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共建荷城“农家书屋”,探索基层党组织创新思路
图书馆党总支
【摘要】自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农家书屋”的概念以来,“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如今已建成上万家农家书屋。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借助于学校“党支部创新活动”的契机,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走进农村,实地了解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通过协助共建“农家书屋”,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农家书屋”建设及新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家书屋 基层党组织 创新
一、“农家书屋”的由来和概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渐富裕,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还相对滞后。据零点调查《2005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显示,文化娱乐设施和资源在我国农村地区极度匮乏,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的图书和音像。2007年,中央“两会”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在随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又要求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1.“农家书屋”概念的提出
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是指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同时,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在书屋建设方面也制订了很多管理制度,如所有“农家书屋”统一形象标识,采用统一名称、牌匾、告示牌,以及统一的印章、借书证、登记本等物件,实现书架、书籍统一编号,统一书屋开放时间等。2008年和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印发了两批《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把握农民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需求,选择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普遍适用的出版物,同时还充分考虑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等人群的阅读需要。
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
2.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自2007年以来,国内大多数省份先后组建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机构,到2009年,国家投资近五百亿,建成了4万家农家书屋,出版各类适农出版物2万多种,惠及几亿城乡人口。其中,安徽、江西、河北、福建、甘肃等省在2007、2008两年中均建设了近5000家农家书屋,为农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007年11月,广东省按照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和谐广东”的战略要求,组建了以省新闻出版局为主的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及办公室。首批农家书屋筹措资金66万元,共建起了22个示范点。截至2009年3月,广东全省已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助、各地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青工书屋)3063家。
农家书屋是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保障了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是佛山市经济基础较好的一个镇,当地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逐年提高。街道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因此,对于国家建设“农家书屋”的要求,街道积极响应并进行了认真部署规划。
街道文化站从2007年起开始在辖区内的多个村镇创建农家书屋。在政府拨款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街道在2007—2008两年中建设了十余家农家书屋,其中2007年建设了8家,2008年建设了3家,并计划2009年再建二十余家。
为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荷城街道还制定了《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岗位考核方案》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家书屋的管理要求,落实书屋的管理工作。
今后,街道还将以书屋的“书”为文化细胞,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化事业,把书屋建设成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影视娱乐、文艺培训、棋牌切磋等多功能的文化阵地,大力开展综合文化站建设,形成资源集聚,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图书馆党总支和荷城街道范洲村共建历程
2008年11月,在学校党委组织部的创新活动中,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申请了以“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共建‘农家书屋’”为主题的创新项目,借助于国家大力发展“农家书屋”的良好时机,深入农村了解发展现状,发挥自身的人员和资源优势,探索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推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党支部建设。
1.前期调研
2009年3月,图书馆党总支到荷城街道调研“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为创新活动进行前期调研。调查小组一共走访了荷城街道下属三个村的农家书屋,包括一个自然村和两个行政村,分别是塘伙村、庆洲村和范洲村。
塘伙村是一个自然村,常住人口虽然只有300多人,但村民的人均收入却达到了1000元/月,有比较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高明人大常委办公室、高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高明荷城街道文化站共同建设了名为“新家庭文化屋”的农家书屋。书屋占地80平米,拥有几千册图书、期刊和20多种报纸,各种借阅规则完善,安排有两名书屋管理员,还配备了电脑并连上了互联网。书屋建成后,村民们在农闲时节、学生们课后或假期里都常到书屋读书报、学知识,因此书屋的利用率很高。此外,塘伙村还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
庆洲社区是调研小组参观的最大的一个村落。全村有5000多常住人口,还有6000多流动人口。辖区内除了种植业外,还有多家工厂企业,如塑胶业,印染纺织业等。庆洲社区书屋于2008年底建成,占地面积50平米,内部设置了阅览桌椅,张贴了文化站统一制定的借阅规则和文明公约,有兼职管理员一人。
范洲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脱贫致富、渴求科技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该村的农家书屋已经开始规划,预计在2010年度内建成。
2009年5月,图书馆党总支分党务骨干到从化市鳌头镇五丰村“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考察,为创新活动做进一步调研,并与当地村委书记黄子良等就书屋建设和管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意见交流。
2.选择和筹备
经过四个村的实地走访和调查,图书馆党总支认为,范洲村目前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种养技术也较为落后,与学校农林研究领先的特点吻合。此外,范洲村还是荷城街道2009年准备兴建农家书屋的一个重点村,村委会也已经规划了农家书屋的场地。经过讨论,党总支决定选择范洲村作为共建对象,希望为范洲村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双方共同建好农家书屋,以书屋为媒介,推动科技知识的传播,以科技知识带动农业的发展。
双方共建活动的筹备工作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拟定合作协议书。为了使双方合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图书馆采编党支部拟定了双方合作协议书,详细说明了共建双方分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积极搜集书刊资料。由于范洲村农家书屋还处于规划阶段,书屋所需的基本书刊资料很缺乏,图书馆党总支部号召党员积极捐书,还通过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等途径收集书刊。经过精心挑选,最后选择了约400余册书刊。范洲村委会则把近30平米的书屋修葺一新,还摆放了统一规格的书架,购置了部分新书。
最后,双方互通有无。图书馆多次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范洲村,咨询书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说明图书馆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范州村委会也通报了他们的工作进展状况。
3.双方共建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09年10月21日,图书馆党总支黄频英书记带领采编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图书馆党总支多位委员到范洲村,与荷城街道纪工委书记陈鹏生签订了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荷城街道共创共建“农家书屋”的协议。
图书馆党总支将精心挑选、多方筹集的400册图书当场赠送给了范洲村委会,大大充实了范洲村的农家书屋。这些书刊紧密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包括了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和大众娱乐等多种类型。在现场,图书馆的党员同志对书屋管理人员如何对图书分类、排架、借阅登记等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佛山电台还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全程采访和报道。
四、共建“农家书屋”的经验及其意义
作为校党委组织部立项支持的“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协助‘农家书屋’建设”创新活动的项目,协助共建“农家书屋”是图书馆党总支在服务思路上的一种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党总支和范洲村实现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1)改革创新,增强图书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图书馆党总支的共建活动正是响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图书馆党总支在共建活动中,创新服务方式,发挥了“四个一”的作用,即“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开展结对活动,搭建一个协助共建的平台,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帮助图书馆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捐赠一批图书”:在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为书屋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产业以及文学方面的书刊;“培养一批人才”: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指导培训一批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书屋管理员;“推广一些农业技术”:利用共建平台,依靠学校雄厚的人才和科技实力,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一些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拓宽服务新农村的渠道。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图书馆党总支深入农村,了解现状,协助共建“农家书屋”,不仅拓宽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水平。图书馆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也在某种范围内实现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图书馆党总支与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多次交流座谈,着力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增强了组织的生机活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推动着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2)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活动中,党员们多次走进农村,与当地党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村发展现状,通过发挥自身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书屋管理员,不仅深刻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让所有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在整个活动期间,每位党员都积极参与,出策出力,提高了党性,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着眼于大局的意识。
(3)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范洲村党委通过与图书馆共建,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切实增强了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2.提升当地农民的思想、科技和文化素养
农家书屋的建设对广大农民意义显著。首先,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文化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农民在家门口就能阅读书籍,弥补受教育的局限,及时充实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科技知识。其次,它可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家书屋”是农村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技术的集散、存储、服务和传播的中心,它最接近农民生活,在传播文明风尚、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众多,在农林学科方面更是卓有建树。通过共建活动,进一步打造沟通的渠道,请专家学者为当地农民讲解新技术和新品种、普及法律知识、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农民朋友走出麻将屋,走进农家书屋。
从短期来看,建设“农家书屋”可以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从长远来看,建设“农家书屋”有利于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阅读风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农家书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学习科普知识的课堂,培育文明风尚的基地,开展休闲娱乐的乐园。
3.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农家书屋”事业
“农家书屋”工程浩大,必须得到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这次创新活动通过佛山电视台报道,带动有心支援农家书屋建设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基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辐射效应。
创新活动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图书馆党总支还将继续加强与范洲村的合作,并依托华南农业大学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探讨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为农村送去书籍,而且送去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送去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周立军.广东农家书屋: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D].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广东省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文化书乡——广东省农家书屋发展综述[J].出版参考,2008(33)
[3]郑晓红.第二批农家书屋工程推荐书目评审会举行[J].全国新书目,2007(22)
[4]杨鹏星.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家书屋[J].全国新书目,2009(18)
[5]马功兰,郭春侠.农家书屋的书籍配置[J].安徽科技,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