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训诂专题研究导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语料与研究对象

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口语迅速发展,古人在书面文献中已经记录了相当多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引起训诂家们应有的重视。虽然古人也曾在笔记中作了一些词语诠释工作,但总体来说,其不足之处是十分明显的。参见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第五章“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相关内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280页。一直到20世纪,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出版,才表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年的相关成果则已比较多见。

从事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要特别重视语料。常见的中古汉语语料有东汉以来的注释、汉译佛经、笔记杂著、书札史书、汉魏南北朝小说、墓志等;近代汉语语料则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民歌时调,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宋金元明戏曲,敦煌文献,唐宋禅宗语录、宋儒语录,史书与法律文书、白话碑与会话书、直讲与直译,军事医学科技典籍等。参见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第二章“近代汉语研究的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明代卷),商务印书馆1990、1992、1995年版。

语料既需要平时的积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方法。合适的语料可以促进我们的研究工作,使研究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例如: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朝西立定。先生曰:‘请新人转身向东,今日福禄喜神在东。’翠莲便道:‘才向西来又向东,休将新妇便牵笼。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汉语大词典》未收“牵笼”一词。刘坚先生《近代汉语读本》以为“笼指戴在牲口头上的笼嘴。牵笼,比喻把翠莲当牲口一样牵来牵去”。但笔者以为可以将“笼”解释成通“砻”,“牵笼”即“牵砻”。“牵砻”一词,《汉语大词典》亦未收,但“撁”下举例有“撁砻”,如“《中国歌谣资料·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十月芙蓉稻上场,撁砻做米纳官粮。家家都有砻来撁,孟姜家中是空仓’”。明代邝璠所著的《便民图纂》卷一有“牵砻图”,画的是四人共牵一砻,并配有《竹枝词》一首咏之:“大小人家尽有收,盘工做米弗停留。山歌唱起齐声和,快活方知在后头。”又卷三“牵砻”文字说明:“稻登场,用稻床打下谷,晒干飏净。以土筑砻牵下,簸去糠秕,筛谷令净,待舂。”联系李翠莲的故事,翠莲是被牵得“才向西来又向东”、“转来转去”,她故意夸张地说自己被别人牵来牵去,就像牵磨一样。那么,“砻”为什么会被写作“笼”?除了形似音同外,还与“砻”的形制有关。严格来说,砻与石磨功能相似而形制不同。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攻稻》:“凡稻去壳用砻。……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荀穿贯上合,空中受谷……一土砻,析竹匡(筐)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蒭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砻有两种,一种是“木砻”,另一种是“土砻”。因为“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故土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又“功率”较大,使用广泛,且形制是“析竹匡围成圈”,与竹有关,故《清平山堂话本》中“砻”写作“笼”。其他同时代文献以及当代文献中也有“砻”、“笼”通用之例。因此,“牵笼”一词的释义应该是:同“牵砻”,即牵动砻使做圆周运动以碾稻谷去壳。《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的用法是其引申义,指像牵砻一样牵得团团转。此条考释详见曾昭聪:《“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这里所运用的语料就有不少是汉语词汇研究所较少用到的。

关于研究对象,一般从事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学者注意较多的往往是前辈学者张相所谓“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两类词语。这些当然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其他语料。比如,常用词的演变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即为常用词。

又如,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人们一般都会以为他的散文当是纯粹仿先秦文言文。韩愈本人也声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韩愈同时也要求创作上“惟陈言之务去”,这就暗示了他的文学创作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活的语言现象。王锳先生在《韩愈散文中的一些口语成分》一文中研究了既非诗词曲又非唐宋笔记的韩愈散文中的口语成分,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唐代新兴的口语词和一些语法现象。王锳先生指出,“从他们的文章的口语成分中尤可窥察当时语言的滋生演变”,“他们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口语特征,自然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作为语言断代的重要参照系”。王锳:《韩愈散文中的一些口语成分》,载《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3页。这一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对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是有指导作用的。

再如,明清俗语辞书也是一座有待大力挖掘的富矿。虽说历代训诂大师的兴趣几乎都集中在先秦两汉的雅诂旧义上,对魏晋以后的白话文献和白话语汇关注甚少,但承东汉《通俗文》的优良传统,唐宋以来大量出现的以考释俗语词为主要内容的笔记以及明清以来大量出现的俗语辞书却是例外。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日本汲古书院1974年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重印)已收录了20种明清俗语辞书。这一内容将在第八章介绍。

当然,还有更多的语料与研究对象需要有心人去发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