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就是你的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掌握情绪密码,窥探创造力的神奇世界

灵感,这个词听上去缥缈得像秋日的雾,像寒冬的青鸟,偶尔会在人的世界中闪现。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惊叹于灵感乍现造就的成果。

据说,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曾游历到四川青林镇。由于青林镇繁华且民风淳朴,李白便在此逗留了一段时间。因为李白的名气非常大,当地的许多文人墨客甚至刚开始读书的稚子孩童都慕名而来,请求李白为自己作诗,一时间,李白的住处门庭若市,往来之人络绎不绝。李白一般都会拒绝,不会为他们作诗。当地有一名聪明的铁匠,想求李白为自己写副对联。他在得知别人求诗不成时便想: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李白为自己写副对联呢?

这名铁匠知道李白酷爱饮酒,便灵机一动,拎着一大坛好酒去找李白了。他没说自己是来求墨宝的,而说是给李白送酒来了。李白一听很高兴,嗜酒如命的他哪里经得住美酒的诱惑,不一会儿便把一大坛酒喝光了。借着醉意,李白挥毫为铁匠写下了一句上联: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但他还没来得及写出下联,便睡过去了。铁匠见状,只好就此作罢。第二天一大早,铁匠急匆匆地又去找李白,想让李白写出下联,结果李白怎么也无法对出下联。因此,这句上联便成了千古绝对。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将他灵光一现悟到广义相对论的那一刻,称为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我自己也曾有过灵感爆发的时刻,当时写了几行情诗,博得佳人一笑。事后,我一直在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灵感是怎么来的?灵光乍现的前一秒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情绪能激发创造力?

神秘的创造力之源

长久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积极情绪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因为它能令人心胸开阔;消极情绪则不利于激发创造力,因为它会令人思路狭隘。然而,这一观点实在过于主观。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情绪对人类来说一般都是有益的,即便是消极情绪也一样。例如,适度焦虑会促使人采取行动,远离威胁;恶心会防止人吃下腐坏有毒的食物;无聊则能促使人们及时从当前失去益处的目标中抽身,以追求新的目标和体验,从而寻求改变。

改变是指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但它并不一定带来创新。例如,把一家商城变成体育馆,要做出一些改变,但这并不是一种创新;而如果把商城的购物逛街与有氧健身运动班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是指把新观念或新思想付诸实践的想法或行动。同样,如果一家公司为了削减成本而解雇一半的员工,那么它只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而已;而如果这家公司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影响顾客并通过为顾客提供服务来增加收益,那么它就促成了创新。

创造力指的是创造的能力或才能,兼具创新的特点和创造的能力。改变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则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最终的目标是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创新意味着采取最有前瞻性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试验,观察其能否落到实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成功,难免会有失败,但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可以投入持久的注意力,不断挖掘和创新,直至实现目标。

持久的注意力对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短暂的注意力通常会带来不同想法的自由漂浮与碰撞,持久的注意力则有助于人们线性地、有步骤地实现目标。最新研究显示,在理解注意力的作用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区别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注意力持久与否的并非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而是情绪的强度,也就是人有多想接近或避开某事物。举个例子,高兴是一种积极情绪,但它的动机强度却很低;相对而言,厌恶则是一种具有高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

因此,拥有持久的注意力的能力对创造力至关重要。在人类大脑中,有两个区域通常处于“争执不休”的状态:一个区域与注意力控制相关,另一个区域则与想象力和自发思维相关。有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富有创造力之人的大脑中,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更好。事实上,整个创新过程并非仅仅集中在醍醐灌顶的那一刻,而是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复合型生化反应,既包括兴奋情绪的产生和灵感的涌现,也包括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富有创造力的人并不只具备一种心态,他们能根据任务的需求,将以上两种看似不兼容的心态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很好地适应。无论是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方面,他们都小心谨慎又充满幻想,相信直觉又不失理性,尊重传统又不失创新。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与仅仅声称自己感受到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人相比,那些声称自己常常经历极端情绪或强烈情绪的人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更高。饱含热情和激情的生活能令人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阅历,这有助于增强人的创造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智商或智力投入等指标相比,持久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预测一个人的艺术创造力。

内心复杂且情绪矛盾,也可以激发创造力。一般而言,我们很少只是单纯地感到高兴或悲伤。高创造力者其实更倾向于体验复杂的情绪,如同时体验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体验到多种通常不会一起出现的情绪,如兴奋和挫败感,就说明他对情绪具有高度敏感性,而这种特质往往是激发创造力的另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创造力与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和创新的具体表现和核心,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思维要素。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推动,创造性思维及其影响机制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对创造性思维影响机制的把握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前提。因此,开展创造性研究及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这对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个人特征中,情绪这一要素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背景和状态,它是促使人将自己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的重要动力因素。

让情绪成为创造力的发动机

针对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与30年前相比,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入。本书着重探讨的是情绪对创造力的动力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对情绪影响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亚临床抑郁与创造力关联背后的潜在神经机制。总的来说,本书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全面认识。

在此,我要转述一位朋友和本书之间发生的一则小故事: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常说,如果有情绪显示仪,那么她的情绪指针是在0~100剧烈摇摆的,甚少处于中间状态。有时,外界的事物会刺激到她内心敏感的部分,有时她又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情绪低落,就像她每次来月经之前、工作太累时的状态一样:“嗨”的时候“嗨”到极致,低落的时候低落到极致。过去,她最听不得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太情绪化了”,一听到这句话,她一定会翻脸,感觉自己被批判了。虽然她极力否认,但每次情绪一上来,她就变得很消极和被动,什么也不愿意做,什么也做不了,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煎熬。

这位女性朋友曾和我说,她内心非常痛恨自己的情绪化,尤其是来月经那段时间。她一直思考:为什么别的女性都那么平和、宁静、淡然,自己却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上蹿下跳?她是做媒体的,碰到截稿日,又会被情绪堵住,面对着电脑,她会枯坐一天,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于是,她便默默地批判自己没用,而她的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后来,她做了很多关于情绪的功课,开始静心,接受催眠,她这才发现,即便她这样喜怒形于色的人,身体里也积压了许多情绪。因为当她愤怒时,不敢直接表达出来,比如她从未表达过“你这样对待我,我很生气”;当她悲伤时,也不敢将情绪释放出来,怕自己变得更加软弱无用;当她快乐时,也不敢纵情享受,怕快乐一闪即逝……她说,有一次她在工作时和一位同事发生了摩擦,其实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可以直接告诉对方:“我现在在忙,请不要用‘几点了?’这样无聊的问题来打扰我,好吗?”但她说不出口,只能私底下向我抱怨,甚至还罗列了对方的许多“罪状”来证明对方真的很令人讨厌。

我告诉她:“其实,就算对方再好,你也有不喜欢对方的权利!”她此时才忽然明白过来,原来她一直处在“试图合理化情绪”和“我真的不该有情绪”的矛盾中,消耗了自己巨大的生命能量和生活精力。我耐心地对她说,解决方法很简单,只需接纳自己就够了。她应该接纳自己就是情绪起伏大的人,自己的每种情绪都事出有因,自己在某些状况下就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情绪。

《零极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依据记忆行动,就是依据灵感行动。”所谓的“情绪”,其实就像过往事件留下的记忆按钮。当相同模式的人、事、物“按下”我们的情绪按钮时,我们表上面看起来陷入了情绪之中,但实质上,我们是把自己困在了过去。

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愤怒、委屈、恐惧,还是兴奋、快乐、满足,它们都是进化赠予我们的宝贵礼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和情绪共处,活在当下。

最后,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同时我也期待,未来能与更多研究人员一起,对情绪与创造力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