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内耗与痴缠:沉迷在假我的游戏

第一章 习惯成瘾

1 取悦症:你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太差

一个朋友开了间工作室,他的公司网站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另外一个朋友懂些技术,就过去帮忙看看。他家住在石景山区,那段时间每个周末都往返于40千米外的朋友的工作室,并没有怎么休息。

说起来,他与这个朋友也并不怎么相熟,不过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且只有一面之缘,但对方开口,他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我的这位朋友确实是一位“好好先生”,平时工作朝九晚九地忙,周末从不为自己着想,还要奔波劳累去给别人帮忙。生活中他是热心肠,谁有什么事都喜欢求助于他。不是因为他能力过人,只是因为他不会拒绝,哪怕委屈和牺牲自己也要铆着劲儿为别人两肋插刀。

他让我想起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这个女孩当年因为男朋友不想留在广州便辞去了很有前途的外企工作,跟男朋友回到县城,考上了公务员,结婚生子。她的生活除了照顾家庭、工作,还有一大堆“公益”要做。因为她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又爱帮忙,所以亲戚、朋友、领导、同事的孩子需要课外辅导时都找她,也是因为她略懂投资理财知识,所以也经常毫不客气地被他们当作家庭理财顾问。

几年不见,我发现她苍老了许多,生活里完全没有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有点空闲时间,都忙着帮助别人。我问她这样快乐吗?她说太累了,起初那点快乐早就消耗殆尽了,现在就盼着能甩去这一身麻烦,轻松地过自己的日子。她还想着腾出时间做点其他事,但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帮别人的忙上,根本无暇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身边可能不乏这样热心肠的人,或者你也是这样,对别人很好,只是对自己太差。整个人就像在为别人而活,无私到让人总是止不住赞叹他们高尚的品格。只要别人开口,无论是力所能及还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的事,他们都一口答应。他们可能自己过得捉襟见肘,还会慷慨地借钱给朋友;工作上已经忙得团团转,还会挤出时间帮别人解决麻烦;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不舍得给自己买一身衣服,给伴侣置办行头时却舍得一掷千金。在满足别人需求的同时,他们还掩藏着自己的欲望,舍弃了太多自我。

取悦的表现:极端无私

我承认,的确有乐善好施者,他们寻找人生意义的方式就在于帮助他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十足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抛开深层次的东西不谈,至少他们是快乐的。但另一群人,看起来也同样一身侠肝义胆,也的确在为别人的福祉不停奋斗,但是他们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快乐。为了成全他人,常常委屈自己,屡次想要拒绝别人的求助,却终究还是吐不出一个“不”字。

这样的人,心理学家给他们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症”。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他们友善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

这样倾其所有取悦他人的人,并非为获得某种利益而刻意讨好,他们只是对拒绝和敌意有着天然的畏惧和焦虑。可能他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其实是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被需要是一件多么体面又风光的事——这说明你不是一个无用之人,说明你在他人眼里有着熠熠生辉的价值。像一匹良驹终于在人群中被伯乐发现了,那种兴奋和激动真是难以掩饰。

没错,每个人都会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但别忽视,这样的价值感只是我们建立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来源。正确的自我认同首先应基于良性的自我反馈,而完全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自信就像搭建在沙尘之上的高楼,风吹沙动,并不牢靠。

一旦有一次你没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失落和价值丧失感便会如影相随,让你痛苦、焦虑,产生深刻的自我怀疑:“我没能帮上忙,我真没用。”

取悦的表现:过分善良

除了获得价值感,看管人性格紊乱症的人还追求情感上的满足。为了获得爱和温暖,他们自认为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他们的内心暗示是:“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抱持着这样的生活逻辑,他们渐渐形成了讨好型的人际交往策略。

根据萨提亚理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有四种应对策略:

1.讨好型: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以他人的喜好为标准,通过迎合他人保护自己;

2.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绝对理性地分析一切问题,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将自己的感情、情绪完全封闭起来;

3.指责型: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对方,保护自己不受伤;

4.表里合一型:心理与行为呈现统一的状态。

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我们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策略,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需要因人而异的方式。但讨好型的人始终如一地以跪地仰望的姿态与人接触。当取悦症越来越严重,他们不仅会积极回应别人的需求,还会主动去迎合。这渐渐成为他们的人格面具,在不断的自我暗示和他人的反馈中,强化着自己“善良、乐于助人、无私”的对外形象。这样的对外形象还常常会成为被人利用的原因。原本他们只是把善良当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却未曾想到,过分善良也会害了自己。

因为觉得你不会拒绝,所以旁人会习惯性地向你索取,必要的、不必要的事情都来求助于你;因为觉得你总是为他人着想,所以旁人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为然地忽略你的感受。

取悦症患者可能会感到被辜负、被欺骗,却始终不愿意从这种模式中寻求解脱,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别人不满意是因为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多,别人不开心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所以别人的剥削只会让他们更努力地讨好。

他们不是天生媚骨,也并不虚伪,他们只是感到无能为力,对说出拒绝无能为力,对放弃自己习惯性的迎合无能为力。

终止取悦,过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还想过好自己的人生,就不能只为别人的福祉忙碌。首先,你要学会分辨哪些忙该帮,而哪些事情确实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即便你帮了,不但会让你劳累、收不到应有的感激和回馈,也牺牲了自己的需求。有效的分辨方式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就是说依据他人对你而言的重要程度决定是否帮忙。有很多人可以称为朋友,但不是与所有人的交情都相同,他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也各不一样。

取悦症患者的内心焦灼,常常就是因为他们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好像所有人都紧紧地簇拥在心间。实际上,在这样密不透风的空间里,他们只会感到更加窘迫、急促、呼吸困难。

每个人都是带刺的,交往时不能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只会让你在感到温暖的同时被刺伤。跨越遥远的心理距离奔到他人面前为他人解决麻烦,是一种心理资源的巨大消耗。

首先,请明确对方的重要程度。

在我们的生命里,很多人都是出现了又消失了。朋友来来往往,爱人有离有合。很多感情目的不纯,去向不明。我们手里能够真实握着的感情,到底只有几份。所以,下次给予善良和爱心之前,请先问问自己,这个人、这件事是不是重要到需要你先把自己丢在一旁。

其次,请先确认自己“有余”。

我认为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而言,最真挚的给予就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但是,这个“有”是以自己“有余”为前提条件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是对自己无爱,那还怎么爱别人?

想想飞机起飞前播放的安全须知,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无论如何都请先为自己戴上氧气罩再来帮助他人,否则,害人害己。把自己掏空去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是那么伟大,并非每个人都是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赴汤蹈火。

最后,学会自我设限和拒绝。

当你确定这件事确实帮不到、做不了,当你判断这个人不值得、不至于时,请用不带有敌意的坚决告诉他们:“抱歉,我帮不上忙。”

判断一个人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他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同时能否接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拒绝常常和否定相连。你总感觉拒绝别人是在否定对方的价值,正是因为你会把这个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你也同样害怕拒绝他人。你希望自己是无害的,是利他主义的,你不想伤害别人的自尊,所以你不拒绝。

怕说“不”的人,在过去的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许……”的规则和约束。在“不许……”的语言暴力下,人的行为在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里容纳了过多与“不”相关的内容,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不拒绝并不意味着能够避免和减少伤害,当你因不忍拒绝或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为难自己也耽误他人的时候,只会在无尽的拖延中伤害彼此,面对他人的求助,拖延才是最残忍的拒绝。所以,拒绝也要及时开口,讲明原因和表达真诚的歉意,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解决方式。

任何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爱,都请先以不破坏自己的生活为前提,适度的牺牲和忍让是一种美德,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值得让你放弃你自己的生活,不留一点爱给自己。

如果你不能停止这种不断付出以取悦他人的心态,你也将一直跪在别人的心里,难以挺直腰板,最终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人生,换取的只是他人习以为常地接受这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