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灾难的态度
灾难是幸福的孪生姐妹,大自然给人类丰厚馈赠的同时,也不时毁坏人们美好的家园,锤炼人们的意志。这是亘古不可抗拒的定律。对灾难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媒体的真诚与勇气。
一个沿海城市遇到台风袭击,暴发洪灾与泥石流灾害,很多村庄被淹,房屋倒塌,死了近10个人。作为省级媒体记者,我参加了这个市的灾难采访报道,也特别留意当地媒体每一条有关灾害的报道。
我发现,当地报纸的报道几乎都是市领导批示、要求、视察之类的“开空头支票”的报道,而且一定是头版头条,还要大标题、大照片、大篇幅。报纸上没有只言片语提到“死人”两个字。更为贻笑大方的是,经当地重要领导亲自审定的“××市万众一心抗击台风”的报道中,竟然声称“由于各级领导靠前指挥,措施得力,确保了全市无一人因台风死亡”。领导在灾难报道中玩起了文字游戏,言下之意是,那些因洪灾、泥石流而死的人不关台风的事,也不关地方政府的事。我相信审稿的领导绝对不是中国文字的弱智者,而是一流的高手,但在逻辑思维方面却是绝对的弱智,把台风与洪灾、泥石流三者之间原本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割裂开来,而得出“无一人因台风死亡”的结论,其实是一相情愿、欲盖弥彰,恐怕连再没有文化的老百姓也糊弄不了。
当地电视新闻对这些灾难的报道也基本都是领导去哪里看灾情,灾民怎么感谢,领导如何指导之类,看不到那些可怜的灾民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即便是有个别灾民个体命运的报道,也是蜻蜓点水,被淹没在领导们的“忙碌”身影中。
那次,我恰好与当地媒体的记者一起去灾区采访。一个养鱼专业户的鱼塘被洪水冲垮了,损失在10万元以上。这个养殖户刚承包鱼塘一年,倾尽所有积蓄之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多元,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诉说自己损失的时候,养殖户泪水纵横,泣不成声。同去的市电视台记者拍摄了这个镜头,但是,新闻播出时却无影无踪了。这名记者告诉我,理由很简单,台领导审稿时认为“跟主旋律不合”,被“卡”了。
另一个采访对象是香蕉种植专业户。他的香蕉树全部被台风折断,损失惨重。受命于县、镇领导,他要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强忍泪水,对着摄像机镜头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有信心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早日恢复生产,把台风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香蕉树都没了,损失还能夺回来?可笑。他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心知肚明,为了拿到救灾补贴。虽然最后能补偿多少,谁也不知道,也许是杯水车薪,但“政治姿态”还是要表现出来的,先要让领导高兴、满意,才有“争取多点”的可能。
还有一名灾民在台风暴雨引起的泥石流中失去了两位亲人,哭得死去活来,一天多时间粒米未进,亲人的尸体还停在殡仪馆,尸骨未寒。县领导带队前来慰问,随行人员不忘叮嘱他:再悲痛也要说声“感谢政府的关怀”。真是够残酷的。后来,这位灾民的确这么说了,媒体当然也没放过这一“精彩”的镜头。
让我同样惊诧的是这个慰问团的举动。车队浩浩荡荡开进灾区,领导随从前呼后拥,有人给撑雨伞,有人帮拿矿泉水,记者争先恐后抢占最佳拍摄位置。领导走进灾民家中,给灾民送上几百块钱的慰问金,特别摆好姿势,握着灾民的手不放,让摄像机、照相机拍个够。报社摄影记者提出没有抓住最佳角度和领导的最佳表情,领导又再次屈尊重新演示,直到满意为止。接下来,领导又走马观花了一遍,汇报听了,“重要指示”作了,然后车队风驰电掣开回城区大酒楼,筵开八桌,享受美酒佳肴。酒桌上,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第二天,报纸的报道出来了:××领导冒雨深入灾区视察,亲切慰问灾民,作出重要指示……
对待灾难,这些领导就这样“乐观”、“潇洒”?我们的媒体就这样“唱响主旋律”?
在这次采访中,我疑惑重重: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就是要灾民们声声感谢?在痛苦中的灾民非要表决心、千感谢万感谢不行?有多少灾民被剥夺了表达他们真实遭遇、呼声和情感的权利?有一篇报道说“领导批示,元旦前让房子全倒户住进新房”,这当然是好消息,要报道。可是,灾民们住在不透气的油毡房有多少不便,他们还有哪些困难,怎么不见报道?有些安排较好的灾民家,领导来了一拨又一拨,成了“典型”,而那些没有受到那么好的照顾、体现不出当地领导救灾得力、不敢让上级领导视察的灾民呢?他们心里有怎样的想法?这些都成了灾难报道中的“盲点”。
灾难是幸福的孪生姐妹,大自然给人类丰厚馈赠的同时,也不时毁坏人们美好的家园,锤炼人们的意志。这是亘古不可抗拒的定律。对灾难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媒体的真诚与勇气。灾难发生之后,媒体对灾情作实况报道,不回避死亡和困难,就会给地方政府的脸上抹黑吗?我认为不是。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态度应该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既反映政府的实际行动,又如实反映民情民意。
作为记者,我热爱这份工作。尽管有时会失望,但不会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