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个学问是过去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思考了很长时间的问题,如今又成为天下父母热心议论的话题,这显然是当今社会不小的进步。

可是,当谈到如何教育孩子时,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十分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家长却越来越感到头痛,束手无策,甚至以打、骂代替教育,稍不留神就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误区呢?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个误区是对教育观念的误解。有的家长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做家长的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用、住,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暧、过得舒适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于是便以忙于生计为理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的。大家想一想:一天24小时中,孩子在家庭占多少小时,在学校占多少小时,在社会又占多少小时,而父母又是孩子心目中再熟悉不过的亲人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两个“第一”起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要使孩子立志成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作基础。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在西方有两个已繁衍了八代人的家族,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的家族,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大学教授,80多位文学家,1位副总统和20位议员;另一个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珠克的家族,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个乞丐,3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两个命运迥异的家族史说明了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示范对后代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第二个误区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度严格。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教育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家庭教育也由多子女教育向独生子女教育转变,这就促使当今的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情况,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容易引导家长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本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凡事都要掌握个度,太过了就会物极必反,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不久前,新华社有一篇文稿报道了北京一名年仅12岁的初中女生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这名女生自杀前一边哽咽悲泣,一边用录音机录下了与父母、姐姐诀别的话。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死已经筹划了多年。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想去死;毕业考试前,我也想过死;上了中学后,你们对我的要求更严了,妈妈说,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爸爸说,考试必须进前十名,否则看我怎么治你!”还有一篇报道说,来自山区农村家庭的9岁男孩,家长要求他完成十道数学题,可小孩只完成五道题就去玩了,下午父母干完农活回家后,发现孩子又是贪玩不学习,盛怒的父亲操起棍棒猛打,就那么几下竟把活生生的孩子打断了气。结果呢,父母也同样痛不欲生。

多么触目惊心的悲剧啊,令人伤心到了极点!

当然,“望子成龙”也不乏成功的事例。几年前,丹霞小学四年级的杨冠伦同学已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在区、市英语比赛中获初中小组第一名,他的英语启蒙老师居然是他的外公!2013年中考第一名、来自金山中学南校的郑俊伟同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是:他牢记父亲的话,“8-1>7”,即是说,在8个小时的时间里,拿出1个小时来积极休息,养精蓄锐,取得的效果往往比8个小时都投入学习中更明显,因此有人把它戏称为“懒人秘密”。

第三个误区是对孩子过分的呵护导致溺爱,忽略对其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其明显。有一些老同志退休后在一起聊家常,他们都在戏笑自己,当爷爷的成了真正的“公仆”,当奶奶的成天在家研究“孙子兵法”。为什么呢?原来,当爷爷的要接送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孙儿们,这就成了孙儿们的“仆人”,就叫“公仆”;当奶奶的成天想着孙子吃什么好啊,还要变着戏法逗孙子玩(因一孩化缺乏玩伴),这就叫研究“孙子兵法”嘛。而那些当爸爸、妈妈的就更累了,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工作之余,还要东奔西跑地为孩子寻找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当今不单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且还要可怜爷爷、奶奶心啰。而如今许多孩子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事一点不沾边;由于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几乎事事包办。这种溺爱不但会使孩子丧失自强的信心和生存能力,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不良后果,长辈们一片尽心尽力的爱与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问题在真爱与溺爱之别,犹如好坏种子之别,坏种子坑农民一季,而溺爱要贻害孩子一生。举一个例子:十几年前,在广州有一个原本挺和美的家庭,父亲是广交会的高层领导,母亲是深圳一家大企业的高层领导,孩子念大学。一次父亲正在国外洽谈业务,突然接到上级立即召回广州的急令,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母亲也同样被急令召回广州。原来是这个即将大学毕业并准备出国留学的儿子,狂热追求一个女同学,但这个女同学并不爱他,在最后一次约会中,女同学明确表态不会与他恋爱、与他结婚,盛怒之下,他把这个女同学给掐死了。这肯定是死罪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么给毁了,因为在这个男生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从来就没有他想要而要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溺爱的恶果。

第四个误区是盲目攀比,人云亦云,不懂得因材施教。许多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拼命抓早期教育,教识字,教数学,让孩子学画画,学钢琴,看见邻居的孩子学英语,又赶紧报个英语班……就这样没头没脑地跟着社会潮流团团转。其实,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兴趣→爱好→特长。兴趣是前提条件,孩子没有兴趣,你强迫他学,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上写道:“我妈妈经常响在我耳边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某某多聪明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其实我觉得我已经做得挺不错了,挺尽力了,可妈妈还是不满意。爱攀比的妈妈真是让人厌烦。”

有的父母看见同事的孩子考试成绩很优秀,而自己的孩子请了家教还是赶不上他,急死了,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行。其实,教育的精髓在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育的灵魂在于因材施教。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决不能赶大势、随潮流。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们能够关注孩子们的不同才能,也许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奥运会金牌得主、著名的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里格·洛加尼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讲话和阅读都很困难,但他却喜欢并精通舞蹈、跳水、杂技和体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洛加尼斯决定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并且最终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画出很有灵气的小驴、小狗等动物,因而被一所名校录取,后来学校才发现,毕加索除了画画,其他科目的成绩并不好,有的科目还特别差,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绘画艺术天赋的发展。其实,世间的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现代人才观告诉我们:人无全才,人各有才,扬长避短,都可成才。因此,建议父母及时调整看待孩子的角度,允许孩子用独特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最后,我还要请大家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话:不要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揭孩子的短,要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句话: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当孩子有了转机、有了进步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公开地、大声地赞扬孩子的优点。

第三句话:我们教育孩子,千教万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孩子学会在离开父母时能够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智慧。

综合上述内容,归结到一个中心——人各有才,各有所长,爱要得法,教要有方,教育的灵魂就是要了解孩子,要因材施教。

(陈成浩:《当今家庭教育》杂志副主编)

点评:

家庭教育四大误区:对教育观念的误解、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攀比。这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它对年轻的父母有特别的警示作用。如果你在教育子女时能有效克服这些误区,积极践行作者提出的“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三句话,那么,你的孩子就能够立足于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并作出他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