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要对自己好一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你是严于律己的人还是宽以待己的人?》:你是否已经成为“苦行僧”般严于律己的人?

当我在研讨会上问道:“谁可以做到严于律己?”大约有30%~40%的参会者举手。

当我问道:“在生活中,有谁可以宽以待己?”有20%~30%的人举起了手。而且,不知为何,这些自认为宽以待己的人似乎都有点想要回避的意思。

简单互动过后,我又继续说道:“谢谢大家的配合。在我看来,最先举手的人是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的人,在第二个问题后举手的人,是对自己要求相当严苛的人,而不举手的人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严苛了,所以,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此处伴有笑声)

最后,我总结道:“看来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你可能会想:“既然如此,干吗还要问呢?提问的意义何在?”其实,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想让在座的各位认识到,在你的自我观念中,自己究竟是“严于律己”还是“宽以待己”,还是不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

日本人普遍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即使是在研讨会上,我也时常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有很多人都生活在“严谨”“踏实”“认真”“好人”“优等生”“完美主义”的光环之下,还有很多人崇尚理想主义,甚至会因为自己达不到所谓的理想状态而陷入自我厌恶之中。

毕竟,从国民性的角度来看,日本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厌恶感;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日本人的自我肯定感也处于极低的水平。

我有时还会在研讨会上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询问在座的人中有多少人会说英语。在东京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中,大约20%~30%的参会者在我提出以上问题后举起了手。逐个交流后,我得知,他们有的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归国子女,有的是外企员工,有的有留学经验……可以说举手的每个人都有精彩的人生经历和令人惊叹的优秀技能。

不久前,我偶然看到电视上播放的一段采访泰国年轻人的视频。

视频里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是泰国街头,一位日本电视导演在年轻人的簇拥下问道:“有没有人会说日语?”

此时,镜头切换,一位翻译将导演的问题译成泰语后,大家纷纷举手:“我会说日语!”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疑惑,如果真的会说日语,他们应该在导演提问过后就立即举手,为什么还要等翻译转述呢?

先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后来,导演向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道:“那你来说几句日语。”这时,只见对方毫不犹豫,得意扬扬地大声说道:“sushi(寿司)!fujiyama(富士山)!tempura(天妇罗)!”周围的年轻人随即感叹道:“不错,不错,果然很厉害!”对其赞不绝口。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我认为这是鼓励严于律己的人摆脱自身框架束缚的一个很好的暗示。

严于律己的人往往会陷入下面的思维模式,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后,你会发现这些内容更像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美好憧憬——因为这些条件过于严苛,所以往往难以实现。

① 如果想要底气十足地告诉别人“我会说英语”,就必须在日常对话中做到无障碍交流,托业考试(TOEIC)达到800分左右,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

② 如果想要告诉别人“我擅长烹饪”,就必须要达到米其林一星左右的水准。

③ 如果想要自信地告诉别人“我的工作能力很强”,就必须连续三次获得社长奖。

这些标准足以证明,我们总是对自己过于严格,更准确地说,是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在上面我所列举的泰国的例子中,能说sushi(寿司)、fujiyama(富士山)、tempura(天妇罗),就算是会说日语,如果以此为标准,你又会说哪些国家的语言呢?

实际上,英语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种人们经常会接触到的语言。依据会说几个词就堪称掌握一门语言的标准,除了英语,你可能还掌握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汉语和韩语等主要国家的语言。

事实上,这已经很好了。

然而,我们总是对自己过于严格,而我们身边的人也都对自己十分严格。所以,我们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稍微偷懒或表现得气馁、消沉,便会有人说:“你对自己太宽容了!”

这样就导致我们像是严守纪律的军人,又像是试图通过严格的修行以求思想开悟的“苦行僧”。

当然,如果你有强烈的“开悟”欲望,也可以将自己困于山中,或者任由瀑布的湍急水流无情拍打自己的身体,或者通过种种方式严格要求自己。

但如果你没有要“开悟”的意思,只是单纯地想获得幸福,那么,你所设定的“标准”其实就是扼杀自己的武器。

你认为自己是严于律己的人,还是宽以待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