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班级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学者都习惯用“教育理念”这个词来谈论与教育有关的话题,“教育理念”俨然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词语或概念。事实上,当人们想要说清楚什么是教育理念时,往往又会语焉不详,含糊其辞。
那么,什么是理念?什么是教育理念?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育理念呢?
“理念”一词,最早是由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他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又指出“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理念是一种模型,它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同时,理念也是人们的思想,它与人们的观念、信念有关。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这一概念,他认为理念就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永恒的精神实体,它是关于事物的本性、本质的思想和观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理念”做了最为详尽的、系统的阐发,他指出理念就是真理,是概念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由此可见,在西方哲人看来,理念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思想和观念,而且这种思想和观念是人类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只有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能被称为教育理念。正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它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孔子向学生讲“孝”,《论语·为政》中记录了不同人向孔子“问孝”的言语,孔子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问:“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几段话都是“问孝”,但是孔子的回答并不一样。对于孟懿子,孔子回答说,孝是“不要违背礼节”。因为,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说当时鲁国的大夫不但有时用诸侯之礼,甚至有时还用天子之礼。[1]孔子对当时这种僭越行为很痛心,所以才对孟懿子说,孝是不要违背礼仪。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来向孔子问孝,孔子说为人父母会担心子女的身体,言下之意是告诉孟武伯,作为子女,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了。面对子游的问孝,孔子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养活父母就是孝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尊敬之心,而不仅仅是养活父母,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回答。可见,正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因此,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深入思考,是对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哲学思考,是教育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可见,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方向。[2]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它回答的是“教育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的根本性问题。
例如,为什么素质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而没有人会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理念?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应试现象:学校只追求升学率,教师只是教学生如何做题、如何应对考试,课堂教学时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提高升学率等等。这是教育的现实状况,也是教育实然状态之一。但是,人们心中明白这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好的教育。很多人都知道应试教育并不科学,是人们在现实教育活动过程中把考试这一手段变成目的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正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种矛盾,也是教育应然与实然的一种矛盾。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教育中存在应试的现象,而把应试作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教育把考试这一手段变为目的,那么这是一种教育的异化现象,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为什么素质教育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好教育呢?因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恰恰表达了人们对于“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肯定。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它是我国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和价值,也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是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追求和坚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由此可见,教育理念首先是人们对教育现象及其活动的理性认识的结晶。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培养下一代的高度组织化的活动。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好的教育的基本判断和具体规定,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人性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其次,教育理念源于人们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深刻反思,它是人们对教育的实然状态的冷静观察和清醒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理念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的术语,它被人们广泛地用来表述人们在对教育现实反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价值等等。例如,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只让学生背四书五经的这一现实,提出“教育是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行知学校,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主张,例如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公平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开放性教育、多样化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念使教育的思想市场异常活跃,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活动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正如我国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和实践。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该说“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可见,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力量,它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是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助推器”。因此,班级管理也理应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班级管理是一个事实性存在,它普遍存在于学校教育当中。从广义上说,班级管理就是教育者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教育者可以是学校领导,也可以是教师。从狭义上说,班级管理主要是特指学校管理者通过班主任的领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把班级组建成一个有共同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有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的集体来执行班级具体事务,使班级具有良好班风、班纪和班级文化的教育管理过程。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教育,它是通过管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从教育角度来理解班级管理,它首先是关于教育应该是什么与应该怎么样的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要思考和回答班级管理应该是什么与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后者的问题应该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教育理念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就是应该坚持的教育原则、立场、方法、态度、信念和追求。
班级管理无疑是诸多具体事务的集合,学习、教学、日常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等,它们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正是这些事务性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育理念,可以说正是教育理念支配着班级管理。因此,班级管理是在教育理念支持下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实践,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班级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所在。本书中,笔者试图回答班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班级管理应该是怎么样的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就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班级管理理论是对班级管理的教育理念进行的深入分析和讨论,而班级管理实践则突出了班级管理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关班级的具体管理事务和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层面来看,班级管理则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学校教育中,一般而言,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执行人,尤其是班主任,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班级领导角色,班主任直接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职责;二是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的指导角色,班主任承担着组织和建设良好班集体的职责,指导学生实施班级自治,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因此,对于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教师而言,教育理念就是指教师以学生前途和社会责任为重心,坚持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为原则,坚持班级管理所秉持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来培养和塑造学生,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教育理念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黑格尔说过,没有理念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行动的理念是空洞的。这说明理念与行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理念与班级管理同样如此。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人的思想和观念,是人理性思考的结果,而班级管理本质上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班级管理,它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理念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就是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为管理班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把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具体化为管理学生、培养学生和塑造学生的班级目标、制度、活动等等。可以说,班级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实践性活动。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班级管理,其具体行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效。如果教师的班级管理没有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教师的班级管理缺乏必要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班级管理只是随波逐流或处于个人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那么,这样的班级管理就是盲目的,它最多也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无法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认识。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只有理念,没有付诸实践,教育理念无法实现,那么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必将是空洞的、无用的、苍白无力的。
班主任直接负责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和各项任务,是班集体的直接领导者和具体负责人。因此,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建立班集体,如何管理学生、培养学生等等,无不体现出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教育理念将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管理模式,以及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等等。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理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具备较为宽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具备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这是决定班级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并依据它制定出班级的培养目标。教师要从总体上设计“如何培养学生”,也就是思考“如何做”的问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一是要从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入手,二是要从开展班级活动开始,双管齐下,班级管理才会有成效。因此,班级管理一方面要靠制度,靠规则,使班级学生形成基本的共识,共同建设班集体。另一方面,班级管理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实现班级的目标和任务,班集体的成长也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通过班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归根到底,教育理念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活动,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培养人的活动过程,它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教育活动。
鉴于以上分析,班级管理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它主要是通过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理念,并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教育风格来体现的。如果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教育理念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关系,就是班主任建立和实施教育理念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班主任独特的教育风格,如下表所示:
(续上表)
从表中可知,首先,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建立离不开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与教育有关的学科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这是教师教育理念建立的知识基础。班主任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就要自觉地学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现代教育理论等知识。其次,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重点把握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培养学生。这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班级管理的根本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学生。这就是班级管理具体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从培养学生方面来看,目前班主任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等,这些精神特质既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从管理学生方面来看,班主任一定要从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活动入手,三管齐下,只有这样,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后,教育理念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慢慢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风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谓班主任个人独特的教育风格,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动相结合而形成的,富有教师个体性、独创性的班级管理风格和特征,它是教师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特征。
可见,班级管理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它是教育理念的载体和重要表征形式。[3]也就是说,教育理念如果不作用于班级管理,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班主任来说,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实施和体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育理念也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转化为具体的目标、行动和班级活动,只有通过班级活动来培养学生、管理学生,才能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班主任把科学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使教育理念具体化、个别化,并持之以恒,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班主任应该坚持用班级管理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班主任个人独特的教育风格。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常做常新,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本书正是基于教育理念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构建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阐明班级管理与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是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本书旨在通过对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述表明,一方面班级实践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教育理念只有通过班级管理实践,才能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体现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本书重点介绍与班级管理相关的教育理念,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1)教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教化和训练,教育应该以人性为基础,既立足于人性又优化人性,这是班级管理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因此,班级管理要坚持引导学生人性向善,人心向学。
(2)班级管理应该追求社会价值与学生的个体价值相统一,坚持班级的发展与学生个体的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班级管理应该抑恶扬善,从善如流,坚持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原则,坚持民主、法治,坚持社会公平和正义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班级管理应该坚持法、理、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坚持以制度育人为基础,又坚持情、理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通情达理、具有规则意识和现代公民素质的社会人。
(4)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值得成人尊重和重视的。学生作为一个处于成长中的个体,是会犯错误、会走弯路的,也是会失败的,这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应该坦然面对,但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5)学生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因素在起作用。班级管理虽然属于外在因素,但是它要发挥教育的影响作用就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内在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为此,班级管理一定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和塑造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都是在班级活动中慢慢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教育理念是人们关于“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教育应该如何做”的思想和观念,而班级管理的教育理念就是关于“班级管理应该是什么”与“班级管理应该怎么做”的思想和观念。班级管理理论重点在于阐明班级管理的人性基础、价值基础,它突出“班级管理的实质在于教育”这一基本思想,回答“班级管理应该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班级管理实践则侧重说明“班级管理应该怎么做”,它涉及的是操作层面的班级管理问题,是班级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和具体实施,也是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这是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思想。
[1]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
[2] 王冀生.试论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9(4):7~9.
[3] 何杨勇.为教育理念的合理性辩护[J].教师教育研究,2003(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