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研究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近几年互联网取得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使用互联网应用来联系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了解时事,寻找感兴趣的东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见图1-1),较2020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29亿,较2020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4298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1)(见图1-2)可见,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生产生活要素资源、重塑社会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进网民规模增长。网络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集群行为也因此而兴起,然而,近些年来,网络集群行为呈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由传统的虚拟社群转向数量众多的小众化的“微社群”,“微社群”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起来。

图1-1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资料来源: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1-2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资料来源: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第二,社会现实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如“江歌案”“徽州宴案”等,这些事件背后反映了目前国内外社会的焦点矛盾,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众多网民的经验认同和情感共鸣。微社群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技术环境之下于网络空间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是人的“结社”需求在网络空间的实现,也是网络社会在微观层面的缩影和映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基于马克思的观点,人是有社交需要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了地缘、业缘、血缘及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空前的集聚空间和表达空间的契机。
第三,对处于求学阶段或刚迈出校园进入社会,经济不独立的青少年而言,现实中的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工资低而物价、房价快速上涨,使他们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兴趣爱好、利益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在“微社群”中迅速集聚起来,将突发类事件转发到各类“微社群”并进行评论与回复;针对某一突发事件专门建立群,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微社群”关系搭建具有便捷性和快速性,成员组合的自由度高、社群成员来源多样且异质性程度高、对于事件的反应比一般的网络社群也更具有即时性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群。另外,微社群因既有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征,又有相对于其他社群和整个网络空间而言的内部封闭性,这样的社群“闭环”无形中又会将青少年“圈”于“群”中,群外人对群内人情况的不易知晓、不易介入、不易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播,给社会、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四,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微社群中亚文化影响的群体,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在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进行研究,以便相关部门在网络信息阵地、内容、队伍、监管等方面切实采取有效举措,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