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微社群发展历程

1.网络社群的发展历程

网络社群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虚拟社群(2000—2005年)

这一时期,作为新媒体的发展初期而形成的虚拟社群,具有明显的中心化特征,社群成员多是现实生活中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好友在网络上聚集,其中,互动形式多为文本、语言。

第二,网络社会(2005—2014年)

这一时期,虚拟社群冲破了原本以地理区域为界限的社群形式,在互联网上打造了更大的虚拟空间,这改变了原有的互动传播模式,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同时因不受限于户籍、身份等的制约,社群成员只需要在相应的网站或应用内注册成为用户即可,融入社群变得更加便捷,个体有着极强的自主选择权,个体可以同时加入多个不同类别的社群,也可以因自身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而离开社群,弱化了社群归属感,其中,互动形式多为文本、语言、图片。不同于以地缘、业缘、血缘而构成的现实社群,虚拟社群因网缘而聚集,网络中个体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现实身份、坐标、年龄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只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发表自我意见,因而虚拟社群的成员多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信息的流动性更强,同时也满足了成员的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随着各路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步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网络社群呈爆发式的成长。《新媒体和权力》中认为,“每个时代新媒介的出现能够带来权利的转移”(12)。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并提出“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随之,网络后台实名制也已悄然开展。

第三,网络社群(2015年至今)

2015年以后,网络社群呈现出再中心化的倾向,网络社群类型更加精分与多元,个体也更愿意加入网络社群,相信社群,在网络社群内倾诉自己的观点,其中,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文本、语言、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音频、直播等呈现方式。其社群类型、内容对社群文化产生影响,网络社群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网络社群文化是吸引个体加入的中心点,文化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使个体产生群体归属感。

2.网络社群的进化版——微社群

微社群是网络社群的进化版,近年来,网络社群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已由传统的网络社群转向数量众多的小众化的“微社群”。如,微信中的“朋友圈”、各类微信群、QQ群、QQ讨论组、微博中的“微话题”圈、数量众多的各类微应用(App程序)等。“微社群”外部既相互区隔又通过节点相互连接,在“微社群”内部,其成员以兴趣相投而聚集,身份地位上有较大的异质性,而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具有更大的同质性,因而更容易产生“群体盲思”的短板,其集群行为更具“极化”和“恶化”的可能性。梳理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网络集群行为恶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个案,会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微社群”集群结社并发展为线下群体性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