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就是你的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拨开情绪与创造力的迷雾,迈向热气腾腾的人生

管理学界有一句名言:情绪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难以捉摸的情绪是如何直接作用于实际生产的呢?事实上,不可忽视且几乎毫无争议的一点就是,情绪可以激发创造力。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虽然情绪对创造力有重要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相关研究仍然比较零散。自2007年以来,我(1)带领团队长期从事创造性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希望找到创造力的客观化测评方法,并找到能干预和提升创造力的途径,从而改善儿童和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通俗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弄清楚创造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创造力能不能被量化,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创造力,从而找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并通过最新的神经科学手段来验证。

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诸多有效探究情绪与创造力的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们想通过本书将其分享给广大读者。希望本书能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对创造力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本领域的新知与工作和生活上的启发。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具体研究工作,这或许对读者理解情绪与创造力相关研究的全貌有所帮助。

不懈探究创造力的奥秘

我们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创造力的产生机制、创造力的测量、高创造力人才培养3个方面。

在创造力的产生机制方面,我们主要根据原型启发理论来探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机制,从而找到提升创新素质的方法。我们将表面上不相关的事物称为“原型”,将其对问题解决的作用称为“启发”。为什么高创造力者能从表面无关的事物中获得启发进而产生灵感,而低创造力者相对难以做到呢?我们团队基于长期创造性基础的研究发现,能把表面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可能是高创造力者更有灵感的表现之一(Yang et al., 2022)(2)。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创新思维都是受其他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比如传说鲁班看到锯齿状的茅草后发明了锯子,瓦特看到被沸腾的水顶开的水壶盖子后发明了蒸汽机……那么,我们能否找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机制呢?我们能否通过训练创造性思维来提升创造力呢?这正是我们着力探究的内容。

在创造力的测量方面,我们试图从脑科学的角度,找出创造力的客观测量指标以及衡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客观指标。比如,是否某个人的某个脑区更大以及某些脑区的联系更多就能说明他的创造力更强呢?这也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在高创造力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致力于探究儿童及青少年大脑发育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并试图找到创造力培养和开发的关键期和个性化方案。

在探索过程中,我和团队走过一些弯路,但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创造力相关研究的最新水平。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列举几项。

第一,我们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创造力的原型启发理论,并基于此开发了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和测评工具,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截至2021年1月,国内已有20余家科研单位受益于相关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努斯鲍姆(Howard Nusbaum)团队将原型启发理论翻译成英文,并将其用于创造力的研究;2022年,受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主编的邀请,我在该杂志中全面地介绍了原型启发理论。

第二,我们建立了创造性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结合深度学习等前沿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揭示了青少年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大脑发育规律,以及在创新素质培养和提升中,遗传、环境与大脑的交互机制,将青少年心脑关联机制的探索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三,我们通过国际合作,采用脑熵(3)指标,揭示了高创造力者的大脑动力学机制。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高创造力者表现出了更加灵活的大脑动态功能活动和更强的大脑信息加工能力,而脑熵对检测人们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价值(Shi,et al.,2020)。

第四,我们初步探明了提升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以及创新能力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比如,短暂的创造性认知激励法可以有效增强与创造力相关的大脑功能连接;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且能对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可塑性产生影响;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提升创造力;等等。

第五,我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创造性与大脑潜能开发”国际会议,共同组建了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我有幸担任协作组副组长,为促进和提高国内创造力研究、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等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六,我领导的创造性研究团队已成为在国际“创造性神经机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团队之一,我们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先后被编入相关专著和教材,为有效促进创新素质培养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供了科学依据。

所有的科学成果都将服务于生活

我和同事共同写这本书,是希望尽可能通过它来讲明白情绪对创造力的真正作用,揭示情绪对创造力在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亚临床抑郁与创造力关联背后的潜在神经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寻找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制定特殊教育策略或干预措施,从而促进创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帮助人们完善和发展自身情绪、人格及创造力,并实现心理状态各个层面的整体和谐。

此外,我相信所有的研究最终都将不同程度地服务于生活,情绪与创造力的研究也不例外。希望读者朋友在读完本书后,不仅能对本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全面和全新的认识,也能用它更好地指导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每个人来说都如影随形,它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创造力。情绪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今天把我们的创造力推向高峰,明天又把我们的创造力“轰炸”得片甲不留,令人气恼却又无可奈何。作为一名研究情绪多年的心理学家,我想告诉读者朋友们:首先,这再正常不过了;其次,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化解其消极影响。

比如,当你为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烦心时,这种情绪就会一直缠着你,让你无法静心工作。而你越无法平复,就越容易在心里批判自己没用,接着,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此时,你的生命轨迹好像变成了单行道,当它被情绪占据后,你的创造力就无路可走了……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接纳自己,接受你的每种情绪都事出有因,接受在某些状况下,你的情绪就是会不由自主地跑出来。你要知道,情绪有权决定自己在什么时候出现,而你也有权决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你不时地陷入情绪,比如感到愤怒、委屈、不被爱或恐惧时,每一种感受都那么强烈,身心都不会好受。有时,你可能会想要逃避,想指责外界的人和事,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不过是因为你内心的旧伤又被触动了。此时你要做的,就是觉察它,然后让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不再让它成为阻碍你行动的冰山,而是让它自然地化作水流,此时,你便能慢慢地将内心起伏的那股能量引流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和情绪一起活在当下,该写稿写稿,该做事做事……

总之,情绪与创造力不是争抢生命通道的两股反作用力,它们完全可以汇聚成一股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出生命本来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希望本书能带你了解情绪的本来面目,让你学会掌控情绪并有力地激发出自己强大的创新潜能,努力把自己修炼得“热气腾腾”,做个充实、美好、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