马丁股东之一的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表示,阿斯顿·马丁的采购供应链上可能存在分包违规行为,其内部正在进行调查。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先生认为,层层分包与分级采购的概念完全不同,业务被完全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承揽涉嫌腐败。

事件回放:据外媒报道,英国超豪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因油门踏板品质山寨,宣布召回2007年11月以来生产的总计17950辆超跑,占其此期间生产数量的近75%。

违规踏板的供应商在阿斯顿·马丁的报告中被指是深圳科翔模具有限公司。阿斯顿·马丁油门踏板的一级供应商是英国公司Precision Varionic International,二级供应商是来自中国香港的Fast Forward Tooling(FFT)公司,层层转包到科翔负责生产油门踏板臂,而科翔并未使用规定的杜邦原材料,而是用的东莞合成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杜邦仿冒品。

记者求证:二级供应商人间蒸发,三级供应商称没有相关业务。

事发后,记者分别到深圳科翔模具有限公司、东莞合成塑料有限公司,以及阿斯顿·马丁的二级供应商FFT公司进行采访。其中,深圳科翔公司负责人张志昂明确否认其是阿斯顿·马丁的供货商,“我们真正的生产车间不足400平方米,而且设备陈旧,根本没有能力承接阿斯顿·马丁的大订单。”张志昂说。

二级供应商FFT公司的注册地址为中国香港,但公司临时网站显示,其实际办公地址位于距伦敦160多千米外的莱斯特郡城郊一处仓库和制造厂密集的区域。记者采访后发现,该公司仅有一间20~3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而唯一的一名员工已经有几个星期没有出现了。

记者追访东莞合成公司的注册地址,发现该地址并无此公司,工商局也查不到该公司的相关信息。

持续进展:阿斯顿·马丁小股东称公司正在内查采购分包。

2月11日,阿斯顿·马丁(中国)发出书面声明称:将免费召回中国地区总计1094台可能存在缺陷的车辆。并称其英国生产基地拥有225家一级供应商,他们对于所有的一级供应商都严格执行完备的风险管理流程。

2月12日,阿斯顿·马丁的中国股东——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汪潮涌在接受某财经媒体专访时表示,阿斯顿·马丁的采购供应链上可能存在分包违规行为,其内部正在进行调查。此外,对于此前有关阿斯顿·马丁公司股权更迭、CEO职位即将进行人事调整一事,汪潮涌也没有否认。

2月12日上午,记者联系阿斯顿·马丁(中国)公关负责人询问是否有“公司正在进行内部自查”一事,对方表示,这个情况他们尚不了解,因为跟公司总部的沟通存在时差问题,邮件的来往或许有一点滞后。

专家观点:公司管理存在问题,层层分包涉嫌商业腐败。

2月12日上午,著名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零部件的采购对于汽车主机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多数主机厂都对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介入很深,主要是为了在体系上保质保量,在成本上精确控制。为此,主机厂甚至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与零部件供应商共同研发,进行产品改进和财务分析等。在汽车行业,主机厂对零部件采购层层分包的情况非常少见。

以阿斯顿·马丁为例,该车的产量低,对零部件的采购量也不大,低产量的订单更容易被供应商抬价,为确保成本核算更为精准,厂家理应亲自与供应商谈判,至少也应该进行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后进行选择。

“问题的焦点不是深圳科翔有没有生产这些零部件,而是阿斯顿·马丁作为主机厂不能在出了事情之后把责任全都推卸掉。”钟师说,如果零部件供应商完全没有生产能力,仅靠人脉关系得到订单,再进行分包,这是典型的层层扒皮行为,涉嫌腐败。“从这件事情来看,阿斯顿·马丁公司毫无管理质量可言。”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在创新期还出现了基于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s Resource Planning,ERP)、虚拟企业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