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青少年与微社群集群行为

1.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关于青少年的年龄范围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对青少年现象的关注焦点不同,导致青少年概念的内涵不同,因而所划定的年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13)

中国封建社会较少有对新生代年龄的具体界定。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将人生划分为学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清末梁启超曾参照当时日本的教育制度,拟定了以年龄区分阶段的教育方案:5岁以下为幼儿期,接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13岁为儿童期,接受小学教育;14—21岁为少年期,接受中学教育或寻常师范及各种实业教育;22—25岁为成人期,接受大学教育。(14)

在现代中文辞书中,大都设有“青年”“少年”等条目,但“青少年”的条目几乎没有,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也极不一致。如,1991年出版的《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关于“青少年期”的解释是:“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成熟的发展时期,女性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13岁至22岁之间,儿童后期到成年期之间的大约十年期称为青少年期。”在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辞海》(第7版)中,“青年”是“指18—25岁由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阶段”;“少年”是“年轻男子”;而在“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条目中,“亦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一国(或地区)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是按人口年龄构成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之一。计算时必须确定少年儿童的年龄界限,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尽一致。国际上通常指14岁及以下各年龄组人口为少年儿童人口。以此为标准时,计算公式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人口总数*100%,计算结果大于40%为年轻型人口,处于30%—40%为壮年型人口,小于30%为老年型人口。在少年儿童的年龄组别死亡率基本不变时,出生率水平较高,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就高;反之则低”。“青少年越轨”条目的解释为:“一般指年龄在12—20岁或14—25岁的青少年,因违背当地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发生偏差行为”(15)

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起始年龄约为12—13岁,终止年龄为25—30岁。(16)陆士桢、王玥编著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第3版)中则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30岁。

现实中,各领域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同样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如,共青团组织确定共青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全国青联将青年的年龄上限定为40岁,“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青年奖项将获得奖项的青年人的年龄定在14—40岁;而各种研究机构的青年项目课题负责人的年龄上限定为39岁;法学界以18岁作为划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界限,但在现实的调查或对外公布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中所指的青少年年龄有时限定为30岁以下,有时限定为25岁以下;而在职业中界定青年教师、青年职工、青年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的年龄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中国香港地区将青少年期的时间定为:由十二三岁至二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17)中国台湾地区青年辅导委员会所发布的《青少年白皮书》中,将10—24岁的男女,定为“青少年”。(18)中国台湾地区相关法规中所称的少年,指12岁以上未满18岁的人。

共青团章程第一条对团员的年龄作出了明确规定:年龄在14周岁(含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含28周岁)的中国青少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少年团。本书参照共青团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范围,即14—28周岁的群体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本书所涉及的所有调查中使用的“青少年”概念除在少数地方做出修正说明外,均指年龄在14周岁(含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含28周岁)的人口群体。(19)

2.青少年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社会交往逐渐增加。外界社会对青少年已经提出独立思考等一系列要求,内部主观条件和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青少年已经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产生了“成人感”。其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样,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的矛盾。

第二,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在独立性、批判性,然而他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往往因经验、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出只看到部分,忽视了整体;只看到了表面,忽视了内在本质,即片面化和表面化。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出青少年开始批判地接受他人或书本上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区别事情的正确与否,并能够主动调节、支配、论证自身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结果。

青少年时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表现出始终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待问题,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经验、辩证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常常陷于论据不足而又固执己见的僵局,导致了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往往出现对某一事物全面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青少年时期的成人意识产生、自我独立意识萌芽,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性发展。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作为青少年社会关系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中,友谊关系因建立于选择和承诺基础上,虽然没有家庭关系稳定,但更具平等性。因此,在寻求别人支持与维持亲密关系等方面,他们“钟意”的对象不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同性朋友,青少年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意识到与朋友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自身情感成长、人生目标定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

第四,青少年时期的道德品质发展,表现为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主动使自己的行为与一般道德规范相适应,并逐渐形成世界观。同时,青少年品德发展还有不稳定性。道德意识虽已形成,但仍很脆弱,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与行动又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极易发生道德行为的两极分化,这也是青少年品德不良、走上歧路的多发时期。(20)因此要认知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正确引导青少年认清网络世界的本质,帮助他们在微社群中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理性发言,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摆脱网络成瘾。

3.青少年与微社群集群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20—29岁、10—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2%和13.5%,(21)比例合计达30.7%(见图1-3),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成为互联网使用率较高的群体。而随着网络社群、微社群相继地出现、发展,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社群中。

图1-3 网民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