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优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有多内向,说给你听

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午后,我和一群女大学生坐在办公区的咖啡店里,空气中传来手冲咖啡的香味,大片落地窗看出去是绿意盎然的台北街景,配合上班族忙碌的步伐,充满活力。

我们坐在这里是为了一个竞赛,通过筛选的学生可以自选有兴趣的职业去访问该行业的“前辈”,这群女生里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小我十几岁的她们早早到场,正经八百地等我入座。那一天,我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你们不要这么紧张好不好,这样搞得我压力很大。”她们顿时绽开笑容,接着我们一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交谈时光。事后阅读她们充满温度的手写回馈卡片,我很惊讶,她们觉得此行收获最多的居然不是职业经验分享或任何关于竞赛的事,而是“内向者怎么面对职场挑战”,我想,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初的开始吧!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向者,走进电梯一定马上按关门键,免得这0.01秒有其他陌生人进来;洗碗和倒垃圾我永远都会选前者,因为倒垃圾要出门,很可能会遇到认识的人。这些只是我内向的几个小例子,若要认真讲起,我想可以拍成比《速度与激情》还长的系列电影。而内向者的人生也确实像“速度与激情”般,随时充满刺激。

我天秤座的外向弟弟常笑我:“遇到邻居会怎样,打个招呼就好了啊,不然就不要理他啊!”外向者无法体会内向者心里的纠结,就像有大气层保护的地球没办法体会整天被陨石攻击的痛苦。社会新闻中常见记者通过邻居、师长、同事的话来描绘事件主角的样貌。“如果是我,邻居一定会说我老是深居简出,把我形容成一个孤僻、不好相处的人吧!”我总是这样想,但也没有太多力气去管别人的想法了。内向人生就是一部惊悚的恐怖片,外表看起来风调雨顺,实际上暗潮汹涌、雷电加交的小剧场可是从没停过。

然而,从学校到职场,许多时候需要“外向性”,大家都喜欢活泼开朗、见人会热情打招呼的孩子,嘴甜脸笑马上有赞美,至于害羞、不开口的小孩就会被认为个性孤僻、没礼貌、教养不好,甚至连爸妈也要承受压力。

因为职务需要,几乎每份工作,我都像在内向者的地狱里:曾在正式晚宴上因为压力太大导致荨麻疹发作,医生边打点滴帮我抑制,边惊讶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症状;也曾顾不得路人眼光,在信义区的高级百货公司旁边沮丧到掉眼泪。尽管如此,职业生涯前半段,我仍不服输地想尽办法,让自己变成大家都喜欢的职场胜利者的模样。

我想当那种可以随意跟人称兄道弟、舌灿莲花、讨人开心的人;我费力打造了一副盔甲,盔甲上焊满“理想中”的标签——活泼、开朗、讨喜、积极、充满活力、人见人爱等等。盔甲越来越重,但因它能保护我,而且是大家喜欢的样子,我总是辛苦地扛着。直到某一回前往马来西亚旅行,旅程中将苏珊·坎恩《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读了三遍。在此过程中,我必须不时强迫自己中断阅读,抬头深呼吸。书中所言震撼了我——原来我不是不如别人,而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是那样子的人。

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通常倾向单一标准,某种长相才漂亮,某种身材才叫辣,达成某种条件才算成功,某种个性才叫作正常。我们都在追求成为那种“标准的人”,而忘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后来,我决定放下旁人觉得很不错的工作,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非营利组织,贡献于我觉得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我决定不再隐藏自己的内向,与其千方百计地变外向,不如选择与自己相处,发掘自己的优点,截长补短。我现在有一套机能性盔甲,轻巧合身,有需要才穿,我甚至可以大方说出“我是内向者”却感觉轻松又平静。重要的是,我的工作表现并未因这些改变而受到影响,反而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动力、发挥专长,而在短期间内升职。可以在国际性组织上班,管理其他国家的事业单位,是我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的。

回想以前的自己,再看到眼前这群女大学生的迷惘与对职场的惶恐,她们说希望和我一样“充满勇气”且“温柔坚定”,我却只希望她们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不要跟我一样,花了这么多力气,才找到老天爷一开始就帮我选好的路。

书中许多故事都是我亲身经验,对注重隐私的内向者来说,如此开诚布公,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知道有些版本的书封会放上我的本名和照片,至今仍然让我觉得惊悚不已,但如果可以因此帮助到在职场中努力不倦的内向者,或是让更多人了解内向伙伴的特质,即使丢脸一点,好像也还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